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家乡物产养育我
- 引导认识当地的物产,认识本地人与自然的相互滋养关系,形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初步观念。
- 了解家乡物产背后蕴藏的乡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家乡传统文化的熏陶,产生对家乡的认同与自豪感。
- 感受家乡人的勤劳与智慧,激发对家乡物产的热爱与珍惜。
- 初步了解家乡物产与自然环境、经济特点、人们生活的关系,体悟家乡物产对精神的滋养,进而产生对家乡物产的热爱。
- 体会本地人与自然的相互滋养关系,形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观念。
多媒体设备、等
图片资源、场景照片等
活动一: 我的家乡产什么
反馈指导: 1.课堂导入:课件展示中国特产地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中国各地的特产各不同,初步感知物产因地制宜。 2.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与组员分享自己在课前完成的小调查,谈一谈自己在餐桌和商场里发现了哪些厦门物产;随后教师出示部分学生没有提出的家乡物产。
教师总结: 老师发现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这个地图上标注了中国不同地方的特产,这是特产地图,我们就可以吃遍全国各地的美食啦!同学们都发现了厦门的物产,那么,我们就来开一次家乡物产博览会吧!
设计意图: 通过出示中国特产地图促进学生对中国各地特产情况有所了解,以实际行动亲身搜集资料来更全面地认识家乡物产,初步认识本地人与自然的相互滋养关系。
活动二: 家乡物产博览会
反馈指导: 1.请同学们展示自己带来的厦门物产,向同学们展示自己带来的手工艺品是怎样制作的,有怎样的用途;介绍厦门特色美食的制作过程并邀请同学们品尝等。在博览会结束后,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自己最喜欢的一件物产,并说说原因。 2.课件展示马头琴的传说,教师也向学生分享厦门物产土笋冻的来历,在介绍中引导学生油然而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请同学们在课后搜集厦门其他物产的传说。
教师总结: 家乡不仅留给我们美好的回忆,还带给我们许多美味的食物和精巧的手工艺品等。家乡物产丰富,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我们要了解家乡的物产,珍惜使用,并学会和他人分享这份大自然的馈赠。物产不论是出名的,还是平时家里常用常吃的,都是值得我们去珍惜去保护的。
设计意图: 在介绍自己带来的家乡物产中油然而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家乡传统文化的熏陶,产生对家乡的认同与自豪感。
活动三: 家乡物产惹人爱
反馈指导: 1.课件出示教材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各地物产可以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播放《竹联村田螺小镇》相关视频,让学生形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初步观念。 2. 课件展示厦门沙茶面、土笋冻等图片,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含义,在讨论中了解家乡的物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家乡的物产养育了我们。
教师总结:厦门像这样的物产还有好多好多,正是这些丰富的物产养育了你,养育了我,养育了世世代代生活在厦门的人们,那在这些物产的背后又有什么呢?是谁制作出了这么多的美食养育我们?让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家乡物产与自然环境、经济特点、人们生活的关系,体悟家乡物产对精神的滋养,进而产生对家乡物产的热爱,感受家乡人的勤劳与智慧,激发对家乡物产的热爱与珍惜。
活动四: 一块千人糕的产生
反馈指导: 1.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千人糕的产生”,课件播放《一块麻薯的制作》视频,让学生了解到任何一份家乡物产的产生都来之不易,是许多人共同的劳动成果。 2.引导同学们思考自己最喜欢的家乡物产是什么;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填空,并鼓励学生在课后与爸爸妈妈共同只做一次麻薯,亲身感受制作物产的不易。
教师总结: 一块小小的麻薯也需要千锤百炼才能够送上千家万户的餐桌上,这一切甘甜都来自于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家乡的物产是许多人共同的劳动成果,我们要珍惜家乡物产,感谢家乡的劳动人民。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一块麻薯的诞生,让学生感知一块小小的麻薯都要经过这么多人的劳动,让学生在享用这些物产的同时,对家乡的劳动人民产生感激之情。
课堂小结:家乡的物产丰富多彩,因地制宜,一些是自然的馈赠,一些是传统手艺的传承。但是有些手艺在传承过程中慢慢消失了,社会的进步也带来很大的变革。我们要尊重这些传统手艺,尊重每一种物产,尊重每一个人的劳动。
板书设计:家乡物产养育我
我的家乡产什么
家乡物产博览会
家乡物产惹人爱
一块千人糕的产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