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回复: 0

[六上] 《草原》教案+反思

[复制链接]

8146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5208
发表于 2025-10-10 05: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草原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清课文行文思路,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语文要素】
4.感受内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和同学交流与人惜别的经历。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草原之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朗读课文,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草原之美。(重点)
3.能体会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好处。
4.背诵第1自然段。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播放关于草原的歌曲)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们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谁能谈一谈你心中的草原?(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自由交流)
当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去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
  •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弄懂词义。(教师重点指导“勾勒、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的意思。)
  • 2.再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 (1)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 明确:作者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人感受到了一种境界美;接着又展示了主人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收束全文。
  • (板书:初到草原——远迎客人——热情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 (2)作者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印象,可与读此文之前对草原的印象进行对比并探讨。)
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老舍先生初到草原时的感受是独特的,指名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思考:
(1)哪些句子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课件出示:在天底下……流入云际。)
(2)朗读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并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
2.汇报交流。
预设:
(1)课件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说一说一碧千里茫茫的意思。
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呢?(广阔)引导学生想象草原的辽阔与清朗。
(2)课件出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先说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有哪位同学能说说渲染勾勒分别是什么意思吗?(渲染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
轻声读读这句话,想象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呈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第1自然段除了写草原风光还写了什么?(作者的感受)找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课件出示: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是什么使人惊叹?又是什么叫人舒服?你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②“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课件出示:在这境界里……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你认为草原还有哪些乐趣?
学生讨论: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 视频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 1.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了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有关草原的视频资料,学生自由交流感受)
  •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
  • 3.试着背诵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能说出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和同学交流与人惜别的经历。(难点)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作者围绕草原写了什么内容吗?(草原的景色美,作者对草原美景的感受)
(欣赏草原风光图)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草原,走进蒙古包,去感受那里的人情美。
二、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
  • 1.师: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作者一道,走进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 2.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会用哪个词?(热情好客)
  • 3.指名读,思考: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 4.交流讨论。
  • (1)课件出示: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 ①(出示图片)体会“襟飘带舞”一词。师:瞧,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身着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 ②学生圈画“飞过来”“飞驰着”“飞过小丘”,引导学生发现作者通过反复写“飞”,表现出蒙古族人民喜迎远客的热情。
  • (2)第3自然段中两个“许多”和一个“很多”,把蒙古族人民的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把双方见面的激动与友好表现得非常充分。
  • (3)第4自然段中,蒙古族人民“端肉、敬酒”“举杯”“唱民歌”等一系列待客的举措,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待客的特点。
  • (4)课件出示:太阳已经偏西……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 ①师:蒙古族人民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与客人一起联欢,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 ②体会句意: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 ③师: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文中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 5.从“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想开去,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吗?和同学们交流。
、总结全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景色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款待客人、热情欢腾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本文在写作中成功地运用了情景交融法,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使文章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与景融为一体。
[教学板书
1草原
草原景色美
天空:明朗
空气:清鲜
    草地:一碧千里
  人情美
       远迎客人、热情相见
               盛情款待、联欢话别情景交融
    蒙汉情深
[教学反思]
开课伊始,我播放了关于草原的歌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讲解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行文思路的基础上,借助图片和视频资料边读边想象,并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析充分领略草原景色之美和人情之美。不足之处在于没能花太多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的交流不足,导致思维不够发散,这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25 08:07 , Processed in 0.763963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