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回复: 0

[一下] (教案五)【核心素养】第11课《让我自己来整理》第1课时教案含反思

[复制链接]

9514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328
发表于 2025-10-20 04:3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版●x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11.1让我自己来整理


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的第11课第1课时,主题为“让我自己来整理”。本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和整理自己的物品,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通过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小伙伴”(如玩具、文具等)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通常对玩具和文具等物品有浓厚的兴趣,但可能缺乏整理和管理这些物品的意识。他们喜欢玩耍和学习,但可能未能完全意识到保持环境整洁的重要性。因此,本课的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认识整理物品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
核心素养分析
核心素养:
1. 政治认同:通过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为形成积极的社会参与态度和政治认同感奠定基础。
2. 道德素养:本课旨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和整理自己的物品,培养他们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珍惜物品和保持环境整洁的品质。
3. 法治观念:引导学生理解个人物品的管理和整理是自我责任的一部分,培养法治意识。
4. 健全人格:通过整理物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和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5. 责任意识:强调个人物品的管理和整理是自我责任,引导学生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保持环境整洁。
教学重点
1. 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整理物品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整理意愿。
2.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并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教学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整理物品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整理意愿。
2.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并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玩具、文具等物品的图片和整理前后的对比图)
实物教具(如玩具熊、铅笔、橡皮等)
整理箱或整理袋
    学生个人物品(如书包、文具盒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通过展示一张乱糟糟的房间图片和一张整洁的房间图片,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并思考:“你喜欢哪个房间?为什么?”然后引出本课的主题:“让我们一起学会整理,让我们的‘小伙伴’有个整洁的家。”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对比乱糟糟与整洁的房间图片,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明确本课学习整理的重要性,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为“小伙伴”(即物品)营造一个整洁有序的环境。
二、讲授新课
第一模板:我和我的小伙伴
1. 分享“小伙伴”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小伙伴”(如玩具熊、铅笔等),并说说它们与自己的关系。
2. 猜谜语
教师活动: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整理对象,如袜子(两个小口袋,天天贴身带。如果带一只,就把人笑坏)和鞋子(小小船儿一对,坐着客人十位。白天忙着赶路,晚上靠岸大睡)。
3. 展示“小伙伴”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小伙伴”,并说说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第二模块:“小伙伴”不见了
1. 情境模拟
教师活动: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展示一个乱糟糟的房间,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的‘小伙伴’们不见了,你会怎么办?”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乱扔乱放会导致物品丢失和难以找到。
2. 整理实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一起进行整理实践,将实物教具(如玩具熊、铅笔等)放入整理箱或整理袋中,并强调分类整理和归位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分享自己的“小伙伴”,感受与物品之间的情感联系。
学生活动:猜谜语,思考并回答谜语对应的物品。
学生活动:展示自己的“小伙伴”,增强对物品的认识和了解。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情境模拟中的问题,感受整理物品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参与整理实践,学习如何分类整理和归位物品。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小伙伴”,如陪伴成长的玩具熊或学习中的得力助手铅笔,旨在让学生意识到身边物品承载的情感价值,增强对物品的珍惜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与分享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有趣的猜谜语活动,旨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日常整理对象(如袜子和鞋子)的认知兴趣,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思考并识别谜语所指的物品,从而提升其观察力与思维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小伙伴”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表达欲望,让他们在互动中增强对日常生活中陪伴自己物品的认识和了解,同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观察力,培养珍惜身边事物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模拟,直观展现物品杂乱无章带来的不便,使学生深刻意识到“小伙伴”(即物品)管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整理物品的自觉性,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秩序感。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教具的整理实践活动,旨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分类整理和归位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动手参与中学习并掌握整理技巧,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组织能力,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三、课堂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整理技巧和方法。
个人物品整理:学生拿出自己的书包和文具盒,进行个人物品的整理实践。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个人物品整理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在巡回指导中传授整理技巧,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有效方法,为日后的独立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总结本课知识点,强调整理物品的重要性和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过程,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学生活动:回顾本课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并承诺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总结与强调,巩固本课关于整理物品的重要性和方法的知识点。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分享收获与感悟,旨在激发学生行动意愿,承诺将整理习惯融入日常生活,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板书设计
  11课第1课时 让我自己来整理
一、我和我的小伙伴
   1. 分享“小伙伴”
   2. 猜谜语
   3. 展示“小伙伴”
二、“小伙伴”不见了
   1. 情境模拟
   2. 整理实践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和整理自己的物品,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高,能够积极思考和参与整理实践。然而,部分学生在整理个人物品时可能缺乏耐心和细心,需要教师在后续教学中给予更多的指导和鼓励。此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整理的对象和场景,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情境下进行整理和归位。总体而言,本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对整理物品的认识和行动上得到了提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3 15:57 , Processed in 2.67724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