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课程模块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对应章节
| 第二课第一框题
|
授课对象
| 高一
| 授课时间
| |
课程类型
| 新授课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授课题目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一、学情分析
|
【已有基础】
高一学生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的相关史实背景内容有一定积累,但主要停留在较为粗浅的认识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环节的设计要贴近学生实际,要结合学生已具备的知识,过程要有可操作性,做到以理服人,用史实和现代实践来证明课本观点。此外,高一新生总体来看视野比较开阔,接受性较强,思维比较活跃,但缺乏仔细阅读教材的耐心,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阅读和朗读教材的环节,加强学生对教材的重视度。
【解决办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环节的设计要贴近学生实际,要结合学生已具备的知识,过程要有可操作性,做到以理服人,用史实和现代实践来证明课本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阅读和朗读教材的环节,加强学生对教材的重视度。
|
二、教材(内容)解析
|
【教材地位】
本节课处于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课第一框位置,本框核心内容为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重点突破新民主主义胜利的原因,本框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为叙事线索,以议题设计为思考线索,通过图片素材文字素材深入剖析新民主主义革命。十八大指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观念,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内容框架】
|
三、设计思想
|
【立足课程设计议题】
紧紧围绕《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的基础上,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指导,以促进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设计原则,坚持学科知识、生活常识、其他学科知识相互交融的知识要求,力求做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
本课时内容设计了三个议题:
议题一:黑暗境地——近代中国救谁?为什么需要“救”??
议题二:艰辛探索——救国救民“路在何方”?
议题三:希望之光——民主革命另辟新路
并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之前的革命斗争有什么区别?
【教学方法连接教学】
通过设计议题来统领整个教学活动,综合运用TBL、BOPPPS等教学方法,以课堂导入——确定目标——参与式学习——课堂检测——总结升华的闭环式教学活动解决问题。让学生从个人探究到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交互式、探究式的教与学关系,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
四、目标达成
|
课标要求:
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目标】
1.必备知识:近代中国艰辛的探索历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关键能力:通过分析史实材料,明确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中国近代百年以来的屈辱历程和无数仁人志士的艰辛探索,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坚持“四个自信”,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科学精神:理解近代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科学分析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救不了中国;理解中国革命两阶段论的科学性;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三件法宝及其内在联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3.公共参与: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力量,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结合自身实际承担历史所赋予的责任,努力做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历史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
【突破办法】
|
六、资源与工具
|
教材、PPT课件、学案、板书。
|
七、预设过程
|
【设计思路】
课堂导入——确定目标——参与式学习——课堂检测——总结升华
|
【教学过程】
|
一次备课
| 二次备课
|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
| 设计意图
| |
导入新课
( 3 分钟)
| 播放《中国巨变》视频,回顾当时历史,感悟近代中国的艰辛。
| 【情境导入】以纪录片《中国巨变》为背景,展示近代中国走向衰微的过程,从而导入本节课
| |
目标确定
( 1 分钟)
| 展示学习目标:
1.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知识
3.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4.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意义
| 【设计意图】确定学习方向和范围,并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
| |
第一课时:
| 第一篇章:黑暗境地——近代中国救谁?为什么需要“救”?
自主学习: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
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第二篇章:路在何方——救国救民的艰难探索
合作探究
1.观看视频,分析为探索复兴之路,近代哪些阶级作了何种尝试和斗争?结局如何?为什么?(通过历史时间线来整理)
2.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3分钟根据预习成果完成探究。)
第三篇章:希望之光——新民主革命另辟新路
合作探究:
1.中国革命两步走?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开始标志、革命道路、性质、特点、领导阶级、胜利、理论成果?
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对比?
4.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5.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和意义?
要求:时间5分钟,围绕目标思考问题找出答案,圈注关键字词,并在疑难问题上做标记。
| 合作探究】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讨论,以此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自主学习】确定学生学习的方向和范围,利于学生迅速找到本节课的重点
【成果分享展示】让学生在分享探究成果的同时理解知识点,在此过程中激发不同组别之间的思维碰撞。
【教师总结】根据所设置的问题和学生呈现出来的结果,将这些反馈与课堂内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 |
课堂测试
| 1.习近平总书记把近代中国的国情概括为“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严重”。他明确指出:“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由于封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这一状况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是( )
①争得民族自觉和人民自省,实现社会主义
②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③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④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中国共产党这个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创业团队,是1921年在上海的一座石库门小楼里集结出发的。当年这里是望志路106号,1943年至今是兴业路76号。由“望志”而“兴业”,是历史的巧合,也喻义着历史的必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①使中国人民的斗争从此有了主心骨
②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③是中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
④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③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④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C.①③④ D.②③④
|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明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两大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知识
| |
课堂总结
| | 【知识总结】引导学生学生对本课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总结,深化认知。
| |
八、教学内容
|
【教材主要知识】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内容
4.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5.新中国成立的重要意义
6.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意义
【拓展知识】
|
九、教学方法
|
【小组合作式学习方法】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带着自主学习的成果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参与讨论与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议题式教学法】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议题引导教学,预设好情景,分配好任务,把控好节奏,总结好内容,以达到教学目标。
【TBL ( Team-Based Learning) 教学法】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通过议题或者“活动”的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进一步促进创造性的学习与发展。
【采用一定的BOPPPS教学法】情境导入——确定目标——参与学习——课堂检测——总结提升闭环式的教学活动。
|
十、学习评价与作业设计
|
【学习评价】
1.知识评价:根据本课时教育教学目标,从课堂提问、课堂检测、课后作业来进行。
2.学习评价:根据学生听课状况、思考深度、合作探究等方面进行,以激励评价为主。
【作业设计】
1.课后练习题(附件1)。
|
十一、教学板书
|
【主板书】
【副板书】
|
十二、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
|
十三、相关附件
|
1.近代中国社会陷入了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艰难状态。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要求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是( )
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国难当头、拯救民族危亡
③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④前仆后继、探索复兴之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100年华诞,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历经百年征程,逐渐成长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①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②让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有了主心骨
③让迷茫的中国人民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④标志着工人阶级成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其中第二个“深刻改变”意在强调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 )
A.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积贫积弱、每况愈下的命运由此改变
B.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C.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D.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4.2021年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辛亥革命( )
①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
②其最终走向失败充分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
③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④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五四运动(又称“五四风雷”)是1919年5月4日由爱国学生、工人发起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对我国近现代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影响有( )
①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③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提供了现实道路④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下午3时,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①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②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③使得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幸福的斗争有了主心骨
④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 )
①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
②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
③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④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8.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两个革命阶段是相互衔接的也是相互渗透的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③社会主义革命是由近代中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④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下列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政治目标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缺陷是不能彻底解决土地问题
④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人民英雄纪念碑文:“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碑文中的“人民革命”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下列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认识正确的是( )
①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伟大开端,党领导人民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
②要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③就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来说,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④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BCBDA BDC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