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课 题
| 7、我们的衣食之源
| 课时
| 第一课时
| 日期
| | 教学目标
| 1、了解我们吃的大米的种植过程,知道小小的一粒米要经过育秧、插秧、管理、收割、碾米等一系列的过程。
2、引导学生懂得每粒米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既要感谢大地对庄稼的养育,也要感谢种田人付出的辛勤劳动。
3、通过了解稻子的种植过程,体会种田人劳动的辛苦,懂得我们要尊重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不要浪费粮食。
4、知道不仅是大米,其他的农作物和蔬菜的种植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植出来的,我们同样要珍惜。
5、知道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种类多样,有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等,农业生产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
6、知道我国种植业遍布全国各地,生活中的大米、食用油、水果、蔬菜等等,都是来自于种植业。
| 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了解稻子的生长种植过程,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树立他们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了解稻子的生长种植过程,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等等。
| 预习要求
| 通过查阅资料、与父母交流等方式,了解稻子的生长种植过程。
| 教学过程
| 旁注
|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相机出示稻子、麦子、油菜、大豆、高粱等等一些农作物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东西吗?它们分别是什么?
2、学生观察图片,分别说一说这些农作物的名称。
3、教师引导: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分布非常广泛。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我国的农业生产。
4、板书课题:7、我们的衣食之源
二、白白的大米哪里来
1、上一课,我们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同学存在着浪费粮食的现象。大家知道我们餐桌上吃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吗?下面,我们就以稻子为例,来了解他的种植过程。
2、出示稻子种子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稻子种子的样子。
这一粒粒小小的种子要经过怎样的过程,才能结出果实,最终变成我们餐桌上白白的大米呢。
3、出示课本52页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稻子的育秧和插秧过程。
图片1——育秧。农民利用塑料地膜保湿保温,精心培育和护理秧苗。
图片2——插秧。秧田里长出了绿绿的秧苗,农民们忙着把秧苗移栽到宽广的水田里。
教师继续引导:同学们,是不是秧苗移栽到水田里就完事了呢?不,秧苗移栽后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出示课本53页的三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继续了解稻子的种植过程。
图片3——田间管理。为了让水稻能茁壮成长,农民伯伯顶着太阳,冒着风雨,在田间地头施肥、灌溉、喷药、排水等等。
图片4——收割。一串串沉甸甸的稻穗弯下了腰,农民伯伯顶着烈日,忙着收割,然后用脱粒机将稻子脱粒后,就成了稻谷。
图片5——碾米。农民们把晒干的稻谷送进碾米机,谷壳与大米自动分开,出来的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白花花的大米。
4、教师相机完整出示稻子生长的各个阶段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进一步了解稻子的生长过程。
5、教师再出示一组水稻生长的各个阶段,农民伯伯在田间劳动的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初步体会农民伯伯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6、教师引导:同学们,看了这两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分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其他同学相机纠正并加以补充。
全班交流,预设:
通过这两组图片的观看,我发现每粒米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感谢大地对庄稼的养育,也要感谢农民伯伯付出的辛勤劳动。
农民伯伯在田间劳动真辛苦啊!我们要尊重农民伯伯,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不要浪费粮食。
看了这两组图片,我真正的懂得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所以我们不应该浪费。
看了这两组图片,我想到了一句名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以后我一定会珍惜每一粒粮食。
7、教师小结:是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了解了稻子的种植过程,了解了我们餐桌上白白的大米是如何来的,让我们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我们要尊重劳动人民,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不能浪费每一粒粮食。
三、美好生活的保证
1、教师引导: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曾经养育了无数的中华儿女,炎黄子孙。
2、农业生产的种类
我国农业生产种类多样,有种植业、畜牧业、农业、渔业等等。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联系非常密切。
3、种植业
(1)我国种植业遍布全国各地,同学们,你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是来自农业中的种植业吗?
(2)出示课本54页的图片,引导学生自由观察图片,想一想这些图片上画的是什么东西?是怎么来的?
预设:
大米,水稻种植出来的。
苹果,果树上长出来的。
食用油,农民种植油菜和大豆、花生等等,然后加工而成的。
青菜、茄子、南瓜等蔬菜,农民伯伯种植出来的。
(3)除了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来自农业中的种植业?
预设:
棉质服装的材料来自于农民伯伯种植的棉花。
面包、蛋糕等食品中使用的面粉,来自于农民伯伯种植的麦子;糖来自于种植业中的甘蔗。
我们平时吃的水果都是有果农种植出来的。
(4)教师相机出示一组农作物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粮食作物。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稻子的种植过程,明白我们餐桌上白白的大米是农民伯伯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体会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尊重劳动人民,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不能浪费每一粒粮食。同时,我们还知道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种类多样,有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等,农业生产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我们的衣食之源,请大家课后认真预习。
| | 教
后
记
| |
课 题
| 7、我们的衣食之源
| 课时
| 第二课时
| 日期
| | 教学目标
| 1、知道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种类多样,有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等,农业生产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
2、知道什么是畜牧业,了解我国畜牧业的主要分布以及畜牧业的作用,了解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来自于畜牧业。
3、分别了解林业和渔业的分布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作用。
4、知道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我们吃的、用的、穿的、住的、行的,样样离不开农业,农业为我们提供食物,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材料。
5、了解中国农民丰收节,知道这是为农民设立的节日,是一个全民族参与,庆祝丰收的节日,体现了我国重视农业、尊重农民、感恩劳动的文化传统。
6、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树立尊重农业、尊重农民、尊重劳动的意识。
| 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分别了解我国的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农业生产的分布及给人们衣食住行带来的巨大作用。
| 教学难点
| 体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农业生产给人们衣食住行带来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农业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等等。
| 预习要求
| 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我国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农业生产的分布,及给人们衣食住行带来的巨大变化。
观察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哪些东西分别来自于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等。
| 教学过程
| 旁注
|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种类多样,有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等,农业生产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这一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我们的衣食之源。
板书课题:7、我们的衣食之源
二、美好生活的保证
1、种植业
上一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我国的种植业,知道我国种植业遍布全国各地,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是来自农业中的种植业。谁来说一说,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来自农业中的种植业?
预设:大米、面粉、水果、蔬菜、食用油等。
2、畜牧业
(1)什么是畜牧业?
畜牧业是饲养家禽、家畜的农业生产活动。
(2)畜牧业有什么作用?
出示课本55页的几幅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些图片中养殖的是什么家畜、家禽?这些家畜家禽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预设:
图1——鹅养殖场,主要是养鹅。鹅肉可以供人们食用,做成各种各样的肉类食品,鹅毛经过加工处理,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衣服,如羽绒服等等。
图2——鸡养殖场,主要是养鸡。鸡可以为人们提供鸡蛋,鸡肉可以供人食用,做成各种各样的肉类食品。
图3——草原上的牛羊。牛羊肉可以供人们食用,制作成各种各样的牛羊肉类食品。奶牛还可以生产牛奶,供人们食用,为人们提供蛋白质。牛羊等家畜的皮经过处理,可以制作成各种各样的皮具,如皮衣、皮手套、皮鞋、皮夹、皮带、皮包等等。
(3)同学们,除了我们书上列举的鸡、鹅和牛羊之外,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来自于畜牧业?
预设:
鸭养殖场,主要养殖鸭子,鸭子可以为人们提供鸭蛋以及丰富的肉类食品,鸭毛也可以制作成羽绒服等服装。
猪养殖场,主要是养猪。猪肉一直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要肉类食品。人们不仅食用鲜猪肉,而且还把猪肉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另外,猪毛可以做刷子,猪皮可以吃,也可以做皮鞋,猪油可以做菜。
(4)教师相机出示一组图片,展示生活中与畜牧业有关的物品,学生欣赏图片,进一步体会畜牧业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作用。
3、林业
(1)什么是林业?
培育、经营、保护和开发利用森林的事业。它是提供木材和多种林产品的生产事业,又是维护陆地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工程。
(2)林业有哪些作用?
出示课本56页的上面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林业的作用。
(3)学生分小组交流,联系生活实际,并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说一说林业的作用。
预设:
改善人类居住环境
树叶上面的绒毛、分泌的粘液和油脂等,对尘粒有很强的吸附和过滤作用。每公顷森林每年能吸附50~80吨粉尘,城市绿化地带空气的含尘量一般要比非绿化地带少一半以上。
许多树木能分泌杀菌素,如松树分泌的杀菌素就能杀死白喉、痢疾、结核病的病原微生物。闹市区空气里的细菌含量,要比绿化地区多85%。
林木能吸收噪声。一条40米宽的林带,可以降低噪声10~15分贝。
提供资源
人类的祖先最初就是生活在森林里的。他们靠采集野果、捕捉鸟兽为食,用树叶、兽皮做衣,在树枝上架巢做屋。森林是人类的老家,人类是从这里起源和发展起来的。
直到如今,森林仍然为我们提供着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资源。估计世界上有3亿人以森林为家,靠森林谋生。
自然价值
森林是大自然的“调度师”,它调节着自然界中空气和水的循环,影响着气候的变化,保护着土壤不受风雨的侵犯,减轻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森林是“地球之肺”,每一棵树都是一个氧气发生器和二氧化碳吸收器。一棵椴树一天能吸收16公斤二氧化碳,150公顷杨、柳、槐等阔叶林一天可产生100吨氧气。城市居民如果平均每人占有10平方米树木或25平方米草地,他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就有了去处,所需要的氧气也有了来源67公斤二氧化碳,释放出49公斤氧气,足可供65个成年人呼吸用。
(4)教师用简单的语言小结森林的主要作用:制造氧气、净化空气、过滤尘埃、杀灭细菌、削除噪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
(5)教师引导:林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这样大的作用,同学们有没有认真观察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东西与林业有关呢?
预设:
打家具的木料都是来自于自然界的树木。
使用的筷子来自于自然界生长的竹子。
香菇、木耳等菌类来自于林业。
我们写字用的纸张,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面巾纸等,都是来自于树木。
(6)教师出示一组跟林业有关的日常生活用品,引导学生欣赏,进一步体会林业的巨大作用。
(7)再出示一组有关花草树木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风景,体会林业在自然界中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4、渔业
(1)什么是渔业?
渔业是指捕捞和养殖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及海藻类等水生植物以取得水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一般分为海洋渔业、淡水渔业。渔业可为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提供食品和工业原料。
(2)渔业又分为哪些类型:
分为淡水渔业和海洋渔业两大类。
(3)分别出示淡水渔业的图片和海洋渔业的图片,学生欣赏这些图片,并说一说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食品来自于渔业?
预设:
渔业生产中,鱼类资源占主要地位,有2万多种,估计可捕量0.7至1.15亿吨。海洋渔业资源蕴藏量估计达10至20亿吨。开发利用的渔业资源中,70%直接供人们食用,如鲜品、冻品、罐藏以及盐渍、干制等加工品;30%加工成饲料鱼粉、工业鱼油、药用鱼肝油等综合利用产品。
- 教师补充介绍我国渔业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我国渔业的发展,进一步体会渔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我国渔业的基本概况:我国发展渔业生产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东南面有渤、黄、东、南四大海区,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水深200米以内大陆架面积有43万平方海里,沿海可以养殖的滩涂有740万亩;内陆地区,江、河、湖、库和池塘等面积达2.5亿亩,可养殖水面约7,500万亩。这些辽阔的水域,是鱼、虾、贝、藻栖息生长的好场所。
十八大以来,渔业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据统计,全国水产品产量由2012年的5907.68万吨增长到2016年的6901.25万吨,增长16.82%,水产品市场供给充足,为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水产品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2013年水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200亿美元,2016年,全国水产品出口量423.76万吨、出口额207.38亿美元、贸易顺差113.64亿美元,出口稳居国内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积极进展,国内渔业生产养捕比例由2012的73:27提高到75:25。除传统的养殖、捕捞、加工流通业之外,增殖渔业、休闲渔业蓬勃发展,成为带动渔民增收的新亮点。截至2016年底,共创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496家,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五大产业的产业格局形成,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保持稳定向好势头,国家产地水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2016年达到99.8%,水产品市场监测合格率从93.6%提高到2016年的95.9%,均为历史最好水平。
(6)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农业分为畜牧业、种植业、渔业和林业,这些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用的、穿的、住的、行的,样样离不开农业,农业不仅为我们提供丰富的食物,而且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各种原材料。
5、连一连
(1)出示课本57页的连一连题目,引导学生读一读,看一看下面的物品与农业生产的哪个行业有关?用线连一连,并想一想这个行业还生产哪些物品?
(2)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然后小组交流,联系我们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说一说畜牧业、渔业、种植业和林业还生产哪些物品?
畜牧业——皮鞋、皮衣、牛奶、肉类食品、蛋、羽绒服等等
渔业——各种鱼、虾、蟹等蛋白质食品,海带、紫菜等海产品。
种植业——大米、麦子、食用油、蔬菜、水果等等。
林业——家具、一次性筷子、面巾纸、建筑材料等等。
6、通过刚才的归纳,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了农业生产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所起的巨大作用。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了农业生产,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出示句式:
如果没有种植业,我们的生活会。
如果没有畜牧业,我们的生活会。
如果没有林业,我们的生活会。
如果没有渔业,我们的生活会。
学生分小组交流,利用这个句式说一说,如果没有农业生产,我们的生活会有怎样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农业生产对我们的生活所起的作用。
7、知识窗
(1)教师引导: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国人民对农业生产作用的认识,唤醒人们尊重农民,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我国特地设立了一个节日,叫“中国农民丰收节”。
(2)出示课本57页“知识窗”的内容,学生自由读一读,进一步了解“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有关知识。
(3)教师补充出示“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欣赏这些图片,并读一读这些文字,进一步了解“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一些知识,激发学生尊重农业,尊重农民,感恩劳动的意识。
资料:
中国农民丰收节,于2018年设立(国函〔2018〕80号),节日时间为每年“秋分”。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将极大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可以展示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
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具体工作由农业农村部商有关部门组织实施。这个节日的设立,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由国务院批复同意的。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设立一个节日,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审议,这是不多见的,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是一件蕴涵人民情怀的好事。
2019年9月23日,中国迎来第二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习近平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一线的同志表示诚挚问候。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农业生产包括畜牧业、渔业、种植业和林业,懂得了农业生产是我们的衣食之源,我们平时吃的、用的、穿的、住的、行的,样样都离不开农业,农业为我们提供了食物,同时也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各种原材料。
四、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在在家长的带领下参观农村,了解那里的农业生产情况,感受农村发生的变化。
| | 教
后
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