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回复: 1

[四上] 6.蝙蝠和雷达

[复制链接]

7902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4474
发表于 2025-10-7 03: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蝙”“蝠”等13个生字,会写“达”“蚊”等14个生字。
  2.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1.弄清人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才能够让飞机也在夜里安全飞行的。
  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
  1.介绍蝙蝠(播放有关蝙蝠的多媒体资料)
  2.简介雷达(播放有关雷达的多媒体资料)
  3.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二、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1.多媒体播放生字词,检查学生读音情况,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有困难的可查字典。
 2.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1)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本课指眼光尖锐。
 (2)反复:①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②颠过来倒过去。③重复的情况。
  找出课文中带有“反复”的句子读一读。多媒体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在这里,“反复”就是第①种解释。
 (3)证明:①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②证明书和证明信。
  同样从文中找出带有“证明”的句子。多媒体出示句子“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应选①。
 3.自由读课文。要求流畅、读准字音。
 4.理解了生字词,现在让我们玩一个小小的游戏。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然后用毛巾蒙住他的眼睛。)
    现在,请这位同学走回自己的座位,(学生走)同学们,为什么他会撞到桌椅呢?(生答)是的,同学们都很聪明,是因为这位同学被蒙住了眼睛。既然眼睛那么重要,那么现在请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没有了眼睛,走路的时候怎么才可以避开障碍物呢?好,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蝙蝠与雷达》。
三、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2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1.“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描述一架飞机在夜航。)
 2.“夜航”,同学们刚刚提到了这个词语,那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中安全飞行?
   书本中有这样的话吗?它是怎么解释的?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然后找出答案。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3.在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呢?
     (“启示”,多媒体播放)
 4.那么第1、2自然段写了什么呢?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二)那么同学们现在觉得课文接下来的会怎么写呢?谁来回答老师这个问题呢?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1.下面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然后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课文第四至第6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
 2.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3自然段。其他同学带着问题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3.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画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夜间飞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
  请同学们朗读有关句子,想象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
 4.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想想蝙蝠的眼睛是不是非常敏锐,在漆黑的夜里能看清楚所有的东西?
 5.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请大家齐声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6.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做了三次实验,每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
 (让同学们4人一小组一起讨论学习第四、五两个自然段。事先每组发一张表,讨论后集体填表。)
    第一次实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眼睛。
    方法: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实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耳朵。
    方法: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蝙蝠就像没头苍绳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实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嘴。
    方法: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同实验二。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
   7.汇报填表情况。

c85070add9d874ba2bec143dd1ce8fe8.jpg
   8.科学家在这三次不同的实验中证明了什么?
    (齐读: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9.“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多媒体播放)这个结论与书上的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科学?同学们联系两次实验去思考一下。
  (丢掉“配合”不科学,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两次实验,分别塞住耳朵,封住嘴,也就是说单独将嘴或耳朵露在外面,但蝙蝠都失去了暗中探路的本领,这说明探路时靠的是这两样器官同时发挥作用,所以课文上用上“配合”是科学的。)
  (三)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蝙蝠夜行探路靠的是嘴耳配合,那么蝙蝠到底口耳是怎样配合的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
二、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6自然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口耳配合起来夜行探路的。
     (先同桌互相讨论,再举手回答问题。)
     学生说时,老师要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2.下面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捕捉小飞虫的?或蝙蝠是怎样避开极细的电线的?
  3.那么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
   请同学们细细地体会“反复研究”一词。“反复研究”就是:一遍又一遍地研究。
  4.你们能想象出科学家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的吗?
  5.教师小结: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们反复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地总结经验教训。无数次地再实验才得来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够摘下科学王冠上的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珠。
  6.老师读第6自然段第一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全体同学齐读后三句: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7.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科学家从这个秘密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4人一组讨论,试着画出示意图。指三或四个组的代表在黑板上板演并加以说明。)
  8.看第6自然段,蝙蝠是怎么探路的?与飞机比较,然后画出示意图。
  9.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为什么?
  (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所以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三、指导分段,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1.指导分段:
  仔细看每个自然段,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说的是一个具体的意思?(小组讨论)全文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
  第二段:第3至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8自然段。
2.指导归纳第二段段意。
  把课文分成三段,在下面的内容中选择第二段的段意,用“√”表示。
  (1)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
  (2)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3)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选择(3),因为(3)准确、全面、正确。)
 3.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学习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许多科学技术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创造出来的。)
 4.你知道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还发明创造过什么?
5.激发兴趣。
   同学们,希望你们从更多的生物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更多的发明创造,希望你们像一只只雄鹰展翅飞翔在科学的蓝天上,未来的科学家就在我们中间。
.作业布置。
阅读有关动、植物秘密的书籍,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谢谢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出来的小发明
五.板书设计。

cf256c04194c12da0868afd7ef72f6fa.jpg

7902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4474
 楼主| 发表于 2025-10-7 03: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6  蝙蝠和雷达
教   学
目   标
1.认识本课“蝙”“蝠”等13个生字,会写“达”“蚊”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懂得蝙蝠飞行的原理。
3.继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资料。
4.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    学
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够安全夜航。2.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从百科全书、词典辞海、互联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收集有关蝙蝠、雷达的信息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1.出示“蝙蝠”图,板书:蝙蝠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蝙蝠资料。
2.出示“雷达”图,板书:雷达。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雷达资料。
3.板书,齐读课题。
  师:这两者毫不相干,课题却用“和”字连接。这是为什么呢?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
 (1)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说一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3)想一想:你有什么问题?
2.小组交流学习。
3.集体汇报学习成果。
 (1)字词学习
   重点指导“蛾”“横”等字的写法    
(2)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注意字字音准,句句通顺。
(3)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的回答是多方面的,师注意适当点评,引出重点;同时进行语言规范表达的训练。)
(4)提出不懂的问题。
  (可能有关于实验方面;关于研究方面;关于仿生学方面;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等等。师对学生的问题归类,简单的问题当场予以解决,有的则留待深入学习课文时解决。)
三、作业。
 1.写生字新词,造句。
 2.熟读课文,并联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作业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
二、深入学习,突破难点。
 1.了解三次不同的实验,理解“证明”一词并运用说话。
 (1)指读有关句子,理解“证明”一词意思。(用可靠的事实来表明结论的真实性。)
 (2)三次实验怎样进行的?证明什么结论?轻读课文相关小节,完成表格。
   实验次数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3)根据三次试验内容,分别用“证明”一词说一句话。
2.学习科学家反复研究的内容,理解蝙蝠用嘴和耳朵探路的原理,并进行说话训练。
 (1)读读课文有关内容,边读边思考,动手画画蝙蝠探路示意图。
 (2)看着示意图,练习说话: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经过。
3.学习科学家发明雷达的内容,理解雷达在飞机夜航中的作用,并进行说话训练。
 (1)读读课文,用文具摆摆雷达使飞机安全夜航的示意图。
 (2)看着示意图,练习说话:雷达使飞机安全夜航的过程。
4.理解并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
 (1)小组讨论,给句式:
   雷达的    (    )    相当于蝙蝠的    (    )。
   雷达的    (    )    相当于蝙蝠的    (    )。
   雷达的    (    )    相当于蝙蝠的    (    )。
(2)默读课文,思考: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科学关系?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它们的科学联系及其依据。
 小结: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实验和研究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就是蝙蝠与雷达的联系,所以课题要用“和”来连接。
三、课后质疑,总结全文。
 学了课文,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四、课后拓展。
  1.初了解“仿生学”。
  2.语言直播厅: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受到动物的一些特点的启发而发明的?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向同学介绍。
  (例如:鱼类和舰船;苍蝇和宇宙飞船;水母和风暴预测仪等。)
五.板书设计。

64e1bfcd7be483e475ccdf575cbf69db.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24 22:38 , Processed in 0.73338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