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
| 赫鲁晓夫改革
(1956—1964年)
|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年—20世纪70年代初)
|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年)
|
背景
|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严重弊端,严重阻碍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
|
主要内容
| (1)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2)经济上,①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②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 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1)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2)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把科技发展的重心向军事和国防领域倾斜
| (1)1985—1988年,开展经济改革;
(2)1988年转向政治改革:
①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②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
认识评价
| (1)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2)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 (1)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 (1)经济改革中,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但是经济改革成效甚微;(2)政治改革发生了根本方向性错误,导致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