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课程模块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对应章节
| 综合探究二
|
授课对象
| 高一年级学生
| 授课时间
| 40分钟
|
课程类型
| 新授课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授课题目
| 方向决定道路 道路决定命运
|
一、学情分析
|
【已有基础】
学生通过必修一四课内容的学习,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了较好的把握,在历史课中也已经学习了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奋斗历程。
【教材分析】
由于本课内容较为宏观抽象,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等知识的了解和感悟不够深刻。
【解决办法】
采用课前预习——确定议题——小组合作探究——分享展示——总结提升的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
二、教材(内容)解析
|
【教材地位】
综合探究二是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后一部分的内容,是对教材最核心、最重要内容的深化和拓展,是对教材理论、观点、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落实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抓手。
|
三、设计思想
|
【立足课程设计议题】
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版的要求,本综合探究旨在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本课围绕总议题“为什么中国道路是真正适合我们的道路”,分别设置了三个分议题,一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展示材料,探讨各个阶级救亡图存的方向和路径,明确中国方向: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二是“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通过小组讨论,感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材料展示,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以及要坚定走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我和2035有个约”,展示中国复兴之路历史脉络,小组讨论展望未来,在讨论探究中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为自觉性。
【教学方法连接教学】
通过设计议题来统领整个教学活动,以课堂导入——确定目标——参与式学习——总结升华的闭环式教学活动解决问题。让学生从个人探究到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交互式、探究式的教与学关系,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
四、目标达成
|
【教学目标】
1.坚定四个自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明确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情境设置、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领悟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
2.科学精神: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方向和道路的重要性,培养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
3.公共参与:培养理论联系生活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实现路径】
通过情境设置、问题驱动、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实现上述目标。
|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新中国能取得成就的原因,坚持和点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难点】
坚信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真理性,树立四个自信,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突破办法】
议题引领——学生探究——总结提升。以“为什么中国道路是真正适合我们的道路”为总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材料分析,对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必然性有深刻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走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并深刻领悟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的正确性,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当中。
|
六、资源与工具
|
教材、PPT课件、学案、板书。
|
七、预设过程
|
【设计思路】
教学流程上,以“为什么中国道路是真正适合我们的道路”为总议题,遵循“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我和2035有个约”的顺序,具有结构化特征;学科内容上,主要涉及明社会主义方向、探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望未来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等内容;情境设计上,以学生所感知的生活变化、国家层面面貌和孙中山建国方略的材料对比、2018年央视春晚歌曲、中国复兴之路时间点脉络等来进行主要讲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生活性。
|
【教学过程】
|
一次备课
| 二次备课
|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
| 设计意图
| |
导入新课
(1分钟)
| 抛出总议题:为什么中国道路是真正适合我们的道路?
| 【议题导入】抛出总议题,奠定本节课基调。
| |
目标确定
(1分钟)
| 1.理解和领悟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明确走社会主义方向才能救中国。
2.准确理解方向和道路的重要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树立四个自信,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
| 【设计意图】确定学习方向和范围,并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
| |
第一课时:
| 议题一: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明方向)
材料一:近代救亡图存,方向如何?
讨论:为什么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议题二:适合中国国情的好道路(探道路)
1.小组讨论:你的生活、你周围人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例如收入、教育、交通、医疗、文化等等,选取一个你熟悉的方面,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展示孙中山《建国方略》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成就的对比
3.材料三:历史终结论、中国战疫的材料
4.小组讨论:福山“历史终结论”不攻自破说明了什么?你认为中国是否应该借助此次疫情向世界推销“中国模式”?
议题三:我和2035有个约(定命运)
1.材料四:2018年央视春晚歌曲词
2.重要时间点轴线展示(1921、1949、1978、2020、203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小组讨论,让学生展望未来:①2035年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②2035年的你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做什么?
| 【议题一】引导学生对材料一中各阶级救亡图存的方向深入理解,明确地主、农民、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以及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原因,最终引导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议题二】通过讨论和材料二展示让学生感知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即党带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而明确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要坚定四个自信;并进一步通过材料三的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得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议题三】通过材料四和复兴之路时间轴,让学生进行未来展望并积极发言。教师进行引导总结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特性:客观必然性、实践必然性、行为自觉性
| |
课堂测试
|
|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 |
课堂总结
|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特性的基础上,自觉树立四个自信。要让自己的梦想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人民,对得起时代,对得起历史。
| 【情感升华】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作为结语,呼应教学目标。
| |
八、教学内容
|
【教材主要知识】
1.为什么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2.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拓展知识】无
|
九、教学方法
|
【议题式教学法】
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议题引导教学,预设好情景,分配好任务,把控好节奏,总结好内容,以达到教学目标。
【小组合作式学习方法】
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带着自主学习的成果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参与讨论与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
十、学习评价与作业设计
|
1.知识评价:根据本课时教育教学目标,从课堂提问、课堂检测、课后作业来进行。
2.学习评价:根据学生听课状况、思考深度、合作探究等方面进行,以激励评价为主。
3.行为评价:根据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从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做贡献等方面进行评价。此部分评价作为课后评价的重要内容,不在课堂呈现。
|
十一、教学板书
|
【主板书】
【副板书】根据学生课堂学习反馈,截取要点进行板书。
|
十二、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
|
十三、相关附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