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授新课
| 1、观察与发现
说一说,居民身份证的正面和背面分别印有哪些信息。居民身份证上独一无二的信息是什么?
2、反面: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住址、身份号码
正面:国徽、证件名称签发机关、证件的有效期限
公民身份号码是身份证上独一无二的信息,每个人都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号码。
3、提出问题:但是,这些数字有什么含义呢?
为什么我的身份证有效期限与爸爸妈妈的不一样?
4、播放视频:身份证号码的含义
5、认识居民身份证
为了证明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民的身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国家为每个公民确定了公民身份证号码——每个公民唯一的、独一无二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
公民身份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各有不同的含义:第1-6位是地址码;第7-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如果校验码为10,则用X代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的规定,未满16周岁的公民自愿领取居民身份证,发给有效期5年的居民身份证;16-25周岁的,身份证有效期是10年;26-45周岁的,身份证有效期是20年;46周岁以上的,身份证长期有效。
6、身份证用处知多少
张恒的妈妈假期带他外出旅游。出发前,妈妈带他去派出所办理了身份证。一路走下来,张恒发现身份证虽小,但是作用可大了,生活中不少地方都用得上它。
7、想一想
身份证还有哪些用处?
8、身份证用处知多少
办手机卡
买卖房产
办理保险
婚姻登记
9、情景剧表演:查验身份证
(1)小组合作编写警察查验身份证的情形
(配合查验或者不配合查验)
(2)小组根据剧情角色分工(警察、路人等)
时间:5分钟
10、开动脑筋
你知道人民警察为什么要查验身份证吗?
11、盘查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规定:“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经出示相应证件,可以当场盘问、检查”。
《身份证法》第十五条也有规定警察依法执行职务时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需要查明身份的可以查验身份证。
12、知 识 窗
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出示执法证件,可以查验居民身份证:
(一)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需要查明身份的;
(二)依法实施现场管制时,需要查明有关人员身份的;
(三)发生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突发事件时,需要查明现场有关人员身份的;
(四)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港口、码头、机场或者在重大活动期间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场所,需要查明有关人员身份的;
(五)法律规定需要查明身份的其他情形。
13、拘了!男子拒绝乘警查身份证,理由是丢面子
7月23日,在乌鲁木齐开往北京的Z70次列车上,列车乘警在车厢内开展巡视检查时,一名男子将过期的身份证出示给乘警,乘警立即要求其出示有效身份证件进行查验。
该男子在翻找钱包时,将钱包内另一张身份证取出揣到裤兜内。民警要求他拿出来配合查验,但该男子拒不配合工作。
男子始终拒绝出示装在裤兜里的身份证,并要求换个地方查验,乘警随即将其带到餐车上。在餐车内,该男子依旧拒绝配合乘警工作,甚至推搡乘警,阻碍乘警执行职务。乘警将其控制后移交保定火车站派出所。
在派出所内,张某对自己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承认自己持有一新、一旧两张身份证。张某认为,乘警查验自己的身份证让自己 “很丢面子”,所以故意不出示新身份证。目前,张某被北京铁路警方依法给予行政拘留7日的处罚。
14、重要提醒:日常生活中,警察基于履行职责的需要,依法有权查验居民身份证,我们必须配合,这是我们作为公民的法定义务。
15、观察与思考
观察右图,说一说这种做法是否合适,原因是什么。
16、播放视频:保护个人信息
17、生活小提示
居民身份证上有姓名、生日、家庭住址等信息,应注意保密,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后,被不法分子利用,损害自己或家庭的利益。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 妥善处置快递单、车票、购物小票等包含个人信息的单据以及其他包含个人信息的资料,不要随意乱扔。不要随意透露或在网上发布单据的二维码、条形码等。
- 身份证复印件上要写明用途,在含有身份信息的区域注明“本复印件仅供某某用于某某用途,他用无效”和日期。
- 身份证最好不要借给他人使用。如果请他人代自己办事,也要托付给信任的人。
|
观察身份证,回答问题
观看视频
思考并回答问题
小组合作,情景表演
思考并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观察与思考
观看视频,阅读文字
| 通过身份证信息的探究,初步认识身份证,了解身份证所包含的各种信息。
通过视频生动解释身份证号码的含义。
通过生活化的场景展示身份证的用途,引导学生体会身份证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影响。
通过情景表演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法律条文,让学生明白人民警察为什么要查验身份证
通过真实案件,让学生明白配合身份检查是公民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
通过小组讨论、观看案例,引导学生明白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性
通过知识拓展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