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回复: 0

[必修下] (学案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复制链接]

9448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128
发表于 昨天 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学习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理解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认识东欧剧变的缘由及本质,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通过《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恢复和发展及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基本史实,提高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及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意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学习重点】
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
【学习难点】
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9461991年)
1二战后初期苏联的发展(19461950年)
二战后,苏联继续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取得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大发展,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但是,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2苏联改革与解体(表1
角度
赫鲁晓夫改革
19561964年)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年—20世纪70年代初)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年)
背景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严重弊端,严重阻碍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
主要内容
1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2经济上,①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②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1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2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把科技发展的重心向军事和国防领域倾斜
119851988年,开展经济改革;
21988年转向政治改革:
①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②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认识评价
1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2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1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1经济改革中,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但是经济改革成效甚微;2政治改革发生了根本方向性错误,导致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19451992年)
1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东欧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2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
最早进行改革的东欧国家是南斯拉夫。经过多年实践,该国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改革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改革的《行动纲领》,主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等。这场改革运动被称为“布拉格之春”。后因苏联出兵占领而中断。
东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如波兰、匈牙利和民主德国的改革曾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东欧国家的改革一直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3东欧剧变(19891992年)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表2
角度
苏联解体(1991年)
东欧剧变(19891992年)
原因
1根本原因:苏联政治经济体制僵化,长期得不到纠正;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发生了根本方向性错误
1东欧国家的改革一直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2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3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下,东欧各国执政党迷失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含义
和实质
1彻底丧失执政地位;
2苏联解体(分裂)
3俄罗斯等加盟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1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失去执政地位;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主要表现(或过程)
11990年,戈尔巴乔夫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2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等加盟共和国纷纷效法;
31991819日,苏联政变
419911226日,苏联解体
1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平稳变化;
2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
3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
4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结果
  
1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2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也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2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自此以后,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2017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激励着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二、重点突破
苏联、东欧改革与剧变
材料19641013日,赫鲁晓夫被自己的同事赶下台。他没有抗争,而是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们之间的关系,领导作风都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难道有谁能设想,我们能向斯大林说:我们不想要他,并建议他辞职吗?那我们会死无葬身之地。现在一切都不同了。恐惧消失了,谈话可以在平等基础上进行。这是我的功绩。”
——王斯德等《苏联兴亡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赫鲁晓夫改革的“功绩”指什么?(2分)
“功绩”指:改革干部制度,改变了党的领导作风(或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2分)
材料二:1966年苏联正式推行“新经济体制”。新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是:
1减少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支配利润的权限,企业可以确定工资形式和奖励办法……
2以利润为中心加强对企业的经济刺激,提高企业的利润留成比例……力求调动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把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利益很好结合起来。
3实行工业品批发价格的全面改革,改变某些产品价格偏低的现象,让价格最大限度地接近产品社会必要劳动量,使正常生产企业能获得必要的利润。
4加强银行信贷的作用。促进企业节约投资,合理使用资金,缩短工期,提高效率。
……
——摘编自《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
材料三:政论家阿尔巴托夫指出:“在这些年内(注:赫鲁晓夫下台至勃列日涅夫逝世),我国没有出现过沿着使我们的社会得到总的改善的道路前进的任何不可忘却的历史性里程碑。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苏联……总体上仍然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那一套模式。”
——摘编自《苏联兴亡转折:勃列日涅夫禁用“改革”一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联新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4分)你从材料三中可得出什么认识?(2分)
主要内容:①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②利用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③实行工业品批发价格改革;④发挥银行信贷作用。(每点1分共4分)
认识: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2分)
材料四: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材料五: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
——[德]恩格斯《恩格斯致约瑟夫·布洛赫》(189092122日)
3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多种因素。(6分)
原因: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②经济衰退,政局动荡;③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轨道并鼓励东欧改革;④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任答36
材料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1115日)
4阅读、思考材料六的论述,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理解。(4分)
理解:①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是要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③社会主义就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任答24,言之有理即可)
三、认知结构

a122405bd24f7c26abc70ef7d15fb989.png
【反馈检测】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16分。
1赫鲁晓夫担任苏共第一书记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这些规定  
A纠正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现象          B废除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恢复农民对产品的自主支配权          D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2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3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把国家投资的27%(美国为5%,劳动力的20%(美国为3%)用于农业生产,但农业劳动生产率却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这反映出苏联  
A现有经济体制活力衰退                B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较低
C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不够                D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下降
4199112月,戈尔巴乔夫在宣布苏联解体时发表演讲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已经结束‘冷战’,曾对我国经济、社会意识和道德起破坏作用的军备竞赛和国家极度军国主义化已经停止,世界大战的威胁已经解除。”此时苏联  
A开始全盘否定斯大林模式              B已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C开创了国家建设的新道路              D开始转向“新经济体制”
5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改革的《行动纲领》,主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等。这场改革被苏联扼杀的主要原因是  
A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B与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不符
C彻底放弃了计划经济                  D接受世界银行的贷款援助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重失调,国民收入下降。一些东欧国家的领导人希望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下列关于东欧改革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波兰是最早进行改革的国家            B南斯拉夫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C罗马尼亚摆脱苏联模式控制            D捷克斯洛伐克全面发展市场经济
7东欧剧变后,捷克总统哈维尔说,“整个工业部门生产着人们不感兴趣的东西,而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却十分匮乏……我们的前政权,以其狂妄自大和偏狭的意识形态,将人缩减成一种生产力和相当于一个生产工具”。他抨击的是  
A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                  B苏联出兵占领布拉格
C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                  D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8与苏联、东欧相比,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是  
A以农业、农村作为突破口              B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
C一手抓革命,一手抓改革              D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从1929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摘编自纪录片《世界历史》
材料二: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见下图)

1adc1c50c02009e0458f12936e5f823a.png
——摘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苏联工业化建设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A时期苏联经济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6
答案:
、选择题
1D
2A
3A
4B
5B
6B
7C
8D
、非选择题
9.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的建立;苏联政府制定和实施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或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苏联人民饱满的爱国建设热情(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反映出);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抓住了西方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专家。(任答48
2)问题:苏联粮食产量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2分)
原因:当时苏联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专制作风日趋严重,经济工作缺乏活力;苏联最高领导层无视中国农村改革的成功,无意仿效或借鉴。(4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3 00:48 , Processed in 0.989339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