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 10、我们当地的风俗
| 课时
| 第二课时
| 日期
| |
教学目标
| - 1、知道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和当地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 2、知道除了一些共同的节日之外,许多地方还有不少当地特有的节日,这些节日也会涉及许多奇妙的节日风俗。
- 3、懂得不同的风俗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愿,表达了人们多样的情感。
- 4、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风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
5、懂得尽管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是有一些优良的风俗不应该被人们遗忘,而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
|
教学重点
| - 1、引导学生了解各地不同的节日风俗,懂得不同的风俗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愿和多样的情感。
2、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风俗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但一些优良的风俗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
|
教学难点
| - 1、了解各地不同的节日风俗习惯,体会这些不同的风俗中寄托的美好祝愿和多样的情感。
2、懂得一些不符合时代需要的风俗应该淘汰或加以变革,而对于一些优良的风俗,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身边的风俗习惯,各地不同的节日风俗等等。
|
预习要求
| - 1、阅读课本76页到81页的内容,初步了解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了解我国风俗的演变。
- 2、查阅资料,了解各地特有的节日风俗,体会不同的风俗蕴含的愿望和情感。
3、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或者与爸爸妈妈交流等途径,了解当地有哪些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风俗。
|
教学过程
| 旁注
|
-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些有关我们成长的风俗习惯,还了解了一些十二生肖以及敬老尊老的风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国各地的风俗习惯。
- 1、在上一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我国的一些重要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知道在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各个地方会有不同的庆祝方式,这就形成了有差异的节日风俗。
- 其实,除了这些共同的节日,许多地方还有不少当地特有的节日,这些节日也会涉及许多奇妙的节日风俗。
- 2、出示课本76页的4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读一读下面的说明文字,了解四幅图分别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什么节日?这个节日有哪些奇妙的风俗?
- 图1:黑龙江省的饮水节。节日当天,人们到泉边喜迎泉水,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 图2: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月三歌节。节日当天,每家每户做五色糯米饭,染彩色蛋,唱歌跳舞,庆祝节日。
- 图3: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市藏历新年。节日当天会进行赛马和表演活动。
- 图4:福建省福州市的孝顺节,也叫拗九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给亲朋好友,已经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 3、同学们,除了书上提到的4个地方节日的风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地方节日及奇妙的风俗。
- 学生分小组交流,把自己课前收集的有关地方节日及奇妙风俗的资料,与小组同学分享,然后选择代表在全班交流。
- 全班交流,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地方节日及奇妙的风俗习惯,教师相机出示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这些奇特的地方节日及奇妙的风俗习惯。
- 傣族的泼水节在傣历六、七月,这天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泼水节。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火把节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 4、教师引导:我国地域辽阔,生活着56个民族的人们,这56个民族有着不同的节日和风俗。有一位同学来自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他向同学们介绍了那里的那达慕大会,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 5、学生读一读课本77页的“阅读角”这段文字,初步了解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的有关内容。教师相机补充有关那达慕大会的一些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看一看,读一读,进一步了解内蒙古自治区的那达慕大会。
- (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不同的地方节日以及奇妙的节日风俗。其实我们国家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不同的风俗,虽然体现了不同的地方文化,但是都寄托了人们美好的祝愿,表达了人们多样的情感。下面我们就来体会一下,这些不同的风俗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情感和愿望?
- (2)出示课本78页的上面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插图的内容,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说明,体会这些风俗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情感和愿望?
- (3)教师相机出示一组窗花和元宵灯节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窗花和元宵灯展,进一步体会人们美好未来无限希望。
- (4)除了这些,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节日风俗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愿望和情感呢?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阅相关的资料并完成调查表,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交流。
- (5)出示课本78页的调查表,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然后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 春节鞭炮迎新:“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古代燃放鞭炮是为了驱鬼祛邪,而如今则表示节庆欢乐,鞭炮越响,来年家庭财源会越兴旺。
- 吃元宵是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古时候人们把元宵这种食品叫汤圆、汤团或团子。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又含着一个“圆”字的同音字,象征着团圆、美满、吉祥、和睦的家庭,所以人们多取其意,这一天要吃元宵。
- 八月十五中秋节在中国人的心中,中秋这个日子便是由月、夜、家组成的。中秋是一个圆,月亮的圆,月饼的圆,以及每个人心中所追求的美好的团圆。团圆是中秋的主题,也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最终归宿。
- (6)教师小结:同学们,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这些不同的风俗体现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尽管风俗不同,但是同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祝愿,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和祝福。
- 1、教师引导:过春节的时候,我们都有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不过在城市中过春节的人都知道,现在很多城市都开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也说明,有一些风俗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改变。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风俗的演变。
- 课前,老师让大家通过翻阅资料、上网或者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交流等途径,调查一下自己所生活的地区有哪些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风俗?然后完成课本79页的调查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
- 学生分小组活动,交流自己填写的调查表,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 学生完善自己的调查表,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 有些风俗不符合时代需要,应该淘汰,但是对另外一些风俗的保留与否,人们却有不同的看法。下面我们来看一看。
- 出示课本80页的两种观点,引导学生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对于放鞭炮,你的看法是什么呢?你同意观点一的说法还是同意观点二的说法,请说一说你的理由。
- 教师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同意观点一的为正方,同意观点二的为反方,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小的辩论赛。
- 教师引导:其实不单单是春节放鞭炮这个风俗,还有清明节的一些传统习俗,也正在接受时代的考验。
- 4、学生读一读课本80页“阅读角”的内容,初步了解清明节的来历以及传统的风俗。
- 清明节扫墓祭扫,感念祖先,激励后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清明时节凭吊革命先烈,已经成为小学生的常规活动,悼念祖先也成为每一个家庭的常规活动。不过,近些年来,很多人祭祀祖先的活动,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铺张浪费,并且还有人在清明节这天大搞封建迷信活动,这是不可取的。
- 出示清明节大肆祭祀祖先的活动和大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说一说当地有哪些行为使清明节变了味。
- 教师小结:我国的传统风俗有一些不符合时代需要的,就应该淘汰,而且不能让我们的传统风俗活动变了味。
- (1)教师引导: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很多的风俗习惯逐渐被人们淡忘,其中也有一些优良的风俗也逐渐被人们遗忘,这是令人很遗憾的。
- (2)引导学生读一读“知识窗”的文字,了解重阳节的有关知识,懂得重阳节的一些风俗,知道这些风俗是优良的风俗,我们应该继承并且将它们发扬光大。
- (3)为了留住这些优良的风俗,国家和社会都作出了努力,大家想一想,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措施对保护重阳节的风俗有什么意义呢?
- 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可以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使我国的尊老爱幼传统美德能够继承并发扬,还能够使人们记住并且乐于参加重阳节的风俗活动,对保护重阳风俗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我国各地有不少当地特有的节日和奇妙的节日风俗,这些不同的风俗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情感。同时我们也明白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风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应该加以淘汰或者变革,还有一些优良的风俗习惯,我们不应该遗忘,而应该继承下来并且将它们发扬光大。
- 从古至今,有很多以“重阳”为主题的诗词歌赋,课后请大家分头收集重阳方面的资料,下一次我们开一个“重阳诗歌会”。
| |
教
后
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