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回复: 1

[四上] 9.古诗三首

[复制链接]

8146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5208
发表于 2025-10-7 03: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古诗三首
《暮江吟》
教   学
目   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
的景色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    学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积累写景的古诗。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课题
1.看图背诗,激发兴趣。
  课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看图猜诗。PPT上会出现几幅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象回忆,看看它们分别是哪些古诗里所描写的景色。
课件分别出示古诗《咏柳》《村居》《绝句》的插图。指名学生看图背诗。
2.找共同点,引出诗题。
  (出示《暮江吟》的插图)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暮江吟》。(板书课题,齐读。)
 3.生探古诗题意。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诗。诗歌作于公元822年。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看诗题,指名回答。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就陶醉其中、诗兴大发,就脱口吟诵出这首古诗。
 4.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
5.课件出示诗人介绍。
二、初读感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夕阳。
  瑟瑟:本是绿宝石的名称,诗中指碧绿的颜色。用来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指导看图)而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是什么颜色?(红色)所以江水一半是——(生)绿色,一半是——(生)红色。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古时写“真珠”,就是珍珠的意思,但我们现在要写成“珍珠”。
 4.诗意理解:
  ①这些诗句连起来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
  ②诗人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能加上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说吗?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
三、研读悟诗情
 1.下面我们来欣赏欣赏这首古诗,和大诗人白居易一起感受江南独特的美景!
   再读古诗,你最欣赏哪几句?在这句子中,你欣赏到了什么?
 2.汇报交流:
  第一、二句
  ①生汇报。
   A、“残阳”“铺”——联系下文的“半江红”理解。
    出示句子比较:一道残阳照水中(用“照”太俗)
    一道残阳射水中(用“射”不符合残阳的特点)
    一道残阳铺水中(用“铺”形象地表达了霞光几乎贴着湖面铺撒过来地样子。在这里是“斜照”的意思。)
看图体会江水的平静,夕阳的美丽。
   B、“江水”
    “瑟瑟”“红”——这是怎样的绿,怎样的红啊,能用上“仿佛”或者“好像”说一说吗?
   ②你们说的真美。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指多名学生读,师相机指导读后,男生齐读。)
 第三、四句
   ①生汇报。
   A、“露珠”——“真珠”。(比喻的手法)
   B、“月亮”——“弓”。(看图。用形容词描述:晶莹剔透的珍珠,精致小巧的弓。)
   ②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指多名学生读,师相机指导读后,女生齐读。)
四、吟诵入诗境
 1.你们读得真美!老师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九月初三那一天的美景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音乐响起)让我们一起在这柔美的音乐声中去想象那一幅清丽的图画——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我静静地站在江边,只见一道夕阳的余晖铺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光色瞬息变化,江水一半是碧绿的,另一半则是通红的,整条江简直就像一大块美丽的宝石!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只见那弯弯的月亮悄悄地挂在树梢上,像一张精致小巧的弓。那江边的花草上已经爬满了圆滚滚的小露珠,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它们难道是从天上溜到人间来玩耍的星星吗?
 2.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3.让我们也来当一回作者,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诵表达出来。——准备(背诵)——全班交流(配乐)。
五、延伸展诗兴
  我们的家乡很美,我们的江南很美,其实我们的祖国山河,我们的大自然到处都很美,有很多诗人也都赞美过我们大自然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就来一个“赛诗会”,小组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平时积累的古诗多。
六、课外作业
  刚才同学们背诵了许多写景的古诗词,同学们回去后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诗词画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也可以编成一个小故事,看看这些诗词又蕴涵着怎样的心情和感悟呢?
   
《题西林壁》
教   学
目   标
1.学习《题西林壁》,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
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    学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读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2.理解诗题,了解诗人。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
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
“高”、“低”)。再出示“岭”和“峰”。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
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
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
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
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
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
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
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6.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 小结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
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 作业
1.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2.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3.默写全诗。

《雪梅》
教   学
目   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雪梅》,背诵《雪梅》。   
2.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3.了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学习梅花的精神。
教    学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学习梅花的精神。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赏雪梅
  •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PPT展示图片)
师:美吗?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生回答。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 板书课题。“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3.简介诗人。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是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自号为梅坡。
二、读古诗、诵雪梅
  • 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诗读正确。
评: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 认读标拼音的字。
  • 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 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 去掉拼音指名读。
  • 当小老师领读。
  • 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 自己读,读出节奏。评: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 男女生接读。
  • 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 齐读。
  • 背读。
  • 领背。
  • 同桌互背。
  • 齐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 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 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 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 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 悟道理。指名说。
师: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板书)。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板书)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 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2.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
3.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困难面前坚强不屈,好吗?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五、板书设计
                雪  梅
               雪白梅香
           各有所长

8146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5208
 楼主| 发表于 2025-10-7 03: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9、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题西林壁》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师:我们曾学过一首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记得吗?
    (师生齐背《赋得古原草送别》)
    师: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师指名读白居易的生平简介。
  二、学习新课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的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并通过书上的配图,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〇”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师: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师: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
    师: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师: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师: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整首诗。
    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9、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10、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三、小练笔。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四、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学诗、吟诗、还做诗、做画,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希望课后同学们能收集有关白居易的诗,我们下节课交流。
  •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暑假一定去过许多好玩的地方吧,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个风景优美的好地
方,那就是庐山。【课件出示:庐山风光】
是呀,庐山风景真美呀,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过一首【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这首
诗中有一句特别有名的经典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不仅瀑布有名,山也特别有名气。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庐山的诗:
板书:《题西林壁》
二、解诗题,了解作者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课件展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课件展示)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3、结合老师刚才的介绍有谁知道“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
三、读《题西林壁》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注意哪些字是前鼻音,哪些字是后鼻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
2、评价,齐读。
3、指名读《题西林壁》,其余同学注意听。
4、教师有节奏地范读。
5、齐读。
6、指名读,其余学生注意听,看。
9、齐读。
四、读古诗,解诗意。
(一)学生自学
1、读了这么多遍,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你们能不能自己读懂呢?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认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说一说。
(二)师生交流
1、结合课件图片引导学生解诗意
学习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课件展示)教师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
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学习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重点理解“缘”的意思。
归纳诗意: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
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
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
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板书)
小结:这首诗不仅仅感受到了庐山景观的奇丽,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的哲理。
五、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
2、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古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六、小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所以流传至今成为千古绝唱。
七、巩固练习
1、背诵《题西林壁》
2、默写《题西林壁》
3、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什么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形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雪梅》,会认6个生字。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说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所以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诗人卢梅坡的一首《雪梅》。
二、学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诗。读古诗,讲究的是抑扬顿挫,谁能有节奏的读一读。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反馈。相机指导。
学习古诗,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说说诗意。不理解的做上记号,和同桌交流。
反馈。你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相机指导。
重点指导:“降”,认输 “搁”,放下  “逊”,逊色、差一点。
一、二句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三、四句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板书:雪白  梅香(板书:各有长短)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这首诗的后两句就成了书中十二单元语文天地向我们推荐的经典名句。让我们来记住它吧!背诗。
三、作业:
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板书:雪     梅
     白     香
        各有长短              取长补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25 08:13 , Processed in 0.721157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