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回复: 0

[必修上] (教案一)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复制链接]

9729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977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3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
【教材分析】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是《中外历史纲要》第四单元第1课。本课有三个子目:《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和《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本单元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结束篇,也是中国古代的总结时期,孕育了向近代转变的个别因素。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核心素养培育】
1、唯物史观
通过探究明清时期政治体制调整的原因及条件,认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
通过本课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和边疆治理涉及的时空要素的研习,帮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
通过研究探析课件中文献史料,历史图片以及教材中《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探究与拓展》等栏目中的文献资料,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和观点方法。
4、历史解释
通过明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和制度创新的学习讨论,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
通过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和荷兰侵占台湾的学习,培育学生爱国精神和责任意识,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发展创新、郑和下西洋、倭寇与西方殖民者侵犯、明朝边疆治理的措施。
2.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发展创新,各种历史概念的比较分析。
【课前准备】
利用网络资源,学案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讨论法,情境陶冶法
【教学过程】
学案导引:
一、政治制度:
    1、明朝建立:1351年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称帝,都应天府
2、废除丞相:明太祖废除丞相,加强皇权,影响深远。
3、设立内阁:明成祖时设立,称殿阁大学士,替皇帝浏览奏章,草拟
意见,称为“票拟”,皇帝朱笔批示,称为“批红”
    4、宦官专权:司礼监可代批红,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二、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明成祖时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
             领先欧洲半个多世纪。目的为“示中国富强”,带
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2、戚继光抗倭:浙江台州捷,在福建广东与俞大猷合作,重创倭寇。
3、葡萄牙占领澳门:16世纪中叶。  
4、荷兰占领台湾。明朝末
三、内陆边疆:
1、与鞑靼、瓦剌:明朝重修长城,仍被两次突破,深入内地。瓦剌俘虏明英宗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订立和议,维持和平
2、与藏族:称“乌思藏”。封授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立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
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与东北:A、16、17世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B、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
  C、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分称清太祖和清太宗。
    4、李自成起义:1644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5、清军入关:多尔衮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占领北京
重难点突破
1、讨论:中国古代宰相制与内阁制的不同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内容
宰相制
内阁制
权力来源
制度设计
皇帝信任
任免
经过皇帝及大臣商议,由皇帝决定
阁臣直接由皇帝决定
职权
参与决策,对六部、地方有领导权
皇帝顾问,无决策、领导权
对皇权
的影响
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不能制约皇权
2、讨论:明清内阁制与近代西方内阁制的不同
明清内阁制与近代西方内阁制比较
内容
明清内阁制
近代西方内阁制
性质
君主专制制度
西方民主制度
任免
阁臣直接由皇帝决定
通过议会等民主方式
职权
皇帝旨意拟稿人,代表皇帝行使立法、行政、司法大权
三权分立产物,行使行政权
经济基础
小农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 讨论: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有何不同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        
项目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诱因
寻找建文帝
拜金热
经济基础
小农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规模、
时间早,规模大
时间晚,规模小
目的
宣扬国威,加强友好交往
海外掠夺,殖民扩张
方式
和平
侵略
结果
加强了友好关系,但终因国力不支停止
展开殖民扩张,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
史料研读
根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料一 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札多达1 000多件,共3 000多件事情,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0多件、政事400多件,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据《明史》整理
史料二 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全部)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摘自《明神宗实录》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史料一中的现象及其出现的原因。
(2)据史料二,归纳叶向高评论内阁的观点。
参考答案:
现象:皇帝政务繁多,负担加重。原因:废除宰相,皇帝大权独揽。
观点: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一旦阁臣与君权、部权发生冲突,往往 是阁臣落败;内阁对君权、部权都很尊重,一切都听命于皇帝。
小结全课:师生共同小结本课内容,结束本课。
拓展延伸:   
课后学生绘制本课思维导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5 13:13 , Processed in 0.10670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