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好的故事
| 课型
| 讲读课文
| 授课
时间
| 2课时
|
教学
目标
| 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中“搁、综、澄”等13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找出体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句子读读。
3.朗读课文,对于难懂的词语,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
教学
重点
| 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
教学
难点
| 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
第一课时
|
教学
目标
| 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中“搁、综、澄”等13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
教具
准备
| 课件
|
教学设计
| 设计意图
|
导入
( )分钟
| 在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中,有很多处写梦境,而梦里大多写到的是故乡情景,可见鲁迅先生的故乡情节是心中自然的情愫,并非偶然。本文也是一篇和故乡有关的故事,一个充满美好梦想的故事。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走进鲁迅先生,走进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走近他心中那好的故事……【课件1:课题】(板书:好的故事)
|
|
新课
教学
( )分钟
| 【课件2】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作于1925年,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好的故事》就创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四、初步感知
1.读课文,学习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课件3】
膝髁:骨头上的突起,多长在骨头的两端,也指大腿骨或膝盖骨。
伽蓝:佛寺。
皱蹙:蹙:收缩。皱着眉头,眯眼睛。形容不满的神态。
瘦削(xuē):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霓色:虹的一种。
【课件4】
(1—3)在昏暗的夜,朦胧中,“我”看到一个好的故事。
(4—11)具体描述了这故事的美丽、优雅、有趣。
- (12)“我”从梦中回到现实,‘我’总记得这一篇好的故事。
(板书:梦境 乌桕、新禾、野花…… 农夫、村妇、村女…… 天、云、竹……)
五、研习探究(小组交流,师生合作)
1.请大家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眼前这个好的故事。
(明确)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作者对梦境的描写共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是什么?简要概括一下。【课件5】
(明确)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借回忆以前来写眼前梦境,表现了作者对眼前之景的憧憬和向往;第二部分写所见故事更加清晰,作者的情感更加强烈和对理想的坚定。
- “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在好的故事里“我”的思绪飞扬和那种思想深处的对美好事物执着的追求。但“我”一旦从美好的梦境再回到现实中,淡淡的怅惘就会油然而生,不难看出鲁迅对理想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 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从文章的开始到结束完成了一个美好的故事回环,,作者是怎样将这些看似琐碎的影像合成一个整体的?
(明确)一开始处在昏沉的夜,是在灯火渐渐地缩小了的昏暗背景中,然后渐渐明亮起来,次第写到“蒙眬”“闪烁的日光”“清楚起来”“分明”“皱蹙”“凌乱”“影子撕成片片”“碎影还在”,最后又回到那“昏沉的夜”里的凝视与沉醉,完成了一个美好故事的回环。
(板书:现实——昏沉的夜)
|
学生在了解鲁迅的基础上来学习鲁迅的文章,会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
本课词语在平常出现得较少,因为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是1925年,离现在比较久远,许多说法和现在不一样了。所以,有必要拿出时间把这些词语讲明白。
小组合作,把文章的结构弄清楚,有利于下一步对全文中心的理解和对重点内容的探究。
对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探究,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中,对文本的解读才能更深一层。
|
课堂作业新设计
|
一、看拼音写词语。
zōng hé chéng bì dànɡ yànɡ huǒ yàn shùn jiān
( ) ( ) ( )( ) ( )
二、比一比,组词语。
综( ) 搁( ) 萍( ) 藻( ) 掷( )
踪( ) 阁( ) 苹( ) 澡( ) 郑( )
三、按照要求写词语。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写在扩号内。
吵闹—( ) 平静—( ) 肥胖—( ) 整齐—( )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写在扩号内。
优美—( ) 迷糊—( ) 摇荡—( ) 瘦弱—( ) 猛然—( )
|
【答案】
一、综合 澄碧 荡漾 火焰 瞬间
二、综(综合) 搁(搁置) 萍(浮萍) 藻(绿藻) 掷(投掷)
踪(跟踪) 阁(阁楼) 苹(苹果) 澡(洗澡) 郑(郑重)
三、1.安静 动荡 瘦削 凌乱
2.幽美 昏沉 荡漾 瘦小 陡然
|
第二课时
|
教学
目标
| 1.理解课文,找出体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句子读读。
2.朗读课文,对于难懂的词语,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3.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
教具
准备
| 课件
|
教学设计
| 设计意图
|
导入
( )分钟
| 一、整体回顾,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好的故事”,了解了故事的大概。这节课,我们再来深入理解课文。
| 导入课文,回顾旧知,衔接下文。
|
新课
教学
( )分钟
| 二、重点赏析
1.【课件7】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赏析:作者让我们“看见一个好的故事”中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这句话表现出了鲁迅思想深处那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自然而然的成为本文的文眼。
2.【课件8】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赏析:“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的画卷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产生一种层次性的变化——先是在昏沉的夜里恹恹欲睡,再接着,“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然后,感受着“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都在表达“我”的感情在美好的遐想中逐渐升华和清晰。
3.【课件9】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赏析:鲁迅先生用这样的暖色笔触来描写他的想象世界和回忆中清晰的故事,不仅是一种精神慰藉,更是一种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随着故事的逐渐清晰,作者的感情在逐渐掘进的过程中已达到了一个高峰,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板书:美丽、幽雅、有趣)
三、写法探究
1.“圆形结构”中展开构思(现实——梦境——现实)
文章从昏沉的夜开始到昏沉的夜结束。在这情结中,以渐渐缩小了的灯火,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板书:现实——梦境——现实)
2.结尾处意义深长。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但“我”只见昏暗的灯光,只见昏沉的夜。希望和虚无,孤独和寂寞,给人一种淡淡的哀愁。
|
把重点句子的理解与全文中心的把握结合起来,学生既可以从重点句子中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又可以从全文中心意思着眼来深入理解句子含义,相得益彰。
探究文章写法,可以使学生学到写作经验,指导今后的习作。
作业内容的开放,实际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能从文本中寻找答案,还会在生活中有新的发现。
|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 四、提炼升华
鲁迅先生把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信念可以编织在梦里,再从梦中又回到现实里继续战斗,这真是一种执着的追求,也足以证明鲁迅先生对故乡的深厚情结和对“昏沉的夜”的憎恶。
| |
板书
内容
| 现实
好
的 梦境:美丽、幽雅、
故 有趣
事
现实
|
课堂作业新设计
|
雅( ) 综( ) 澄( ) 苹( )
稚( ) 踪( ) 橙( ) 萍( )
馅( ) 消( ) 郑( ) 徒( )
焰( ) 削( ) 掷( ) 陡( )
三、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井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四、谈谈你对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昏沉的夜”的理解。
|
【答案】
- 优雅 幼稚 错综 行踪 澄碧 橙子 苹果 浮萍 肉馅 火焰 消灭 削弱 郑重 投掷 徒弟 陡坡
二、共分四层:(1—3)在昏暗的夜,朦胧中,“我”看到一个好的故事。
(4—11)具体描述了这故事的美丽、优雅、有趣。
- “我”从梦中回到现实,‘我’总记得这一篇好的故事。
三、“倒影”表现了大面积的,相对静止的景物;“夹带”则表现了斑斑点点的动态;而“荡漾”则表达了作者对河水、对水乡浓浓的、沉醉的爱,那河水就像醇醇的米酒,荡漾在作者的心头。
四、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他用“昏沉的夜”暗喻旧中国的黑暗,但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期盼:既是昏沉的“夜”,就总会过去,天,总是要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的。
|
教学反思
|
《好的故事》这篇文章,比较难懂。我的教学思路是尽可能地采取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方式,在再三品读文本的基础上慢慢引出先生的精神,让学生能够透过文本看到文字背后的先生。
课堂教学设计分下面的步骤进行:1.了解鲁迅先生和《好的故事》的创作情况;2.初品课文,交流第一印象;3.细品课文,初步探究“好的故事”;4.深入文本,共析“倒影”;5.体味“昏沉的夜”,由品读关键句入手抓住其特点;6.深入探讨“深暗的夜”,探究背景,体味鲁迅先生的寂寞心情和人生态度。
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了教师“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学生对这样一篇比较难懂的课文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中心,学习了解了写法,弄清了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出了鲁迅先生的复杂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