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14 我要的是葫芦
| 课型
| 讲读课文
| 授课
时间
| 2课时
|
教学
目标
| 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等8个字。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
教学
重点
| 1.识字、写字。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表达特点。
|
教学
难点
| 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间的联系。
|
第一课时
|
教学
目标
| 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等8个字。学会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
教具
准备
| 教学课件。
|
教学设计
| 设计意图
|
导入
( )分钟
| | 【设计意图:谜语的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
新课
教学
( )分钟
| 二、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课件出示3)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 (课件出示4)
kē xiè xiǎng dīng yán lín zhì guài
棵 谢 想 盯 言 邻 治 怪
各自拼读,读好前鼻音“言、邻、怪”,后鼻音“想、盯”以及整体认读音节“治”。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2)出示新词(课件出示5)
hú lu ténɡ yá chónɡ huā xiè dīnɡ zhe
葫 芦 藤 蚜 虫 花 谢 盯 着
sài ɡuò ɡǎn dào qí ɡuài màn màn de
赛 过 感 到 奇 怪 慢 慢 地
开展读词游戏。
指名读,开火车读。
②小老师领读,齐读。
“藤、盯”是后鼻音,“赛”是平舌音,“葫芦”中的“芦”在词语中念轻声。
(3)识记生字:
①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棵、想、怪、葫、芦、感、蚜、盯”。
②形近字比较识记:“赛一寒”,“盯一钉”“邻一领”“治一抬”。
③同偏旁归类识记:“葫、芦、藤”,都是草字头,它们跟植物有关,“怪、慢”都是竖心旁,跟心里的想法、感受有关。
④熟字组词识记:藤:葫芦藤、丝瓜藤 谢:谢谢 感谢
(4)让我们把这些字词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①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②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3.整体感知内容。
(1)借助拼音读懂课文。
(2)种葫芦的人种的葫芦,叶子上长出了什么?(蚜虫)
(3)邻居是怎么劝告他的?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读一读,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6)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棵 谢 想 盯 言 邻 治 怪
1.组词语: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
2.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谢、言、想”并讲述:(板书:谢 言 想)
(课件出示7):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谢、言、想”。
“谢”:左中右结构, 注意字的结构,中间的“身”基本站在田字格的正中央,横折钩压住竖中线。“寸”的横笔写在横中线上。这三个部分等宽,都要写得狭长一些,不要出格,。
“言”:呈倒梯形结构。这个字的横较多,注意不一样长,最上面的一横最长,下面的两横短,三横等距,口要写扁一些。
“想”上长下短,木的末尾捺改点,下面的“心”要写好,第二笔是卧钩,一定卧倒,三个点的位置排放好:第一点不要写在卧钩底下,在卧钩起笔的地方即可,第二点在卧钩上面,最后一点在卧钩收笔的地方。
(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
(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提出要求。
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四、总结交流。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见到了许多小葫芦及它们的主人。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重难点字的书写,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写其他生字。
|
课堂作业新设计
|
xiè xiǎnɡ yán lín ɡuài
感( ) ( )念 语( ) ( )居 奇( )
2.给下列汉字组词。
棵( ) 领( ) 抬( ) 盯( )
颗( ) 邻( ) 治( ) 钉( )
3.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木:( ) ( ) ( ) 氵( ) ( ) ( )
目:( ) ( ) ( ) 阝( ) ( ) ( )
|
参考答案:
1.谢 想 言 邻 怪
2.棵(一棵) 领(领导) 抬(抬头) 盯(盯着)
颗(一颗) 邻(邻居) 治 (治理)钉(钉子)
3.木:(树) (村) (棵 ) 氵(江) (河) (海)
目:(盯) (眼) (睛) 阝(邻) (阳) (阴)
|
第二课时
|
教学
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3.发挥学生的想象,续编结尾。
|
教具
准备
| 教学课件
|
教学设计
| 设计意图
|
导入
( )分钟
| 一、复习巩固,识字导入。 小朋友们,这一课的生字你还能认识吧? 如果你还认识,就准确地、大声地说出它的名字,说两遍。 孩子们读得都很认真,老师现在要把你们带进葫芦园去摘一摘小葫芦。(课件出示9) 孩子们刚才都自己给生字组了词,老师也给每个生字都组了词。(课件出示10):葫芦图片。看,这是什么?(葫芦)。葫芦两头圆,中间细,多可爱啊?想要吗?(想)你把它读准了,这葫芦就送给你!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14 我要的是葫芦)
| 【设计意图:通过“摘葫芦”游戏,增加了识字乐趣。】
|
新课
教学
( )分钟
| - 我请大家轻声地读这篇课文,读准字音,还要把课文读流利。读完了就坐好。 3.现在老师要请四个小朋友站起来读读,听的同学当小老师,如果发现他读错了,就等他读完后帮他纠正过来。
4.请孩子们再去读读课文,注意刚才纠正的地方。请大家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谁还能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谁能流利地说说)(课件出示11) 从前,有个人种了,叶上长了,他不治,后来。
三、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这棵葫芦一开始长得怎么样呢?(长得很好。)你们从哪里知道答案的?
(课件出示12)出示第一自然段
- 自由地轻声地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横线勾出描写这棵葫芦的。 生汇报成果。 (课件出示13)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 这是一棵怎样的葫芦?(可爱) 可爱在哪些地方呢?(找文字) “长满绿叶”,“长满”是什么意思?(说明叶子长得很好,很多。)
“雪白的小花”,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近义词是什么?(雪白,洁白) 4. 挂了几个小葫芦,挂上去,风一吹,和我们打招呼呢! 你能不能把葫芦的可爱读出来给大家听听。 还有谁想来读读,让人一听就喜欢上这可爱的葫芦。 老师从你们的朗读声中觉得葫芦太可爱了。老师也想来读读,请孩子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5.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想不想去看看?(想)(课件出示14)葫芦树图片(师指导观察图片) 欣赏完了这棵葫芦,你们能把这些句子补充完整吗?(图文课件)(课件出示15) 的葫芦藤上长满了,开出了几朵的小花,花以后,藤上了几个。多么的小葫芦啊! (把刚才填完整的句子认真地读一遍。) 7.孩子们,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你们喜欢吗?还想不想再读读?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把这棵可爱的葫芦记在心里吧! 8.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我们喜欢,那个种葫芦的人比我们小朋友更喜欢小葫芦。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抓住“每天、几次”,读出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 这棵可爱的葫芦如果继续健健康康地生长,小朋友想一想,到最后,它会长成什么样呢?
(会长得很大很好,长得赛过大南瓜,会结出很多很多的果实)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结果是不是像小朋友想的那样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课件出示16)(课件出示:葫芦变黄,一个一个都落了)(板书:落了) 2.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小葫芦变黄了,这么多可爱的葫芦最后一个一个都落了) 3.孩子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吗? (为什么葫芦都落了?)(它是因为什么落的呢?) (三)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这些答案都在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中,有没有信心把答案找出来?(有)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知道什么原因了吗?
(课件出示17) (1)叶子上长了蚜虫他不治。 (2)邻居劝他他也不治
(板书:蚜虫) 2.他看见了蚜虫,心里怎么想的?又怎么说的呢?请同学们轻声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直线勾出他想的句子,用波浪线勾出他说的句子。 谁来告诉我他想的句子:
那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把这一句读好呢?既要读出感叹的语气又要把他的不怕读出来,请自己练习练习。(生汇报) 孩子们真会读书,老师听出来了,那个人根本不怕这几只蚜虫. 小朋友们,你们怕不怕这些蚜虫?(怕) 老师也很怕,因为蚜虫可厉害了,这种害虫专门吃叶子,而且它们会慢慢地把叶子吃光的. 3.蚜虫这么厉害,可那个种葫芦的人根本没把蚜虫放在心上。看见叶子上的一些蚜虫,“那个人”说了些什么?是怎样说的?
(课件出示19) ①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设计意图: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感情朗读。】 盯:一动不动地看,说明那个人的眼里只有小葫芦。(指导写) ②他盯着小葫芦说了什么?(请一个孩子起来读) 孩子们,这句话是对谁说的?对自己说的。(自言自语) “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 自己对自己说话。 咱们平时大都“自言自语”过,同学们把“那个人”说的话读一读,体会体会,然后说一说怎样读才算是“自言自语”。 (练读,师巡视指导) 声音不能高。 速度要慢一些。 “自言自语”是自己对自己说话,当然声音要低一些,速度要慢一些。另外,读时还要注意“那个人”说话时是一种什么心情。大家练一练,看谁既能读出“那个人”自言自语的语气,还能读出他的心情。 (学生练读后汇报) ③不简单!你能一边读,一边体会课文中的感情,让我们为他鼓掌(师生鼓掌)。不过,老师想补充一点,“那个人”说的话,其中有两个感叹号,表示他心里特别(高兴)(着急) ④ 哪些小朋友能演出来?拿上小葫芦,没有的可以用双手。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小葫芦,根本不管叶子上的蚜虫。可有一天还有谁看见了?(邻居) (小朋友们邻居就是住在他家旁边的人,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两个字。) 邻居是什么态度呢?请同学们仔细地听对话。
邻居看到了蚜虫说了什么?
(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通过这句话你们觉得邻居的心情怎样?(着急) (着急叶子上的蚜虫)蚜虫越来越多,邻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谁想来读读邻居说的话。还有谁也想来劝劝?(生朗读) 2.是啊,快治治吧,再不治就来不及了。 种葫芦的人听了邻居的劝告,他的反应是什么?(奇怪) (课件出示21) 那个人感到很奇怪,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1)他为什么觉得奇怪? 那个人心想,叶子上生了虫子,关葫芦什么事,所以他认为叶子上的虫(不用治)他要的是葫芦。
(2)这个句子连用两个问句,第二个是反问句,读一读,要读出反问句的强烈语气。
(3)你能把第二个问句,换个说法,保持意思不变吗?
叶子上的虫子根本不用治。 3.我请小朋友起来分角色朗读一下(两组) (孩子们刚才朗读得真好,像小演员在拍电影似的。) (读得真棒,我还以为那个邻居和种葫芦的人来到我们课堂上了呢。) 我知道大家都还想读读,现在老师读旁白,女生读邻居说的话,男生读种葫芦的人说的话。 4.叶子上的蚜虫不治,他要得到葫芦吗?(要不到) 为什么要不到? (因为叶子是来给葫芦输送营养的)(孩子,就是你说的这个道理) 葫芦叶与葫芦的关系可大着了,孩子们看图,这些小小的葫芦叶,通过太阳公公的帮助,制造出营养,输送给小葫芦,让小葫芦快快长大。 那个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不久之后,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一个一个地变黄,都落了! (课件出示21:三个句子)
(1)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
(2)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都落了。
(3)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比一比,读一读,哪个句子最好?
最后一个句子最好,能真实、具体地介绍葫芦落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同时落的,首先是蚜虫变多后,叶子被虫蛀且变黄了,然后无法输送营养给小葫芦,小葫芦也变黄了,最后葫芦才一个一个落下的。
5.他那么喜欢小葫芦,可他的小葫芦却都落了,你们猜,他看着这些落了的葫芦,他的心情会怎么样?(难过,伤心,失望,后悔) (课件出示22) 他可能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用(“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地说:)的句式想象说一句话。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一下,师下去指导。 (生汇报。) ①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后悔地说:“都怪我不好,要是我当初听了邻居的话,我肯定可以收到葫芦。” ②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伤心地说;“如果我治了叶子上的蚜虫,我的小葫芦就会长得比大南瓜还要大呢。” ③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自责地说:“我真糊涂,我真傻!我当初要是听邻居的劝告,现在不就收到很多大葫芦了吗” 6.(课件出示23)那我们以后生活中做事情也应该要怎样?
(多听听别人的劝告,注意不要只看事物的表面现象,只注重结果,要从现象看事物间的联系,重视过程。) 四、总结提高,课外拓展 学会了这么多道理,老师心里真的很高兴,我们的小朋友变得更加懂事和可爱了。想想,如果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个葫芦,结果会怎样?请孩子们编一个小故事。
学生想故事,编故事,说一说,写下来。
全班交流展示自己的小故事。
| 【设计意图:在理解的基础上,品读课文,再把自己的情感和理解读出来。】
【设计意图:为了更好地阅读教学,打乱一下课文本来的顺序,是完全行得通的。】
【设计意图:读出感叹句的语气,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设计意图:三个句子对比朗读,体会到课文原句更能表达出葫芦落光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
板书
内容
| hú lu 14 我 要 的 是 葫 芦 蚜虫 叶子 落了
|
课堂作业新设计
|
2.把下面句子换个说法:
(1)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2)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
3.你想对种葫芦的人说些什么?
|
答案:
- 因为他没有治葫芦叶子上的蚜虫,葫芦得不到养分,所以葫芦都落了。
2.(1)变成: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2)变成: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
3.你以后多听听别人的劝告,注意不要只看事物的表面现象,只注重结果,要从现象看事物间的联系,重视过程。
|
教学反思
|
成功之处:
《我要的是葫芦》课文共四个自然段,主要讲述了一个种葫芦的人,眼睛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也不治,结果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一个一个都落了。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只顾“结果”忽略了“过程”。 任何的朗读行为都是基于一定的理解基础。没有理解便读不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感情色彩。但我们知道对于二年级的孩子只是使孩子喜欢阅读,培养阅读的兴趣,并没有要求具备一定的朗读技巧,故教师这时应起到一定的榜样示范作用,使学习渐渐地积累起朗读的技巧,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通过这堂课,我明白了做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不足之处:
课堂节奏的把握,重难点的把握上不能游刃有余。今后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