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回复: 0

[必修下] (学案四)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原卷版)

[复制链接]

9448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128
发表于 昨天 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
2.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1.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主要成就,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教训。
2.了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历史事实,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发展
(1)成就
①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
②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 分别是1949年和1953年
③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问题:苏联优先发展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2.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①内容: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革工业管理体制;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扩大企业的自主经营权
②结果
a.改革注入某些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b.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前期:在工业领域推行“”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但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经济领域:承认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成效甚微。
②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严重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3.解体
(1)1990年,率先独立。
(2)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
(3)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
(4)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知识点二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建设
(1)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2)东欧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但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比例失调。
 照搬苏联模式,埋下了隐患
2.改革
(1)南斯拉夫改革
①成果:建立了社会主义,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弊端: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埋下了隐患。
(2)东欧其他国家改革成效
①波兰:1956—1960年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
②匈牙利:1968—1973年间国民收入年递增率为6%,人民消费水平提高。
③民主德国:经济稳步增长,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3)局限: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的束缚。
3.剧变
(1)原因
①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
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战略的影响。
(2)含义:1989—1992年,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领导
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
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3)表现
①波兰、、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
②发生了流血冲突。
③民主德国并入了。
④捷克斯洛伐克分为和两个独立国家。
⑤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知识点三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改革开放前
(1)背景
①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
③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的社会主义改造。
(2)成就:取得包括在内的各方面巨大成就。
(3)意义
①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②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2.改革开放后
(1)背景
①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②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成就
①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位。到201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②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建设快速突进。
③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总产量达到6 579亿千克。
④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活力和。
⑤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激励着中国人民沿着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3.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546e713f66b0defec1c617743ebbb461.png 发掘教材·想一想
1.阅读教材P121“史料阅读”:指出苏联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有何历史局限性?
提示:原因:重工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局限性:忽视了农业生产,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阅读教材P122“思考点”: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提示:在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很困难的,没有先例可循,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并不断深化改革,才能取得成功,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同时要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

546e713f66b0defec1c617743ebbb461.png 拓展教材·读一读
1.阅读“即将发射的苏联火箭”(见教材P121

59232e5acbb4019be71b47244bbe82e4.png
信息解读:这是即将发射的苏联火箭的图片从一个侧面说明了20世纪70年代的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情况。当时苏联不仅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继续把科技发展的重心倾斜到军事与国防建设领域使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
2.阅读“苏联坦克开进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见教材P123

0f6617b635d57f0ee900be2cb5c7c098.png
信息解读:布拉格之春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根据本国国情为加速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改革的有益探索。它的目的是建立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苏联的军事干预标志着华约内部的裂痕已经渐渐显现可视为东欧剧变的前奏与导火索。
合作探究
探究一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命题研究
角度1 赫鲁晓夫改革
史料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苏联真相》
读史

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作为突破口

赫鲁晓夫改革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思考 根据史料说明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
提示 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种植玉米。
角度2 勃列日涅夫改革
史料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
思考 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提示 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
巩固练习
20
一、单选题
1.(2022·福建泉州·高二期末据下图可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

ce4ac7649169eccb101a8380e06cf7bf.png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A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一定成效        B促使苏联经济始终快速健康发展
C解决了经济发展的体制问题        D都以失败而告终并导致苏联解体
2.(2022·内蒙古赤峰·高三期末19553苏共《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的办法》的决议规定给集体农庄只下达农产品采购量一项指标其他生产计划均由集体农庄根据农产品采购任务与自己内部需要来确定。这项规定     
A实现了农产品足量供应        B提高了农业产品的质量
C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D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发展
3.(2022·福建龙岩·高二期末1962学者利别尔曼向苏共中央建议国家只按品种下达产品的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企业有权自行编制本企业的计划并按照盈利情况提取奖励基金为赫鲁晓夫等领导人所采纳。利别尔曼建议及其实施
A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调整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C适度扩大了企业自主经营权        D探索了多种所有制经济道路
4.(2022·江苏泰州·高三期末1987年开始苏联政府制定的计划与指标不能如期完成。原定19861990年用于消费和积累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35%40%19861988年仅增长28%低于改革前的速度。据此推断戈尔巴乔夫改革
A很大程度背离了苏联当时国情        B造成苏联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强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5.(2022·江西吉安·高三期末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经济改革涉及的面比较广泛这个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减少中央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改革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法和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强调利润对企业领导和工人的物质刺激作用。这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
A实行计划体制内的有限利用市场        B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使经济全面提升
C促使苏联工业结构发展渐趋平衡        D承认市场管理体制造成了经济混乱
6.(2022·辽宁葫芦岛·高三期末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俄罗斯国家的

53d0d50822becdf4f45bf021402fe1fe.png
下列选项中符合俄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A③②①④        B③①②④        C③④②①        D③④①②
7.(2022·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中学高一期末美苏两级格局瓦解的标志是
A东欧剧变        B两德的统一        C波兰剧变        D苏联解体
8.(2022·广东茂名·1958年起苏联陆续出台了农业新措施由国家通过计划以公顷计算收购量按地区分别规定的统一价格收购一部分农产品其余农产品可在市场上自由出售。这一措施有利于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B促使苏联经济进入市场轨道
C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为实现工业化积累所需资金
9.(2022·江苏苏州·高三期末立陶宛共产党脱离苏共的行为是苏联领导人当时始料未及的它加速了苏共的解体。此后波罗的海地区的独立浪潮继续发展。立陶宛共产党脱离苏共的根源是
A欧盟积极东扩        B西方和平演变        C苏联社会动荡        D民族分离主义
10.(2021·湖南·石门县第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苏联社会上开始出现政治上的夜间人现象。即白天在机关上班处处注意与官方保持一致夜间则过自己的生活阅读地下出版物交流政治笑话与家人和朋友议论时政抨击权贵发泄对现实的不满。这一现象表明苏联
A民主人道的新思维广泛流行        B苏共潜藏严重的信仰危机
C斯大林模式下政治风气转向        D勃列日涅夫改革阻力重重
二、材料分析题
11.(2022·河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70年代初到 80代末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以下分别简称西德、东德关系实现了正常化。这一时期西德对东德的经济政策更侧重于利用经济手段进一步拉近两德关系。在西德经济施惠政策的影响下1970德国内部贸易额为46亿西德马克到了1988年增至141亿西德马克。西德赴东德的访问人次1970年为125到了1988年提升至5555作方。东德赴西德的访问人次1970年为105到了1988年提升至674万。1970 年两德间的电话线路数量仅为74全年通话次数为70万次。1988年两德间的电话线路增至1 529全年通话次数上升到4000万次。1975年至1988从西德发往东德的信件量年均约为7 400万封包裹量年均约为2 600万件从东德寄往西德的信件量年均约为9 800万封包裹量年均约为930万件。
——摘编自王超《西德对东德经济诱变政策剖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两德经济文化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两德经济文化交流带来的影响。
12.(2022·云南·昆明一中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柏林危机前阿登纳政府认为联邦德国自己是无法完成德国重新统一的只能依靠西方大国的力量来实现。柏林危机及西方盟国在危机中的表现对联邦德国政坛力量格局的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主张与苏联、东德接触直接谈判解决德国统一问题的政治力量开始上升。19631015阿登纳辞去联邦德国总理职务。19699兰特当选联邦德国总理他积极利用东西方关系缓和的大背景全力推行新东方政策改善与苏联和东德的关系。兰特对苏联和东德的政策调整和外交行动反过来又推动了东西方关系的进一步缓和从而为西柏林问题和德国问题的解决创造了良好条件。
——摘编自周耀勇《第二次柏林危机与联邦德国统一政策的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邦德国统一政策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兰特新东方政策的积极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3 00:48 , Processed in 0.966950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