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回复: 2

[六上] 14 在柏林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7902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4474
发表于 2025-10-10 05: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4.《在柏林》教学反思
《在柏林》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小说的篇幅极短,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难点: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比如杜甫的《石壕吏》、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种种苦难。谈谈令你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找准话题导入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的情境,为体会文章的主旨服务。
2.想象畅谈。
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我采用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带着疑问走进文本。
在未细读文章之前,学生凭借着已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可以请学生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战争是离学生们实际生活很远的内容,而本篇文章又短小精悍,所以这一部分可以给出较充分的时间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只需抓住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引入文章即可。
3.品味主旨。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引导学生由点及面地感受文章深沉的主旨。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善课堂教学,整体思考知识与潜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进行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构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当作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料,并把这些资料贯穿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
三、不足之处
这篇文章短小,阅读时为情节吸引往往一气呵成,对其中的词句会有所疏忽。同时,学生难以对文章的深刻意义深入地思考。教师应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感悟流淌在文字背后的深沉情感和沉重的主旨。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导入话题,创设情境:谈谈令你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接着学生凭借着已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可以请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深入文本层层剖析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好不好?3.第一节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由点及面地感受文章深沉的主旨。最后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7902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4474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0 05: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柏林》教学反思
《在柏林》是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是美国作家写的一部微型小说。它以二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反映了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
  • 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效果很明显,有以下几点:
  • 品读含义丰富的词句,发挥想象。“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小说开头这一平平淡淡的一句,仔细咀嚼,含义丰富。火车是一种交通工具,也是一个公共场所,男女老幼汇聚才是正常的情,而文中只说“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就是作者构思的精巧之处,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悬念,而这个悬念就像相声中的包袱,直到小说结尾才让读者恍然大悟。
二、品读修辞巧妙的词句把握真意。明确了开头作者设置的悬念之后,相信学生一定会发现老妇人“一、二、三”的数数,这三个数有什么特殊意义么?这些都能引起读者思考。但是孩子不会思考这些问题,老妇人的奇特举动引得两个小姑娘“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这时作者写道:“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又是一个悬念,老头为什么要“狠狠”扫她们一眼呢?悬念连着悬念,读者的思绪完全被作者控制了,急欲知晓这不近人情背后的答案。“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再来一个反复,小姑娘由“嗤笑”而“傻笑”,让学生连起来品读一番,或者可以有别样的感悟。如果说前面的“嗤笑”代表了老头的情感,那么此刻的“傻笑”则完全代表了作者的褒贬,但作者为何要去贬斥两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呢?在重重的悬念和反复之后,答案似乎已经水到渠成了。
三、品读情感丰富的句子,领悟主旨。
“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这是老妇人反复数一、二、三的答案,也是这对老夫妇坐上这列火车的原因,这原因催人泪下啊。反复让学生品读这段话,实在蕴含了感人至深的情感。当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说:“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反复涵咏这句话,是否可以读到老兵的骄傲,因为儿子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是为了国家死去的。也可以读到战争的残酷,三个儿子死去了,老妇人发疯了,而现在老兵也将上前线了,于是小说的主旨跃然纸上:揭示战争的残酷,呼唤和平。
二、成功之处
在本课中通过让学生品读句子中所设的悬念,体会文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作者以平平淡淡的语言,一环扣一环的悬念,使得本文短小精悍,又蕴含深刻的道理,读来使反战和渴望和平的情感浓浓地流露出来,引起读者共鸣。
三、不足之处
在本课中,由于我觉得这是一篇反映战争题材的小说,离学生生活比较远,所以在教学中以引导为主,设置了过多的问题,没有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因而课堂比较生硬,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四、改进措施
今后在类似课的教学中,我要充分地备课,严格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有趣。

7902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4474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0 05: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课文是一篇小小说,篇幅很短,但是涵义很深。它是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从车厢里的一幕镜头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在教学中,我先以谈话的方式说起关于战争的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关于战争的诗歌或影视作品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生更快地带进一种氛围,为学习课文做准备。然后我按照如下的顺序来组织教学:探究标题的深意——逐层剖析文本——从文题入手品味主旨——感悟学习本课的写作技法。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
    学生自我探究的环节进行得不够顺畅,可能是学生年龄小,对战争方面的内容了解较少导致的。今后教学中,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充分,以免出现冷场现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24 19:22 , Processed in 0.862147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