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回复: 0

[六上] 25 好的故事 教案

[复制链接]

8146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5208
发表于 2025-10-10 04: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题
好的故事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中搁、综、13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找出体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句子读读。
3.朗读课文,对于难懂的词语,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
重点
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学

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中搁、综、13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 话题导入
在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中,有很多处写梦境,而梦里大多写到的是故乡情景,可见鲁迅先生的故乡情节是心中自然的情愫,并非偶然。本文也是一篇和故乡有关的故事,一个充满美好梦想的故事。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走进鲁迅先生,走进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走近他心中那好的故事……【课件1:课题】(板书:好的故事)
  
新课
教学
(   )分钟
  • 写作背景
【课件2】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作于1925年,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四、初步感知
1.读课文,学习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课件3】  
膝髁:骨头上的突起,多长在骨头的两端,也指大腿骨或膝盖骨。
伽蓝:佛寺。
皱蹙:蹙:收缩。皱着眉头,眯眼睛。形容不满的神态。
瘦削(xuē):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霓色:虹的一种。
  • 再读课文,小组合作,简析本文结构。
【课件4】
(13)在昏暗的夜,朦胧中,看到一个好的故事。
(411)具体描述了这故事的美丽、优雅、有趣。
  • (12)“我”从梦中回到现实,‘我’总记得这一篇好的故事。
  • 读梦境一部分,看着梦里都有些什么?
(板书:梦境  乌桕、新禾、野花……  农夫、村妇、村女……  天、云、竹……
五、研习探究(小组交流,师生合作)
1.请大家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眼前这个好的故事。
(明确)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作者对梦境的描写共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是什么?简要概括一下。【课件5】
(明确)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借回忆以前来写眼前梦境,表现了作者对眼前之景的憧憬和向往;第二部分写所见故事更加清晰,作者的情感更加强烈和对理想的坚定。
  • “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在好的故事里的思绪飞扬和那种思想深处的对美好事物执着的追求。但一旦从美好的梦境再回到现实中,淡淡的怅惘就会油然而生,不难看出鲁迅对理想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 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从文章的开始到结束完成了一个美好的故事回环,,作者是怎样将这些看似琐碎的影像合成一个整体的?
(明确)一开始处在昏沉的夜,是在灯火渐渐地缩小了的昏暗背景中,然后渐渐明亮起来,次第写到蒙眬”“闪烁的日光”“清楚起来”“分明”“皱蹙”“凌乱”“影子撕成片片”“碎影还在,最后又回到那昏沉的夜里的凝视与沉醉,完成了一个美好故事的回环。
(板书:现实——昏沉的夜)

学生在了解鲁迅的基础上来学习鲁迅的文章,会对文章有更深刻理解。
本课词语在平常出现得较少,因为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是1925年,离现在比较久远,许多说法和现在不一样了。所以,有必要拿出时间把这些词语明白。
小组合作,把文章的结构弄清楚,有利于下一步对全文中心的理解和对重点内容的探究。
对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探究,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中,对文本的解读才能更深一层。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zōng hé    chéng bì    dànɡ yànɡ   huǒ yàn   shùn jiān
(     )  (      ) (        )(     )  (      )
二、比一比,组词语。
综(      )    搁(      )   萍(      )   藻(     ) 掷(      )
踪(      )    阁(      )   苹(      )   澡(     ) 郑(      )
三、按照要求写词语。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写在扩号内
吵闹(      )    平静(     )      肥胖(     )   整齐(     )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写在扩号内。
优美(      )  迷糊(      )  摇荡(      ) 瘦弱(      ) 猛然(      )
【答案】
一、综合  澄碧   荡漾   火焰   瞬间  
二、综(综合)    搁(搁置)   萍(浮萍)   藻(绿藻)   掷(投掷)
踪(跟踪)    阁(阁楼)   苹(苹果)   澡(洗澡)   郑(郑重)  
三、1.安静  动荡  瘦削  凌乱
2.幽美  昏沉  荡漾  瘦小  陡然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理解课文,找出体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句子读读。
2.朗读课文,对于难懂的词语,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3.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整体回顾,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好的故事,了解了故事的大概这节课,我们再来深入理解课文。

导入课文,回顾旧知,衔接下文。
新课
教学
(   )分钟
、重点赏析
1.【课件7】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赏析:作者让我们看见一个好的故事中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这句话表现出了鲁迅思想深处那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自然而然的成为本文的文眼。
2.【课件8】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赏析: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的画卷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产生一种层次性的变化——先是在昏沉的夜里恹恹欲睡,再接着,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然后,感受着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都在表达的感情在美好的遐想中逐渐升华和清晰。
3.【课件9】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赏析:鲁迅先生用这样的暖色笔触来描写他的想象世界和回忆中清晰的故事,不仅是一种精神慰藉,更是一种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随着故事的逐渐清晰,作者的感情在逐渐掘进的过程中已达到了一个高峰,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板书:美丽、幽雅、有趣)
三、写法探究
1.圆形结构中展开构思(现实——梦境——现实)
文章从昏沉的夜开始到昏沉的夜结束。在这情结中,以渐渐缩小了的灯火,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板书:现实——梦境——现实)
2.结尾处意义深长。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只见昏暗的灯光,只见昏沉的夜。希望和虚无,孤独和寂寞,给人一种淡淡的哀愁。

把重点句子的理解与全文中心的把握结合起来,学生既可以从重点句子中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又可以从全文中心意思着眼来深入理解句子含义,相得益彰。
探究文章写法,可以使学生学到写作经验,指导今后的习作。
作业内容的开放,实际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能从文本中寻找答案,还会在生活中有新的发现。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四、提炼升华
鲁迅先生把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信念可以编织在梦里,再从梦中又回到现实里继续战斗,这真是一种执着的追求,也足以证明鲁迅先生对故乡的深厚情结和对“昏沉的夜”的憎恶。
板书
内容
   现实

  好            
  的       梦境:美丽、幽雅、
              有趣
  
         
现实
课堂作业新设计
  • 辨字组词。
雅(     )   综(     )   澄(     )  苹(     )
稚(     )   踪(     )   橙(     )  萍(     )
馅(     )   消(     )   郑(     )  徒(     )
焰(     )   削(     )   掷(     )  陡(     )
  • 说说这篇散文诗主要写了几层意思。
  

三、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井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四、谈谈你对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昏沉的夜的理解。
   

【答案】
  • 优雅 幼稚 错综 行踪 澄碧  橙子 苹果 浮萍 肉馅 火焰 消灭 削弱 郑重 投掷 徒弟 陡坡
二、共分四层:(13)在昏暗的夜,朦胧中,看到一个好的故事。
(411)具体描述了这故事的美丽、优雅、有趣。
  • “我”从梦中回到现实,‘我’总记得这一篇好的故事。
三、倒影表现了大面积的,相对静止的景物;夹带则表现了斑斑点点的动态;而荡漾则表达了作者对河水、对水乡浓浓的、沉醉的爱,那河水就像醇醇的米酒,荡漾在作者的心头
四、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他用昏沉的夜暗喻旧中国的黑暗但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期盼:既是昏沉的,就总会过去,天,总是要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的。
教学反思
《好的故事》这篇文章,比较难懂。我的教学思路是尽可能地采取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方式,在再三品读文本的基础上慢慢引出先生的精神,让学生能够透过文本看到文字背后的先生。  
课堂教学设计分下面的步骤进行:1.了解鲁迅先生和《好的故事》的创作情况;2.初品课文,交流第一印象;3.细品课文,初步探究好的故事;4.深入文本,共析倒影;5.体味昏沉的夜,由品读关键句入手抓住其特点;6.深入探讨深暗的夜,探究背景,体味鲁迅先生的寂寞心情和人生态度。
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了教师指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学生对这样一篇比较难懂的课文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中心,学习了解了写法,弄清了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出了鲁迅先生的复杂情感。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从整个作品来看,作者通过一个梦幻的、好的故事,表现了对于昏沉现实的否定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在作者看来,好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还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存在于作者的梦幻中。虽然如此,它也时时给在黑夜中生活的作者以生的鼓舞,让作者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因而,这篇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它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于作者一再声明自己的彷徨苦闷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才是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渴望,对生命本质的体悟。
  整个作品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既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抗,也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向善追求。同时,敏锐的感受、细腻的观察和真实的描写相映成趣。作者对于河边的景物的感受和对于河中倒影的观察非常敏锐和细腻,读者在欣赏一幅幅变化多姿的美妙图画之余,不得不为作者的感受力、观察力和语言的表现力感到赞叹。作品立体式的图景展示,既给读者一种立体的美的感受,同时又引导读者在他的文字中构想自己的图景,大大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欲望,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和可塑性。
【作者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在20世纪初中国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大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提出立人主张。他登上五四文坛后,写出《阿Q正传》等不朽著作,从反面批判人性的残缺,后期则以杂文为武器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他毕生所致力的,就是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自己的国民性,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而这种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加上翻译作品以及日记合计1000万余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祝福》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法等50多种文字。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野草》 鲁迅著。写作于1925年1月24日。1927年7月由北 京北新书局出版。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名人评价鲁迅先生:
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和。这是人民最宝贵的。鲁迅是在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而且是伟大的和伟大的革命家。”    金良守(韩国文学评论家):“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法捷耶夫(苏联作家):“鲁迅是真正的,正因为如此,他才给文学贡献了很多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语言是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他又评价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    郭沫若(诗人、学者):“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是实事求是的,是以身作则的,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纵横交叉。                                    (       )
2.飘荡;起伏不定。                               (       )
3.消瘦得像被削过一样。形容憔悴。                (       )
4.一眨眼 一刹那。                               (       )
5.突然。                                        (       )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二、内容梳理(课文回放)。
 谈谈你对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昏沉的夜的理解。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三、学习运用本文圆形结构的构篇方式,写一处景物。


参考答案
一、1.综错  2.荡漾  3.瘦削  4.一瞬间  5.陡然
二、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他用昏沉的夜暗喻旧中国的黑暗但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期盼:既是昏沉的,就总会过去,天,总是要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的。
三、示例: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顺着人行道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中午了,我顺着人行道依依不舍地走到公园大门口,荷花的清香不时地飘过来,像要勾住我回家的脚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25 08:28 , Processed in 3.58370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