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3|回复: 0

[7上] 第4套:部编人教版7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69页)【含反思】

[复制链接]

9641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711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
第一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指导元谋人是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了解北京人发现的过程,指导根据化石推测北京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情况,初步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着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北京人
教学难点:劳动创造人本身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活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图片导入
达尔文猿身像及达尔文真实画像
设问:
1.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片的特殊之处?
2.观察第二幅图片,认识达尔文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学生观察图片,看看能不能发现这个猿身像的头是谁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暨生物进化论。
设疑导入,从达尔文猿身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





a1a109dcef4d23ad6efada2b12578ad5.jpg 1.多媒体资料:人类进化示意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述人类由猿进化而来。
2.多媒体资料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设问:
(1)依据地图观察中国古人类主要分布在哪个流域,说明什么问题?
(2)探索人类产生奥秘的时候,是依靠什么来判定远古人类生存、存在的时间的?
3.牙齿的秘密——初识“元谋人”
资料:首次报道:1965年5月,地质工作者在云南元谋进行地质考察时,偶然发现两颗浅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的猿人牙齿化石,经研究发现,两枚牙齿同属于一个男性成年人个体,有明显的原始性状。经测定,生存年代距今约170万年,为亚洲最早的原始人类。
设问:牙齿告诉了我们什么秘密?
资料:伴随元谋人牙齿的出现,还有一些石制品,属于旧石器,其形状包括尖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在统一地层中还发现大量炭屑和烧焦的骨头及动物化石。
设问:这些石制品是做什么用的?
4.头盖骨的分量——关注“北京人”
资料:1921年至1927年,考古学家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遗址外发现3枚人类牙齿化石,将其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人”
图片资料:元谋人北京人牙齿化石对比
设问:北京人的牙齿化石和元谋人的牙齿化石相比有何特点,说明什么?
资料:1929年,中国青年科学家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伺候又相继发掘出土4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再次震惊国内外。
探究活动: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
探究内容
探究结果
主要依据
结论
体貌特征
食物,如何食用
社会组织形式
使用工具
工具的制造方法
如何使用工具获取食物
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描述人类进化的过程。
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阅读资料讨论并回答。

b0d732442ae85420e80c62dd17c649b3.jpg 学生通过学习及讨论,认识元谋人已经会使用工具。
学生仔细阅读资料并观察图片,发现两种人类在牙齿上的区别,并逐步认识北京人相比元谋人的变化。
学生阅读资料并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人的存活时间、脑容量特点。
(2)寻找丢失头盖骨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探究表格。
锻炼学生的图片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惯出分析能力及知识概括总结能力。
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以“化石”为主线,突出教学重点并让薛恒认识化石在考古发掘中的重要作用。
从更细致的角度进一步了解北京人的具体特点,突出本科学习的重点及难点,课堂上打破常规,让学生自发的讨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课堂小结
作为地球上的高级生物——人类,当我们在思考自我,思考社会,世界与未来的时候,我们必须先了解我们的起源。生物进化的规律告诉我们必须懂得“优胜劣汰”的法则,元谋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而北京人则向我们还原了人类最真实、最残酷的生存环境,在与自然界的不断斗争过程中,不断磨合,一步步走向颈部,走向文明。
前课
教学
反思
我们知道,历史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知识。那如何上好第一堂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一课,我力求知识与趣味性相结合。说道人类的起源这一问题,里面有很多 时间要记住。我就用了一种比较合适的方法:比如地球上第一次出现人类是300万年前,而我国第一次出现人类是170万年。我就说:大家看啊,一开始我们有300万,接着我们做生意去了,结果呢赔的只剩下了170万……然后北京人、山顶洞人也是这样。每种古人类的时间就在大家的欢笑中掌握了。
总之,十一二岁的初中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就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容易心不在焉。历史课堂稍不注意就会沉闷和枯燥,所以课上得是否生动有趣是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我的想法就是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当然,在课堂实践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课堂活跃不是课堂混乱,有时候局面有些失控;活跃的同时,掌握知识才是最重要的,有时候会发生本末倒置的情况。以后要多加反思,多向有经验的同仁学习,多加改进。
2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寻找图中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图片,结合已有知识,分析、解释图片中的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火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和讨论的方法,学会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活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展示:《白虎通》原文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2)问:我国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有了什么变化?
讨论并得出结论:人类由采集狩猎生活开始向农耕生活转变。
设疑导入,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1.半坡居民的生活
(1)展示关于半坡遗址的考古史料

42a15803a5d83c9a98e67c239f2fc8bd.jpg
b9d9be833293744da8d946787f35b5a3.jpg 磨光的石器、大量的粟粒、骨制的箭头、渔叉、渔钩、尖底瓶、彩陶盆、纺轮、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等。
(2)从以上图片资料中还能汲取哪些关于半坡人的生产生活信息。
2.河姆渡人的生活
(1)展示关于河姆渡遗址考古史料
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稻谷、干栏式建筑、猪纹陶钵等。

fe48441d8223508e79a7a7f857a08f40.jpg

c9873098f460fa770a490323fe1b42ef.jpg
975f1121094d6fcc231b404b0cd4e062.jpg

2f425106266d1150370e9f3bfa3866b7.jpg
(2)你能汲取哪些关于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信息。
(3)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但是在房屋的样式和种植的农作物方面有差别,你能说出原因吗?
3.原始农业的发展
(1)知道学生阅读“原始农业的发展”内容并归纳特点。
(2)从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你能看出我国先民在生产生活、社会关系方面有哪些变化,你有何感想?

4e2ab722247289b1955b9ff6a7a842e2.png 分析,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特点,林木茂密,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活动。
半坡遗址,原始农耕出现文明曙光。
讨论并归纳总结:
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农业生产等,会饲养家畜,狩猎,捕鱼,有时也采集野果,补充食物。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过定居的农耕生活。
教材分析:
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为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
讨论归纳总结:
河姆渡人开始使用磨制石器,用耜耕地,人工栽培水稻,住干栏式房屋,会打井,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骨哨等。
河姆渡人还运用雕刻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
结合地理位置和气候因素分析出主要原因在于自然环境的差异。
自学归纳: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阅读资料并观察图片,发现两种人类在牙齿上的区别,并逐步认识北京人相比元谋人的变化。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寻找有效的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有效寻找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了解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重点和学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有效寻找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以及学科渗透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认同先民在自己的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进和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
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了解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认识和了解社会的进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原则。
让学生回答历史知识,培养情感,掌握学习技巧和方法以及遵循的基本原则。
前课
教学
反思
本课学生有些时间方位难于记忆,不过总体而言学生对本课的掌握还基本可以,特别对南北两方的住房照片较有兴趣。课后可以试着指导学生制作该房子的模型,设计两地居民会面的习惯和场景等等。
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的时候要适当提醒学生注意课本的一些插图,了解插图的信息,掌握插图的出处等,培养学生学会观看插图的能力,懂得欣赏.文物和故迹。
3  远古的传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炎黄部落联盟大败蚩尤的史实。
2.炎帝和皇帝的发明创造及对后世的影响。
3.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
4.“尧舜禹禅让”和“大禹治水”。
过程与方法
1.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
2.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片的方法。
3.学生参与互动的方法
4.运用材料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激发孩子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鼓励学生勇于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学些祖先辉煌。
3.提示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严于律己,奉献班级,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逐鹿之战、禅让制
教学难点: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的区别;禅让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活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多媒体资料展示《黄帝陵》
教师介绍:黄帝陵所在的桥山,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节,都有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祭拜,被视为华夏子孙寻根祭祖之地。
为什么黄帝陵会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敬仰?
多媒体资料导入介绍,贴近生活和实际。




一、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e1213d792ad969df5036e17dab42507b.jpg 1.幻灯片展示
《距今四五千年时中原地区部落分布图》
2.逐鹿之战
炎帝和黄帝先后通过阪泉和逐鹿两大战役结成联盟,并在此基础上打败了东方的蚩尤部落,最终炎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教师介绍逐鹿之战
3.炎帝和黄帝的贡献
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归纳炎帝和黄帝的贡献
3.播放炎帝和黄帝的视频,强化学生记忆
二.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
简单介绍禅让制的概念
2.尧舜禹
【探究】尧舜禹三人依靠什么样的品行和能力得到民众的爱戴,依次成为部落的首领?他们对于黄河流域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视频:《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延伸:如何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阅读教材,熟悉内容,思考:(1)为什么后人尊崇炎帝和皇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2)华夏民族又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归纳:
炎帝、黄帝、蚩尤、少昊灯部落的斗争和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
材料阅读: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关于华夏族形成的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和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学生思考:华夏族的形成有何特点?
炎帝: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煮盐,通商交换
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
其他发明:文字,音律,算盘等
学生讨论总结。
学生初步了解禅让制,理解禅让制的优点
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得出答案
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鼓励人民开垦农田,适时耕种
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
大禹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解除了黄河水患。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浙江等地发掘出土的早期文物的介绍以及课后“知识拓展”板块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文物遗址的出土和发现能否证实炎帝黄帝以及尧舜禹的传说都是“史实”,如果不能,为什么?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归纳,了解传说中的炎黄帝对于华夏民族形成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以及学科渗透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大禹治水这一古老又熟悉的故事,创造恰当的历史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对这一事件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历史的学习有着科学严谨的精神,现实中,人们往往容易把传说和史实混为一谈,学生更是无法区分,设置问题就是为了让学生注重证据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搜集证据,寻求证明的科学探索热情。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关于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以及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年的历史变迁,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我们的民族,没有理由不热爱我们的祖国,中华民族的未来会更加美好,伟大祖国会更加富强。
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怀。
前课
教学
反思
神话传说是同学们喜欢听,有兴趣了解的内容。所以,这一节课我一直用讲故事的方式给他们讲叙新知识,让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掌握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例如,炎帝、黄帝是什么样的人,蚩尤是怎么样的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我尽量绘声绘色地用故事化的语言讲给同学们。这样,学生更有兴趣听,也更容易记住。
不过,讲故事也有些不足的地方。有部分学生仅仅听故事去了,没有结合教材上的知识点,还有的同学因为我讲故事时“绘声绘色、手舞足蹈” 而显得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也有些散漫。今后,需要在如何控制课堂局面上狠下功夫。
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4  夏商周的更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基本情况,简述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
2.简单解释什么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家天下”,能简单描述夏商西周的大致疆域。
3.知道夏朝与商朝恩华的主要代表——二里头遗址和殷墟的考古成果。
过程与方法
1.查找和整理有关夏朝二里头文化、殷墟及夏、商、西周建立与更替的资料。
2.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度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夏商西周三朝更替的史实和末代君王的腐朽残暴统治,认识国家的兴旺与统治者的关系。
2.从夏商西周王朝的“家天下”统治观念,西周建立分封制并明确森严的等级制度,认识国家政权的性质及其建立的意义。
教学重点:归纳夏商西周三产更替的史实,简述分封制
教学难点:理解“家天下”的基本含义,明确贵族等级制度的层级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活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忆上节课内容,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行为一直为后人称道大禹治水成功,人民爱戴,因此大禹享有很高的威望,所以,舜传位给大禹,然而,大禹除了治水,还有很多历史功绩,如平定三苗之乱,这次平叛巩固了大禹在部落联盟的统治,然而,大禹死后,大禹的儿子凭借强大的实力,在大禹死后继承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破坏了禅让制,并且在夏王朝建立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设置了监狱,从此开始夏王朝已经和部落联盟有了本质的区别,具备了国家的属性。
学生可以讨论,部落联盟制度向奴隶制国家的发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引导学生学会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在教室的引导下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夏王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那么大家能否通过阅读归纳出夏朝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夏朝为中华文明所作出的贡献呢?
1.夏朝及夏朝的疆域
“禅让制”和“世袭制”
2.夏朝的灭亡
3.国之初——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8页的“材料研读”,思考以下内容:
(1)“天下”是什么,“天下为公”“天下为家”中“公”和“家”指什么?
(2)什么是“家天下”?
二、商汤灭夏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了商王朝,都城建在亳,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阅读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商朝为何又叫“殷商”?
(2)商朝是如何灭亡的?
【视频】:牧野之战
三、武王伐纣
经历了牧野之战周军占领了商都,定都镐京,史称西周,那么建立了自己王朝的周武王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呢?

02e6affe868368910b725c080e9b0af2.jpg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答案
【探究】西周的灭亡
课外延伸
【商人的来历】商朝灭亡后,商族人成了周朝的奴隶,周武王将印上的遗民分给各诸侯国,商族本是贵族,养尊处优,身无长技,变为贱民后,又被剥夺了土地和特权,无力赡养家眷,只好走南闯北劳碌奔波,以做买卖为主要职业,二周族人重视农业,鄙视生意人,认为做买卖的就是商人。
【烽火戏诸侯】
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为搏爱姬褒姒一笑,点起烽火台上的烽火,引来诸侯助战,诸侯以为有军情,夜以继日赶来,却不料只是周幽王的把戏而已。
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归纳并总结出夏朝的范围,夏王朝的灭亡时间及原因,亡国之君?
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
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最后一个国君桀的残暴统治集齐了人民的不满,分布于今河北河南一带的商族部落联络周围部落功伐夏王桀,夏王朝灭亡。
学生阅读资料讨论并回答。
因为受战乱,环境变化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最终建都到殷地才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因此商朝也称为“殷商”。
商晚期,纣王无道,天下大乱,公元前1046年,周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结果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分封制”的建立

837be6e0e54f06eaea59a122790fcc41.jpg
锻炼学生的知识提炼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读图并理解分封制有助于学生对分封制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讲述一些小故事能让学生的思想有一休息,同事也有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加深记忆。
课堂小结
朝代
开国君主
亡国之君
建立时间
重大事件


西周
学生快速总结概念,填表小结本课内容
表格法更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前课
教学
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展示大量的文物图片,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历史情境。同时,教师还在教学重难点部分,为学生提供了讨论、讲故事等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由于本课的时间跨度较大,内容较多,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制大事记年表的方法,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
5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司母戊鼎,实习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及用途,了解青铜器制作的高超工艺。
2.通过学习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想象力,认识较为简单的甲骨文,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查阅资料,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2.通过司母戊鼎的认识,让学生分析总结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真切了解到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而自发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活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多媒体展示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图片,设置问题:

f3b10dd52a0659197613883059d979a2.jpg
273eaecfe095008856ceb48baf0d6431.jpg (1)看过这些气势宏大,工艺高超的青铜器图片,你有何感受?
四羊方尊,         司母戊鼎

b5d8feeeb69c17a261e49b2e3ecfd84e.jpg
48eb3999f4888cdc452872609acbbb8f.png
毛公鼎,            西周康侯爵
(2)哪个朝代是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的时期?
观看图片,对青铜器做一了解,认识以下青铜器。
用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图片,生动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师生互动:关于青铜器,你了解多少?
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可先听听学生所讨论的结果。
出示以下问题:
(1)什么是青铜器?
(2)青铜器的用途和特点有哪些?
(3)青铜艺术的高峰时期是在什么时候?
介绍中国古代制作青铜器的流程
制模,制范,浇注,修整
资料【司母戊鼎】
cdVIYB23uh5NB-koLh-iTbLtgqlicU
BgA78Da0BTZ9grGT03Jc6eBoSRqF
4CEpjxjY_GVOXZCrjIg10R5m47D_
二、甲骨文记事
史料记载商朝时就有了书册。请同学们思考:既然有了书册,那书册中用什么来记录当时的历史事件?是不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文字呢?
资料【甲骨文】
70/6337786.htm#viewPageContent

aaea80b1a62984962c815feaf8b44e78.jpg 【甲骨文造字方法】
教师总结:甲骨文照亮了辉煌中华,如果说钻木取火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那么文字的出现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发现,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

88c1983aa5554a74143826bfba0e9daa.png
学生分为四人一组,讨论自己所知道和了解的青铜器,或者是有关于青铜器感兴趣的问题!
(1)青铜器是由青铜合金(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
(2)青铜器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和军事方面,种类繁多,数量众多
(3)商周时期,代表作司母戊鼎。
阅读资料了解司母戊鼎
学生阅读资料讨论并回答。
学生阅读资料,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1)甲骨文是在哪里出土的
(2)甲骨文是怎么被发现的
(3)甲骨文记载了什么内容
(4)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重大意义
遮住答案,让学生猜一猜这些甲骨文是什么意义?
观看甲骨文造字方法,调动课堂氛围
教师总结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甲骨文的认识
炼学生的知识提炼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总结出学生喜爱和感兴趣的,学生才会深入探究这个问题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了解甲骨文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就像是踏上了穿越之旅,我们知道了青铜器和甲骨文,如果有一天你能穿越回夏商周时期,也定能快速的融入那个社会。

前课
教学
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丰富的活动项目,安排学生课前准备相关材料,通过主题发言、虚拟课堂等形式,使学生充分了解和体会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具体内容及其重大历史意义。教师还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出土文物想象古蜀国文化的基本情况,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想象力,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思维能力。
6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春秋争霸的原因。
2.分析春秋争霸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及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春秋争霸战争背景的了解,使学生懂得春秋争霸实质上是政治、军事、经济等综合国力的较量,逐步学会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目标。
教学重点:春秋争霸的原因
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导致政治上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活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83dc978cf1424cf9d7b7b62616a310d2.jpg 多媒体展示图片:春秋战车,越王勾践剑,甲胄等

fb290125a2cec2a49db93e7824d564e7.jpg
2a9ab8731ce8724cff2c01862bad466d.jpg
观察上述图片,营造古代战争氛围
学生讲述春秋时期经典战争和故事:晋楚之争,秦晋之争,卧薪尝胆等等
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讲述一些春秋战争故事,带学生一起走进春秋时期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由镐京迁至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的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春秋时期,冶铁技术逐渐提高,比青铜器硬度更高,更易于普及的铁制农具逐渐代替青铜工具而广泛使用,形成了有翻土垦荒的犁,铲土的铲,除草等使用的锄,平地用的耙等多种不同功能的农具,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教师小结:春秋时期出现了新的生产工具,他的出现推动了进击的飞速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而经济的发展又使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比如分封制,思考:
分封制是怎么被破坏的,周王室和诸侯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王室式微
阅读材料: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王曾派人向鲁国“告饥”“求金”“求车”。”
“公元前707年,周王率军讨伐郑国,王师惨败,周王被射中了肩膀,天子威信扫地,从此一蹶不振”
春秋时期,诸侯取代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国家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
三、诸侯争霸
1.阅读思考:
春秋时期的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争夺霸主地位,先后有多位诸侯取得了“霸主”的地位,在教材中找找看,春秋时期先后出现过哪几位“霸主”
【齐桓公】
D0vBXMle4eE7nxHk_L_V3gqbDVmfZCiar
80Zvr78CD56vFe1Aq1-t3IX986ba4C-vKER
m6L7yC7WCXolVkHdY8fznEw4fPJxB2h7

【晋文公】
VGBN5zbDvCNqs5hV3d05VkHImICIMTd-
vKhrK2vXelFb68IEg799Ahx4XKz3RyhWQ
E61-H5sNMj8h4a

【楚庄王】

【越王勾践】
%E8%B7%B5/61035

课内提升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产生了哪些影响?
(1)实质是大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权而发动
(2)争霸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3)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4)促进了民族融合
阅读思考:
阅读教材及春秋时期农具改进、经济发展的相关史料
思考以下问题: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农业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推动作用?
除了农业的进步,春秋时期的经济在哪些方面发展迅速?
阅读材料,提炼有用的信息,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资料,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
西周分封制遭到破坏,王室衰微,必然导致诸侯间的争霸战争,让国家处于分裂混乱状态
学生可以通过听闻过的故事,先自己思考,再从教材资料中获得答案

913028e6a0eefdeef3c2c0b83d0c0ffa.jpg 管鲍之交,一鸣惊人,退避三舍,问鼎中原等故事

8468dd8bfc8cd7ad238445e2f85fa21f.jpg

955502bcdf65c7589df8b1075ed6bb94.jpg
阅读百科资料,观看图片,了解几位霸主确立霸业的不同过程,概括总结成就霸业的原因。
学生可以从好处和坏处两方面展开讨论
通过阅读资料,听老师讲解,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
通过历史故事更能让学生更加贴近历史
让学生通过名人的经历感悟人生道理,指引自己的人生方向,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课堂小结
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特殊的环境造就了无数的人才,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学会做人做事,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所在。
前课
教学
反思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本课的教学是在我校自主、合作、实践的课题研究下进行的,在此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中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要充分注重学生在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中的积极参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制定目标,学生充分交流合作解决目标,学生充分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端,让每位学生的思维都能迸发创新的火花,每位学生的灵性都能得到充分的舒展,从而使新课标提出的三个维度目标都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升华。
7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战国七雄的概念和七国之间发生的主要战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2.识读《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
4.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5.从中国封建社会确立的过程中理解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之所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引文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引起一系列重大的变革的方法。
2.借助图片资料,通过归纳总结了解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的情况
3.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目的、内容及作用,学会历史评价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勇于投身改革,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才是进步的。
教学重点:都江堰,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活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多媒体资料:立木为信
18557a4d455586f633e26180dd97ee90.png
学生说说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通过故事的方式引入,让学生的课程学习更加轻松




  • 战国七雄
教师讲述: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战国时期。我们要从两个角度分析战国的形成。历史角度:春秋原有的国家—齐(田氏代齐)、楚、燕、秦;韩、赵、魏三家分晋。战国初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三家分晋,一是田氏代齐。
  • 韩赵魏三家分晋
2.田氏代齐
经过这两件事情之后,战国形成了七雄并立的局面
3.战国七雄:
齐、楚、燕、秦、韩、赵、魏
七国之间发生了很多战争,比较出名的有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BF%E5%B9%B3%E4%B9%8B%E6%88%98
/66472
简要介绍三次战役
  • 商鞅变法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愈加激烈。秦国经过长平之战,大败赵国,确立了在军事上的请过地位,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了,而为秦国最终完成统一六国奠定雄厚物资基础的时间就是商鞅变法。
提问,秦国能够在粮食供应上获得保障是源于哪种技术的推广?
春秋的冶铁技术逐渐提高,到了战国时期,普及的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商鞅变法
第一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
(一)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法律,轻罪用重刑;
(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变法
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
(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五)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这是对第一次变法中异子之科法令的补充,也是对社会风俗的规范。
  •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查阅资料,了解所谓的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观察教材图《战国形势图》,了解战国七雄的名称和所处的地理位置
思考以下问题:
春秋时代的争霸之战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有什么不同?
春秋时期主要是为了活着的领导地位胁迫小国,而战国时期则是为了吃掉对方,最终统一中国
铁制农具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牛耕的推广则是进一步的提高了劳作效率,为精耕细作、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阅读材料,提炼有用的信息,回答问题
1.商鞅变法在政治方面的做法?有什么好处?
2.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实行了哪些改革,最终的目的?
3.在军事方面的调整有什么措施提高秦军的战斗力?
4.在变法过程中,秦王如何处理新旧势力的冲突的?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学生阅读课本及有关都江堰的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都江堰是什么时期,哪个国家,谁负责修筑的?
(2)这个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干什么?
(3)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意义?
(4)如何评价李冰父子的功绩?

通过阅读史料,可以让学生像听故事一样的了解这两件大事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
通过历史故事更能让学生更加贴近历史
0%B0/122963
生共同整理出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同时思考新旧势力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设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进步的需要,甚至有时候必须付出生命的代价。
层层设疑,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理解材料,分析归纳出有用的历史信息,并学会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
课堂小结
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广泛使用以及水利工程的修筑,使得土地私有化的出现,各国争相变法以实现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谁的变法彻底,谁就可以成为最强大的国家。秦国通过较为彻底商鞅变法,发展生产,增强军队战斗力和中央集权,迅速进入封建社会并前打起来,为后世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一节课的感受!
前课
教学
反思
在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教师通过设计对比表格,引导学生归纳对比不同时代的生产工具,及其代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产生深刻的认识,又能使学生获得历史纵深感,加深对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本规律的认识。
在讲解商鞅变法时,教师又通过指导学生表演“商鞅舌战群儒”、“立木取信”的故事,使学生充分体会历史情境,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能力。同时,这样的教学设计,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参与度得到了保证。
8  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孔子“仁”的学说及对教育文化的贡献
2.老子及其他思想学家和军事学家的主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自学、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性。
2.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培养探究和表述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战国时期各派思想家的主张,认识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及意义,再现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文化成就
教学难点:掌握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活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多媒体资料:于丹读《论语》心得体会
dc54ed7ad673090ba67812b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观看视频,视频中主要讲的是那部书?这本书诞生于哪个时期?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 老子
1.出示《道德经》图片

83fe30b4cdbefcdc96dab0c38dd4ab71.jpg
引导学生理解故事
  • 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2.孔子的思想主张
道德:孔子建构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政治: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
经历: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教育: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3.孔子的教育成就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其他成就详情参阅
OLxJXzLSOJ--QMKK_6fvn8sImmCgfvIf0We
W1Lds-vLvSZBK2O1v4yFagj8Gn1uWbh1gl
X_FS_VQbTPvDmXP3UfajdZtlz2HA94Sa
三、百家争鸣
学生阅读资料,填写表格
学生知道这部书的作者是谁吗?
学生讲故事
《塞翁失马》
故事道理:祸兮,福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你知道孔子多少?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学生完成下表
学派
代表
人物
思想
主张
儒家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寓教于乐,快乐教学
通过对孔子的认识,营造出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让学生对孔子的生平事迹做一了解
指导学生列表格,对知识进行梳理,使之条理化,清晰化
课堂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时期,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思想家,诸子百家思想博大精深,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思想宝库增添了灿烂不朽的精神财富,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巨大,我们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扬伟大的文化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学生在此梳理本课知识体系,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文化大解放
前课
教学
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复习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内容分成三大板块孔子”“老子”“百家争鸣。每个板块都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独立完成,各具特色。每个板块中唯一不变的主题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自己去听、去看、去感受、去谈论,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使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因此设计了大量图片、录像、材料、哲理名言、成语故事、相关链接等启发点拨,结合七嘴八舌、思考探究、在线判断百家争鸣等活动,推陈出新。力求突出课堂一个字,突出内容一个字,突出问题一个字,突出创意一个字。给每一个学生与历史对话,与人对话的机会,倾听、鼓励、欣赏每一个学生。
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9    秦统一中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和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归纳并总结出“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秦统一中国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分封建制的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教学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秦统一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活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多媒体展示“战国七雄形势图”
提问:
1.战国时期有哪几个主要的诸侯国?
2.为什么秦有条件完成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大任?
学生阅读材料,讨论并得出:
(1)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2)长平之战后各国已无力抵抗秦国。
巩固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对从七雄转到一雄的分析为后面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一、秦灭六国
教师简单介绍秦统一六国的过程。
1.秦统一六国的过程;
经过商鞅变法以后长达一百多年的兼并战争,不断蚕食东方领国的土地,长平之战后,秦国统一之势已成,各国已无力抵抗秦的进攻,在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间,秦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灭了六国,完成了统一。
2.秦灭六国的意义;
教师总结秦灭六国的意义: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2)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环境
(3)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
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重视人才:
秦统一六国和秦王的用人政策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一起来看看秦王在用人上有什么特殊之处

“”
2.秦统一中国的措施
(1)中央集权制
多媒体展示

24ae3e893a254e7b9ba6f9f33f6a9d3f.jpg
(2)文化和经济方面的措施
焚书坑儒、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车同轨
延伸:秦长城和灵渠
【秦长城】

【灵渠】

让学生从自己认识的角度秦是如何灭六国的。
“合纵”
“连横”
学生分组讨论秦灭六国的意义:
学生可以就老师总结出来的意义加以讨论,落实到当时实际的社会中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了解不同时期的不同的用人政策。
学生概括中央集权制的三方面内容:
最高统治着:皇帝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全国政事
地方:推行郡县制
让学生通过课堂剧的形式展现,关键要使学生明白这些措施的意义和重要性。
·
使学生切实了解秦灭六国的过程
通过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当中
顺带讲讲秦王的用人政策,为后续的巩固统一起到铺垫作用。
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师可以用图示法逐级展示,逐级解释,使学生直观的理解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意义。
课堂小结
视频加图片的形式首先展现秦始皇的威武,《沁园春﹒雪》中的秦皇汉武,长城,首先让学生感受中国历史上的始皇帝的风貌和伟大功绩,让学生从心底赞美这位君主,再大致回忆秦王的这些伟大功绩,完成本课学习。
前课
教学
反思
通过讨论秦统一的历史一样,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排演历史小短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表演能力、合作能力 ;通过联想文字、货币、度量衡不统一会出现的场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
10   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知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
  • 了解秦国的灭亡和楚汉之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影视,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秦朝的暴政,从而探究出农民起义的原因
2.分组讨论,探究秦灭亡后,刘邦和项羽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学会图表法及阅读文献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秦的暴政是激起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以及在楚汉之争中刘邦为什么会战胜项羽,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学难点: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活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代代相传,然而,秦始皇死后三年,秦朝就灭亡了。声名显赫的秦朝为什么如此短命,它又是怎样被推翻的?
观看视频资料【兵马俑】
让学生知道本课的学习目标,有目标的进入课堂教学




一、秦的暴政
阅读教材资料,思考以下内容:
秦暴政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阿房宫前殿东西宽69米,南北深115米,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再联系【兵马俑】中的数据,这么巨大的工程,需要多少人才能建造完成呢?
【兵马俑】
1.徭役、赋税繁重
大量农民刚刚脱离了战争,却又陷入了大量的修建工程当中,使得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可是修建大量的工程又需要大量的财力,不得已,对农民加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生产的60%上缴国家。
2.刑法残酷
教师讲述焚书坑儒,连坐,秦朝的各种刑具
3.秦二世胡亥的残暴统治
秦始皇死后,二世胡亥变本加厉,对民众的剥削更加残酷,且肆意挥霍,四处巡游,穷奢极欲,使人民处于无法生活的地步
二、陈胜吴广起义
阅读思考,回答一下问题:
(1)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时间地点?
(2)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3)起义的过程和结果?
(4)起义的意义?
三、楚汉之争
阅读思考:教材49页
  • 巨鹿之战
  • 秦朝灭亡
3、楚汉之争时,刘邦为什么能打败项羽?


4.讨论:刘邦项羽领导的战争在秦灭亡前后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阿房宫】
观看【阿房宫】资料,你能发现这其中包含什么有用的信息吗?
110万人修建阿房宫,几十万工人修建秦始皇陵,最后却被秦二世全部杀死在墓穴里陪葬。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在大规模的工程建筑和大量缺乏劳动力的社会中,人民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学生讨论为什么秦始皇要焚书坑儒?
让学生充分认识秦朝的暴政统治
通过阅读资料,并小组讨论,得出以上问题的答案,有条件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情景剧的形式表达以上问题的答案。
学舍查阅相关资料,详细了解巨鹿之战以及对巨鹿之战的评价。
计算秦朝存在的时间
秦朝灭亡后,刘项两人都想登上皇帝的宝座,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通过最真实的数字资料展示让学生体会秦暴政的最基本表现--奢华
让学生自主讨论,唤起对秦暴政的仇恨。
过渡性的了解陈胜吴广起义,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巩固所学习的知识,了解农民起义的两个阶段
通过小故事让学生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也了解为什么项羽最后失败了?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秦的暴政统治,了解了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也见识了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斗争,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秦末的农民起义,要知道秦的暴政是爆发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还要了解农民起义推翻暴政后为争夺帝位发生的性质上的改变。
前课
教学
反思
本课使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能力,巧妙设问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通过影视,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秦朝的暴政,从而探究出农民起义的原因;同时分组讨论,探究秦灭亡后,刘邦和项羽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学会图表法及阅读文献资料的方法。
11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西汉的建立
2.掌握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3.了解“文景之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秦亡汉兴”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古诗文、历史典故和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汉初高祖,文帝,景帝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措施、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教学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难点:文景之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活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视频《大风歌》

刘邦简介
【探究问题一】:这位平民皇帝在统治之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政策?继他之后,汉朝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利用熟悉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活动一】
熟悉教材,熟悉内容
视频片段
《楚汉传奇》“四面楚歌”片段
教师点拨:家里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兵败,刘邦取得最后的胜利。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即“汉高祖”俗话说“得天下易,守天下难”,刘邦(汉高祖)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教师总结:汉高祖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汉高祖推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活动二】
阅读教材,并交流讨论探究问题
教师总结
休养生息政策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乱以后,统治者不搞劳民伤财、严刑酷法的统治,改以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休养生息政策自开始,历经几代统治者(惠帝、、文帝、景帝),执行了六七十年。结果是海内殷富,国力充实在位时,为了与民休息,除了让士兵复员生产,让战争期间逃亡的人回家,把卖身作奴隶的人释放为平民,规定十五税一之外,还采取了下列措施:(1)调整和建立新制度。(2)压抑商贾。规定商人不准作官,禁穿丝织品,禁带兵器、骑马,并向商人征收重税。(3)对匈奴和亲。(4)消灭异姓王分封同姓王。如以谋反罪名杀。汉高祖与民休养生息,一方面调整了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巩固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初步建立起西汉王朝的一套统治制度,恢复和完善了自秦以来建立的封建社会上层建筑,从而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文景之治】

延伸:文景帝的历史功绩
http://baike.baidu.com/view/35654.htm
民失作业,而大饱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汉书·食货志》
【探究问题二】
1.以上史料说明什么问题?
2.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如果你是汉高祖,你会怎么做?
学生自由讨论,广泛发言。
学生回答:
(1)反映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2)由于勤的残暴统治,秦末的农民战争以及楚汉战争造成
(3)
【探究问题三】
(1)什么是修养生息政策?
(2)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主要是什么?
(3)政策的根本目的?
(4)这一政策的结果和影响?
学生回答:
目的:巩固政权和社会局势
措施:士兵返乡务农
影响: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了解不同时期的不同的用人政策。
学生归纳整理文景之治的要点
军事:
经济:
文化:
·
使学生切实了解秦灭六国的过程
通过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当中
通过设计探究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休养生息政策,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
整理教材,并能分类归纳,能够提炼知识点,梳理教材
七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感,播放一些视频或历史剧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课堂小结
由于汉高祖洗去了秦灭亡的教训,实行了宽松政策,汉朝的经济逐步的发展起来。经过文帝和景帝时期经济的继续发展,到汉武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时期,整个社会经济日趋强盛,带来了一个整体上“天下怀安”的局面,为汉武帝施展宏伟的抱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前课
教学
反思
本节课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课程三维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力求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找到切实有效的学习途径。
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始终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为,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组织者、促进者和欣赏者,要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中的各种体验,共同进步。
12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列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通过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史实,进一步探讨这些措施的作用。
3.正确评价汉武帝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历史想象力
2.汗无毒的大一统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延续和巩固,学生通过比较秦皇汉武的一同认识到对历史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的意识形态,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延续2000多年的思想基础。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秦统一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活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图片展示  汉武帝

967c593729a34b6caed9bef2c0bbe51d.jpg
学生们通过图片议论汉武帝
图片导入新课,让学生知道本课的知识内容




一、“推恩令”的实施
汉武帝登上帝位只有16岁,这位年轻的皇帝遇到了什么难题呢?
汉武帝和主父偃是如何通过推恩令使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的?
推恩令,为了巩固,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其具体办法是,令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原来施行的是郡县制,制推恩令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做的改进,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有其长子继承改为由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师讲解
削弱了诸侯,使他们在实力上不再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那么在思想上如何才能使人们从此也服从于中央,听命于皇帝呢。一起看看汉朝初年还有哪些问题?
了解董仲舒的强项令

汉武帝为什么要听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盐铁专卖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教师设问:
教师讲解:在古代,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历代皇帝都很重视农业的发展,汉武帝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经济发展,都有哪些措施呢?
实行这些措施的影响:
学生讨论并积极回答:
1.诸侯王实力强大
2.诸侯王对抗朝廷,企图谋反
学生了解推恩令的背景和意义
学生可以用情景剧的形式展示推恩令实施过程中所体现的问题
无为而治的政策
讨论
汉武帝是听从了谁的建议,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学生讨论并回答:
为了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董仲舒提出的儒家的大一统思想适应了汉武帝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
师生一起解毒这句话的意思,回答问题:
同学们想一想,这种状况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会导致人们弃农经商,影响农业生产,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的发展。
学生回答:
1.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同是在全国各地设立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2.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汉武帝的许多政策推行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当中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展示和教师的集中讲解,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教材和分析教材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当中
通过出示材料,设置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汉武帝的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西汉鼎盛的经济基础,汉武帝的“大一统”使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使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汉室江山迎来了空前的大一统局面
前课
教学
反思
本节课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课程三维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力求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找到切实有效的学习途径。
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始终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为,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组织者、促进者和欣赏者,要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中的各种体验,共同进步。
13  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东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简述“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
用过阅读史料,教材,观察东汉文物图片资料及文献资料,分析东汉衰落的原因,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形成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的安定是建立一个健康和谐国家的基础
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和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东汉灭亡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活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东汉·印象

798907a28f5ff4cc103fc7406a58a255.jpg 多媒体展示图片:马踏飞燕、东汉蜡银铜牛灯、洛阳钟鼎青铜器东汉铜车马

7a4db3c9b86ce14651a0db612a65f1ba.jpg
12bb08b3a3f5db54e749ddba801b49a0.jpg
观赏知名的东汉文物图片,说出文物的名称,感受东汉的灿烂文化
对于东汉历史,学生可能比较陌生,课堂导入的目的就是引学生与东汉历史接轨,从图片引入,在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一、东汉的建立
(一)王莽篡汉
西汉王朝自汉武帝病逝后,即位皇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庞大,西汉帝国日渐衰微。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掌握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公元9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新,改长安为常安,西汉灭亡
讲解关于王莽篡汉的历史事实
教师讲解:“王莽改制”
:又称,是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
初始元年(公元接受)的,改,改长安为,作为新朝都城,王莽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王莽开始进行的全面社会改革。[1]
王莽仿照《》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为名恢复,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耕地重新分配,又废止,建立(贷款制度)、政策,以公权力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增加国库收入。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不停回复到时代的模式。
(二)东汉建立
教师讲述:东汉建立的背景
师生活动:指导学生制作两汉朝代更替的时间轴
  • 东汉的兴衰;
(一)光武中兴
创设情境:光武帝刘秀完成了统一大业,恢复了汉室统治。但连年征战,天下百姓久遭战火,财物耗尽,天下太平是众心所向。假如你是光武帝刘秀,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改善社会状况?你会借鉴哪些前人的经验?
【问题探究一】光武帝以“柔道”治理天下,具体是从哪方面着手呢?
【问题探究二】最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史料阅读】
材料一:(光武帝)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 ......诏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民。
《后汉书  光武帝纪》
材料二: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奉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里其一
《后汉书》
教师补充:光武帝还致力于缓和民族矛盾,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大力倡导儒学,表彰有气节的人。
【强项令董宣】
的奴仆白天行凶杀人,因为躲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去抓他。等到湖阳公主外出时,却用这个杀人的奴仆做陪乘。董宣在夏门亭等候湖阳公主,截住公主的车,拦住公主的马,用刀划地,大声列举公主的过错,呵斥那个奴仆下车,于是杀了他。湖阳公主立即还宫告诉了光武帝,光武帝大怒,召见董宣,想用棍子打他。董宣叩头说:我请求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想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圣德中兴汉朝,却放纵奴仆杀害良民,将怎样治理天下呢?我不用棍打,请让我自杀吧。就用头撞柱子血流满面。
(二)东汉的衰落—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阅读思考:
材料一:东汉后期灾荒连年,广大农民无衣无食,汉恒帝建和元年,“二月,荆、扬二州,人多饿死”。永兴七年, “秋七月,郡国三十二蝗,河水溢,百姓饥穷,流冗道路,至有数十万户,冀州尤甚”。
—《后汉书 恒帝纪》
材料二: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问题: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情况。
师生活动:七嘴八舌话三国
问题:东汉后期宦官外戚专权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三。、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阅读教材关于黄巾起义的相关史料回答以下问题:
  • 黄巾起义前民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 黄巾起义为什么会得到天下的响应?
教师讲解
黄巾起义,又称黄巾之乱[1-2]  ,黄巾之祸,是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局面的形成。
阅读教材,了解王莽其人及其建立的王朝。
阅读史料,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问题:从王莽改制的失败中,同学们认为在改革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阅读教材,归纳东汉建立的基础知识(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学习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讨论并回答问题。
阅读史料,归纳刘秀巩固政权的措施,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学生阅读并归纳:
经济上: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政治上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学生通过阅读强项令董宣的故事,认识光武帝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
政治上腐败,老百姓民不聊生
学生阅读关于东汉后期宦官专权的资料。
政治腐朽,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阅读史料,拓展知识,加深理解
拓展王莽改制的内容,一方面建构从西汉灭亡到东汉建立历史变迁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用批判的眼光传承古代文化。
通过制作西汉亡至东汉兴朝代更替时间轴,加深学生对历史时间概念的理解,把握历史的时序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知识迁移的能力。
通过背景介绍,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历史想象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选史料,尽量还原东汉初期真实的历史面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认识光武帝刘秀巩固政权的具体措施。
引导学生从史料和历史故事中学习历史,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东汉王朝的兴衰史,领略了汉光武帝的“光武中兴”,也为三代而衰的东汉扼腕叹息,虽然在短暂的一课中我们了解的东汉还不够全面,但也要不禁思索,东汉因何而兴,因何而衰
梳理知识,借古鉴今
前课
教学
反思
借助一些成语典故,让学生去感悟人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课后的社会调查,既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认识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14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张骞两通西域的史实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路线和意义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的假设和材料、图片展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习张骞的报复、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认识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活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013年9月,丝绸之路沉寂1200多年后,新一届政府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开启中亚之旅,倡议用新的合作模式,呼吁 “共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再度进入世界的视野。中亚各国也向联合国申请“丝绸之路”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丝绸之路能够得到如此关注,他是怎样的一条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悠久的历史,共同见证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学生认真观察课件中的图片,听老师讲解
对于新疆的学生,对丝绸之路并不陌生,用图片加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对新丝绸之路进一步了解




  • 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问题1:汉武帝为什么要攻打匈奴?
问题2: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去了几次,最终结果如何?
教师总结,特别要讲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经艰辛,中途被匈奴擒获,不忘使命,忍辱负重,最终辗转到达大月氏,让学生了解张骞这种不屈不挠,持之以恒,忠心爱国的精神。
问题3:张骞出使西域都经历了哪些地方?
思考题: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二、丝绸之路
提问:
  • 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 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教师总结:1.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2.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三、对西域的管理
张骞通西域后,稀罕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和经营。
问题:西汉为了便于管理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这一机构什么时候设立,有什么意义?
【延伸】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  2、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
1.结合课本中的介绍,在地图上找到西域所在的地理位置
2.简单描述当时西域各国的情况。
学生分组讨论,汉武帝之前和匈奴是如何相处的,后来又为何攻打匈奴?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答案: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为了联合大月氏夹攻匈奴,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为了和西域各国友好往来。
学生以地图为媒介,找出张骞出使西域的出发点,经历的地方。
促进了汉朝和西域各国政治经济间的来往,东西方文化和物品不断沿着这条道路进行交流,这就是闪耀几千年的丝绸之路
学生阅读资料,在地图上标注丝绸之路的路线,并讨论问题
看书上“海上丝绸之路”,了解和认识“海上丝绸之路”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域都护府的相关信息并回答问题。
利用地图工具,让学生增强感知能力和读图能力
利用地图工具,让学生增强感知能力和读图能力
利用地图工具,让学生增强感知能力和读图能力
通过讨论,认识丝绸之路的影响和历史意义,产生民族自豪感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作用,以及西汉对西域地区的经营和管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张骞的精神和我国古代泱泱大国的风范,最后,欣赏《梦驼铃》
前课
教学
反思
    本课采用了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的探究式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动学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体会历史情境,思考并表达各自的见解。
  讲解本课的重点张骞出使西域时,教师通过展示教学课件,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当时的历史情境,通过对张骞的全面了解,指导学生对张骞进行评价。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15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了解造纸术对文化传播的作用。
2.知道司马迁和《史记》
3.知道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
4.知道张仲景和活脱的主要成就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文,结合造纸术发明的相关资料,认识造纸术对发明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贡献
2.通过了解张仲景和华佗的主要医学成就和事迹,学会收集和整理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文化与科技的魅力,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司马迁和《史记》;张仲景和华佗及其成就
教学难点:科技与文化的繁荣是建立在国家统一和经济繁荣的基础之上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活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科技与文化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一、造纸术的发明
活动与探究1,关于蔡伦
图片:蔡伦和蔡候祠

9f7d4203eaff263515267659e0d2e38e.jpg
教师介绍蔡伦和造纸术:
蔡伦(?-121 )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蔡伦又以位尊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 ,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
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 ,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6] 。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纸神的《》中,蔡伦排在第七位 。美国《》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上榜。
【讨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认为电脑可以取代纸质书籍,而且节约资源,你认为可能吗?
二、张仲景和华佗
1.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 (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它确立的原则,是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其所确立的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2.华佗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省)人。据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145),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三国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行医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华佗一生行医各地,声誉颇著,在医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著医书已佚。今亳州市有华佗庵等遗迹。

三 、历史巨著《史记》
展示图片:司马迁像和司马迁祠
教师适时点拨
  • 道教和佛教
教师简单介绍道教和佛教
【道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
【佛教】
距今三千多年由(今境内)王子所创(参考)。西方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1]
佛教也是世界之一。,意思是觉者。佛又称。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

69dc788459b3457ab000573eab2c5486.jpg
学生通过学习教师提供的详细资料,了解蔡伦与他的造纸术。
蔡伦改进的纸从哪些方面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点拨】从经济和传播角度
了解和认识张仲景的医学贡献
1、《》(已经失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2]
2、《》,晋代太医根据自己搜寻到《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的轶文整理而成。
3、《》,宋代等人在偶然的机会发现《》残简,将关于杂病的部分整理成册,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
张仲景的著述除《》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的杰出贡献,也足以使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
了解华佗的医学成就
华佗经过数十年的医疗实践,熟练地掌握了养生、方药、针灸和手术等治疗手段,精通内、外、妇、儿各科,临证施治,诊断精确,方法简捷,疗效神速,被誉为神医
他所使用的麻沸散是世界史最早的麻醉剂。华佗采用酒服麻沸散施行腹部手术,开创了全身麻醉手术的先例。这种全身麻醉手术,在中国医学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创举。[
华佗也是中国古代医疗体育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善于治病,还特别提倡养生之道。他曾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俗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户枢不朽也。华佗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的预防理论,为年老体弱者编排了一套模仿猿、鹿、熊、虎等五种禽兽姿态的健身操——“[
阅读资料并讨论:
1.你从司马迁身上看到了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2.《史记》的流传对于今天有哪些价值?
3.为什么鲁迅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学生讨论
师生共同学习和了解道教和佛教。
讨论:佛教道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出了佛教,道教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宗教?
中国人都信仰哪些宗教?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宗教信仰对维护和谐社会有哪些作用?

展示图片,让学生先认识蔡伦其人
通过资料展示和讲解,让学生学会从语言中提炼材料,找到精髓
通过历史人物的学习和介绍,使学生充满对历史的好感和兴趣
通过历史人物的学习和介绍,使学生充满对历史的好感和兴趣
课堂小结
黄河滚滚,大浪淘沙,历史的洪流中荡涤着千古人物,陶冶出不朽文化。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中,两汉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中华民族的历史增添了璀璨的光辉。
前课
教学
反思
文化史的课知识点多,内容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主次,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佛教、道教放在一起讲,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从特别现象认识一般规律;我还联系现实对学生进行无神论和反法轮功邪教的教育。总的来说,这一教学设计应用于教学实际还是比较成功的,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初一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不多,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加上有的同学准备不充分,在讨论中有一部分学生说不出自己的想法,只会顺着课本走或听从学习较好学生的意见,讨论结果难以形成百家争鸣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还要加强其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6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分析出各自的影响
2.能列表归纳三国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3.了解三国经济发展的状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相关知识的归纳,学会列表归纳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 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活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忆思考《东汉的兴亡》中所学习的黄巾起义的内容。
总结过度: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浮球的东汉王朝,东汉王朝趋于瓦解,名存实亡,地方官吏纷纷扩大自己的势力,割据一方,从此我国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会议并思考黄巾起义带来的历史效应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使学生从已有知识点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新课的兴趣。




一、官渡之战
介绍官渡之战的背景
【】
观察地图,分析问题:
【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形势图】
教师点拨
在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二、赤壁之战
出示【天下大势图】
刘备,曹操曾评价“天下英雄,为使君与操耳”
孙权,曹操评价“生子当若孙仲谋”
教师讲解赤壁之战的背景和交战双方的实力对比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三、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北方,巩固实力,孙权和刘备也分别在江东和西南地区发展自己的力量,每一个政权暂时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能力,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为了积蓄力量消灭对方,每一个政权都致力于恢复和发展自己的经济。
课外延伸:
诸葛亮
曹操
问题探究:曹操要统一天下,必须先统一北方,为实现起远大志向,曹操做了哪些准备?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得出结论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人才;经济上组织军队和流亡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在北方各派军阀中,能与曹操相抗衡的是谁?
随着曹操的势力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官渡之战。
阅读官渡之战形势图,简述官渡之战
学生思考并讨论此时的天下大势,知道曹操的对手
学生说出一些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
了解刘备和孙权的主要将领
学生活动:
讨论:孙权和刘备如何面对曹操的进攻?
学生尝试自己讲些赤壁之战的故事,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点拨,真多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阅读教材,总结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情况
了解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情况?政策有什么特点?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发展对外贸易,诸葛亮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特点:都能因地制宜)
学生可以分别说说在你心目中这两个人
通过《三国演义》中的许多关于赤壁之战的故事: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等,让学生对赤壁之战深入的了解
引导学生客观的认识和分析历史人物
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内容,学生自主构建三国鼎立示意图
前课
教学
反思
完成本课教学的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调控能力,能否使本课顺畅进行,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控,以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二是教师要有灵活应变的能力,能够应付课堂的各种变化,;三是对时间要有效把握。
17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西晋的建立和八王之乱,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
2.能分析得出西晋快速灭亡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八王之乱与西晋分封制是否有直接关系和西晋速亡原因等问题的讨论中,学会比较分析和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和民族团结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西晋的建立和八王之乱
教学难点:西晋兴亡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活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视频
观看视频资料,体会中国古老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产生民族认同感,并对中国古老民族产生兴趣
中国古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能更快将学生带入课堂




一、西晋的建立
【司马炎】图

7be0a6973efdad8cb9193f0f7940eeee.jpg
问题探究:三国后期,三个政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最终统一三国的是谁?
司马氏完成三国统一大业之后的情形使怎么样的呢?
【历史剧】王凯和石崇斗富
教师总结,却是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一个奢侈腐化的西晋,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西晋快速走向灭亡的呢?
二、八王之乱
视频:【】
问题:八王混战与西晋实行的分封制有直接关系吗?
教师总结:西晋实行分封制使宗室诸王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强大。八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互相混战。所以,分封制是使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
资料【】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资料:
【】
从图中你能观察到哪些内迁的游牧民族?能否从图中用箭头画出他们迁徙的方向?
【问题探究】西晋速亡的原因
观看教师演示,四人分为一组,相互探讨得出结论,并派出小组代表发言总结
学生通过情景剧体会西晋后期的社会混乱和政治腐败
学生观看历史剧
讨论: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西晋?试推测一下西晋将来的命运,并说明理由?
观看视频,让我们一起看看在西晋末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学生根据资料讨论
四人一组,相互探讨合作学习,分析八王之乱与西晋的分封制有没有直接关系
观察图片资料,结合课文,并动笔在教材图片中画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方向,进行展示,讲解
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让学生学会从各种资料中提取信息
学生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不但要懂得战争给西晋社会带来灾难,同时也明白北方少数民族为什么在此时大量内迁
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西晋人口流量图,内化历史知识
引导学生客观的认识和分析历史事件
课堂小结
西晋的灭亡可以说是统治者咎由自取,回顾历史,夏桀的残暴,商纣的奢侈是最终亡国的原因,大秦帝国也因为施行暴政而导致农民大起义的爆发。历史留给我们深刻的教训,仁政治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谐发展才是我们的方向
前课
教学
反思
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合作与沟通的过程。通过对八王之乱与西晋分封制是否有直接关系和西晋速亡原因等问题的讨论中,学会比较分析和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和民族团结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教师的教学是与学生的协作与合作,正确地处理了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一改传统的历史教学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使人耳目一新。学生所学习的不仅仅是教科书提供的历史知识,而是以教科书为依据,学习了一些能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培养了一些基本的能力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8  东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东晋兴亡的史实和
2.能讲述南朝的统治,分析出江南开发的原因和表现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文资料,共同探讨学习,学会观察历史地图和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经济进步的促进,认识到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活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出示图片-江南水乡,配曲——费玉清《江南新梦》
江南新梦词:杜牧 曲:鄒天瑟 编曲:陈志远若到江南赶上春 有缘才能和春住多少烟雨画楼台 数尽人间皆风流化入江南风景中江南新梦梦迢迢 多少誓约已断绝千古春色今何在 梦醒江楼水悠悠一别江南何时休多年未解相思梦 白发心头念江南千里江山邀明月 浮生潦落使人愁长相忆在江南 长相忆梦江南
欣赏江南地区的美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让学生主动的要求参与教学




一、东晋的兴亡
材料: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 `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
晋自中原沸腾,介居江左,以一隅之,抗衡上国,年移三百,盖有凭焉。其初谚云:王与马,共天下。盖王氏人伦之盛,实始是矣。
——《南史》卷二一史
小组合作,分析歌谣“王与马共天下”的史实
教师引导:晋元帝司马睿,司马懿曾孙,公元307年任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务,结交王导后,认为“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便对他“雅相器重”。后在王导主谋下,逐渐统治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流域。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晋王,改元建武,史称东晋。
资料:东晋北伐
通过闻鸡起舞的故事了解东晋的北伐
【闻鸡起舞】学生可以提前准备资料讲解关于闻鸡起舞的故事背景
教师总结: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分裂和南北对峙的阶段。东晋末年,政权落入大将军刘裕手中,420年,东晋灭亡。在南北朝先后有刘宋、南齐、萧梁和陈四个政权的更迭,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在建康(今南京)
二、南朝的统治
出示【南朝历史更替图】
问题探究:说出南朝统治的政策,其中哪些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具有积极的影响?
知识拓展【门阀士族】
是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后于隋唐时期有过短暂兴起,武则天后一蹶不振,至此消亡。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经济状况
江南地区
三国以前
三国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部分在北方,长江以南许多地区非常落后
东晋南朝时期
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迅速发展,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活火耕而水溽,……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阅读两则材料,思考,为什么两则里面描述的江南有不同?
3.南方经济的发展
问题探究:
(1)江南地区不同时期有哪些不同成都的发展
(2)概括江南地区开发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表现
教师总结
分析材料,概括出东晋软弱性的特点。
归纳东晋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和建立背景
建立:317年
都城:建康
建立者:司马睿
背景:316年匈奴贵族攻占长安,俘虏了晋愍帝。
通过观看图片和阅读教材I,从中分析南朝的政治制度直接决定其经济发展速度
学生阅读课本并填写表格
概括总结江南地区的经济状况
思考: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大量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第二,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第三,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从故事中体会东晋政权的软弱性,学会从历史中分析问题,总结问题
课堂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政权分立时期,从这一时期开始,我国南方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并赶上北方,到两宋时期,我国的经济中心南移
前课
教学
反思
借助一些成语典故,让学生去感悟人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课后的社会调查,既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认识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淝水之战的简况和北方少数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大事年表,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替,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2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归纳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民族观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活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西晋灭亡后,内迁各族和汉族在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多个政权,史称“十六国”
。提问:那位同学能用一两个字概括当时中国北方的特点?假如你是当时北方地区的一员,你会怎么做?
回忆思考并作答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使学生从已有知识点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新课的兴趣。




一、淝水之战
西晋灭亡后,内迁各族和汉族在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多个政权,史称“十六国”
,这一时期各国彼此攻伐,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3682cc1eaa6a7848ca4772bba73e1baa.jpg
1.战乱的北方在四世纪后期出现了一个强大的政权,氐族的苻坚建立了前秦,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2.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教师总结: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乱的状态,结束北方混乱的又是哪一个政权?——北魏政权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0acf48051fb7dda857b0396673595a1e.png
东汉末年以后,北方少数民族陆续迁到中原地区,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民族交融已经形成趋势。若你是魏孝文帝,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
这些改革到底起到什么作用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师总结:
生产生活技术:互相学习从事农业生产和畜牧经验
社会生活:汉族逐渐接受他们的服装、饮食等
政治制度: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施行君主专制制度
民族关系: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文化方面: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也受到汉族人民喜爱
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鲜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未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观看图表,怎一个乱字了得
阅读课文《淝水之战形势图》思考并回答淝水之战的相关知识
时间:383年
作战双方:前秦—东晋
结果:前秦失败
特点:以少胜多
分析:苻坚拥兵80多万,却不能统一江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 前秦失败的原因:
(1)骄傲轻敌
(2)军心不齐,不团结
(3)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2.东晋胜利的原因
(1)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2)内部团结,士气高涨
(3)正确的战略战术
学生思考并讨论
总结北魏孝文帝的各项改革措施
迁都洛阳,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替代鲜卑服,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鼓励鲜卑人与汉人贵族联姻,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和律令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北方各民族向中原迁移后,都出现了哪些大的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
从饮食、生活、语言三方面讨论
引导学生客观的认识和分析历史人物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分裂、政权分立和民族大交融的具体史实,在长期的社会动乱中,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融合,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前课
教学
反思
本课民族融合对初一学生来讲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教学当中我考虑到这一点,增加适当图片,创设情境,改善了课堂气氛。课堂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置学生于情境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20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农学的科技成就
2.掌握南北朝时期书法、绘画、雕塑艺术方面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
采用讲述法和诱思法结合,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生平,体会他们对科学的现身精神,以及对人类文明所做的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知道我国的古代文化,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和《兰亭序》,辉煌的石窟文化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活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方各民族内迁,形成了民族融合,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其有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xié)
约在二年至武定二年间(533544),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著成综合性农书《》。贾思勰是寿光人,生平不详,曾任高阳太守。[1] 末期和宋至梁时期(公元六世纪),曾经做过郡(今山东)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所著《》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其取材布局,为后世的农学著作提供了可以遵循的依据。该书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善的农学名著,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对后世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1] 该著作由耕田、谷物、蔬菜、果树、树木、畜产、酿造、调味、调理、外国物产等各章构成,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临淄区在齐城农业高新开发区在万亩农业示范园内建馆以志纪念,表彰他对人类所作的巨大贡献。
》是中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农书巨著,成书于二年(544年)以后,一说为533年至44之间。《》全书共九十二篇,分成十卷,正文大约七万字,注释四万多字,共十一万多字;书前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引用前人著作有一百五十多种,记载的三十多条。全书介绍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各种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酿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产等等,几乎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另外,书前的自序杂说各一篇,其中的广泛摘引圣君贤相、有识之士等注重农业的事例,以及由于注重农业而取得的显著成效。一般认为,杂说部分是后人加进去的。书中收录1500年前中国农艺、园艺、造林、蚕桑、畜牧、兽医、配种、酿造、烹饪、储备,以及治荒的方法,书中援引古籍近200种,所引《》、《》等汉晋重要农书现已失传,后人只能从此书了解当时的农业运作。
二、祖冲之与圆周率
【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出生于(今),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
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
由他撰写的《》是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对后世的天文研究了正确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边论》《缀术》《》《历议》等。
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1)王羲之和《兰亭序》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一作321—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之称。(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今浙江),晚年隐居剡县。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后为内史,领。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健秀。代表作《》被誉为。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合称为
(2)顾恺之的绘画成就
【顾恺之】
顾恺之(348— 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1] 顾恺之,擅,尤善。精于人像、佛像、禽兽、等,时人称之为、文绝和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的发展了基础

3977aecba2735b52a196e475d6024ba0.jpg
(3)雕塑文化——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位于两岸的上。龙门石窟与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年间,之后历经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题记2800余品。其中是书法精华,所书的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被列为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贾思勰是如何写成《齐民要术》的?
(2)我们从《齐民要术》中能得到哪些启示?(理论联系实际)
(3)《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
(4)何为“齐民”?
(1)他一生致力于农业研究,同时还亲自种植农作物
(2)读书时要联系实际,不要死读书
(3)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提倡因地制宜,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农具
(4)老百姓
《齐民要术》主要科学成就
(1)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学体系
(2)继承和发挥了传统的土宜侯应之学,对农业生产上的天时地利和人和三要素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探讨
(3)比较全面的总结了当时的耕作方法和栽培技术
(4)将动物的养殖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5)十分重视对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与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
学生看书归纳
(1)测算的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量的结果比较,只差了50秒
(2)造出“千里船”,日行百余里
(3)水碓磨
(4)《缀术》
(5)割圆术
祖冲之环形山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8]
祖冲之星
1964119日,为了纪念祖冲之对中国和世界科学文化作出的伟大贡献,1964年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888的小行星命名为

此纪念银币发行年代为 1986年,面值为5元,成色为90,发行量为30000枚。纪念币正面为国徽,背面为祖冲之,规格为直径36毫米,重量为22克, 由上海造币厂制造。
祖冲之路
其路名意在纪念中国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的卓越贡献,位于中国上海市,东西走向,是该园区主要道路。
祖冲之园
其园区名意在纪念中国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的卓越贡献,位于祖冲之路的南侧,是上海。祖冲之园的中心是美丽的汇智湖,各个入驻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写字楼就坐落在湖畔周围。
祖冲之中学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保野路,其前身是涞水县第一中学,始建于1951年, 1992年更名为河北祖冲之中学。

8ac80a4d5155eab244bcafc412346363.jpg
欣赏并了解书法和绘画
学生讨论并回答:石窟的内容主要是为了宣扬什么:宗教迷信
另一方面这些石窟也是古代艺术家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杰作
【云冈石窟】
位于中国山西省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洛阳和天水并称为艺术宝库。[1]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1214日被列入200758日被评为首批国家
课堂小结
领域
代表
成就
农学
贾思勰
《齐民要术》
数学
祖冲之
圆周率
书法
王羲之
兰亭集序
绘画
顾恺之
洛神赋图
雕塑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学生回忆课程内容完成下表
前课
教学
反思
展示了大量的影像、照片、图片等信息,不断地创设历史情境,将学生的思维带到了艺术殿堂,有身临其境之感,并从中得到了美的熏陶,体验了先民的智慧,培养了刻苦勤奋、不懈追求的意志,尤其是向学生进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教育,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了升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5 05:49 , Processed in 1.245229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