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回复: 0

[9下] (学案一)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复制链接]

9641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711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8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核心知识
知识点1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壮大表现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如:东欧的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波兰等;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等;拉丁美洲的古巴。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
(2)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
(3)1950年,中苏缔结了《》,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2.存在问题:苏联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的轨道。苏共还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知识点2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3.赫鲁晓夫改革
概况
1953年,斯大林逝世。上台执政,他在批判斯大林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措施
发动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结果
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4.勃列日涅夫改革
(1)主要措施:1964年,开始执政,他在经济上推行,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2)结果: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的计划经济体制。
(3)存在问题: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方面,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高投入、高消耗、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知识点3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5.戈尔巴乔夫改革
概况
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不久,他开始改革
内容
首先实施的方案,但直到1988年,总体效果仍然不佳。戈尔巴乔夫又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

影响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6.苏联解体:19918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维护原联盟体制,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
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年年底,苏联解体。
7.东欧剧变
原因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各国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日益尖锐;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战略;20世纪80年代末,受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身的历史
表现
东欧各国的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斯大林曾经说过:谁解放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的军队所到之处。下列史实能印证斯大林这句话的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援助英国     B.波兰的解放
C.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D.东欧剧变
2.针对美国实施的马歇尔计划,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A.成立经互会 B.成立共产党情报局  C.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知识点2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3.改革把斯大林的神像扳倒了,但在苏联体制和基本政策的改革上,并没有什么成就可言。下列改革中符合上述评价的是(   )
A.戈尔巴乔夫改革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赫鲁晓夫改革    D.卡德纳斯改革
4.1958年,苏共中央通过决议,取消粮食及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扩大集体农庄的经营自主权,推行小组包工奖励办法。这些举措(   )
A.改变了苏联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状态       B.成为苏联经济体制变革的开端
C.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苏联农业生产的能力   D.苏联的生产重点集中到农业方面
5.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是(   )
A.把改革重点放在农业        B.把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
C.没有根本突破苏联模式      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知识点3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6.美国《时代周刊》报道说:波兰的变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了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罗马尼亚仅用了10个小时。上述信息可以用来研究(   )
A.美国竞选   B.北约成立   C.苏联解体   D.东欧剧变
7.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
A.苏联模式的弊端   B.西方的和平演变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8.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他们既感受到了旧制度所带来的压力,又体会到了新制度所带来的辛酸。谁是冷战失败的承受者?除了他们之外还有谁呢?“£”应是(   )
A.苏联  B.美国    C.俄罗斯   D.法国
能力挑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东西方冷战的加剧,苏联强行将东欧各国纳入自己已有的固定模式的轨道。这种固定模式的特点是(   )
A.高度集中   B.计划与市场结合   C.自由放任    D.多种所有制并存
2.下图漫画说明了(    )
   
a014f766f40d320453eed43a18fe964f.png
A.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        B.两极格局局面基本形成
C.苏联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D.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
3.在南斯拉夫走上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时,遭到了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批判。可是在1955年,赫鲁晓夫则承认采取不同方式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完全属于各国自己的事情。这表明(   )
A.赫鲁晓夫希望进行市场经济改革        B.苏联认可社会主义国家独立自主
C.赫鲁晓夫承认社会主义道路可以多元化  D.苏联采取缓和策略扭转冷战的被动局面
4.下表显示的是苏联五年计划执行情况。导致表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
五年计划
时间
国民收入
平均增长
率(%)
工业总产
值平均增
长率(%)
社会劳动
生产增长
率(%)
八五
19661970
7.7
8.5
5.8
九五
19711975
5.7
7.4
4.6
十五
19761980
3.7
4.4
3.2
A.经济体制僵化    B.中苏关系破裂   C.欧共体的扩大    D.社会性质改变
5.东欧五国除煤产量稍多以外,石油资源极其匮乏。但在苏联经济一体化的口号下,这些国家原本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耗转变为以石油、天然气为主,从而迫使它们在能源供应上严重依附苏联。材料说明,东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西方国家的颠覆和破坏    B.矿产资源的严重匮乏
C.放弃独立自主,依附苏联   D.拒绝引进高新科技成果
6.20世纪末,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却取得了巨大成就,这说明(   )
A.社会主义道路只适合中国    B.资本主义制度更具有优越性
C.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失败      D.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7.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某历史公众号推送了以下专题资料包。以此判断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资料
名称
论文
《苏联顾问与苏联模式移植东欧》
视频
《大国的沉沦——苏联帝国的解体》《东欧剧变》
条约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图片
《毛泽东访问苏联》《赫鲁晓夫》
A.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B.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体化
C.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    D.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他(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普遍种植玉米……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但是,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3850万吨,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
——摘编自徐隆彬《赫鲁晓夫执政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结果。
材料二 戈尔巴乔夫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宏观调控机制改革或是滞后,或严重扭曲,或是原封不动。就是说,没有为企业成为真正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创造外部条件……加上当前由于苏联市场极度紧张,绝大部分企业和产品处于垄断地位,竞争机制基本上不起作用。……这些情况反映出苏联改革设计对市场机制发展规律认知的缺失与矛盾……80年代中期后苏联生产继续滑坡,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摘自陆南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2)材料二中,作者分析苏联20世纪80年代企业发展滞后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3)谈谈苏联改革对我国当前改革开放的启示。
参考答案
核心知识
1.(2)经互会 (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计划经济  苏联模式
3.赫鲁晓夫  个人崇拜  垦荒  义务交售制
4.(1)勃列日涅夫  新政策 (2)高度集中 (3)军事  低效率 
5.1985  加速经济改革  苏共  政治多元化   加盟共和国
6.叶利钦 1991
7.社会矛盾  和平演变   戈尔巴乔夫改革   社会制度  私有化
基础过关
1.B  2.A  3.C  4.C   5.C  6.D  7.D  8.C
能力挑战
1.A  2.D  3.C  4.A  5.C  6.D  7.D
8.(1)扩大玉米种植,挤占了其他粮食作物的种植;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苏联粮食产量明显增加。
(2)原因:国家没有为企业成为真正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创造外部条件;竞争机制失效,对市场机制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关系: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3)改革开放要不断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5 02:25 , Processed in 2.906878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