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9|回复: 0

[九下] 20《曹刿论战》学生版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860

回帖

1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1095
发表于 2025-10-3 09: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曹刿论战》导学案
精彩开篇词
在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有很多,像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等,都在中国战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究竟是什么?孟子说得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悟出了这个道理,并把它写进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里。走近《曹刿论战》,感悟圣贤先哲的智慧,你会觉得智慧的天空万里无云!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疏通文意理结构
一、新课导入
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长勺之战曾经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说它采用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曹刿论战》就是谈论这场战争的。在鲁国的生死存亡之际,曹刿挺身而出,凭着其深远的见识,从容的风度,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       )    小惠未(      )    小信未(      )     又何(       )焉
公与之(       )                    (        )           
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肉食者鄙:
弗敢加也:
必以信:
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既克:
望其旗靡:
(2)通假字
小惠未徧。
(3)古今异义
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                            今义:
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必以情  情,古义:               今义:
忠之属也  忠,古义:                              今义:
又何间焉  间,古义:             今义:
可以一战  可以,古义:             今义:
肉食者鄙  鄙,古义:                               今义:
再而衰  再,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故:公问其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
属:忠之属也:
神情与苏黄不属:
有良田美池之属:
以:可以一战:
必以情:
必以分人:
伐: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5)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6)省略成分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乃入见。——
问:何以战?”——
必以分人。——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7)成语
一鼓作气:
辙乱旗靡:
彼竭我盈:
3.作者链接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是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背景链接
长勺之战的背景——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子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无知又被人杀死。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国要杀公子纠,打败鲁军,并再次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纠被杀后,齐军就出动,在长勺与鲁军会战。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5.文体链接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通文意
1.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2.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注意把握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字多义现象。
(二)整体感知
1.跳读课文,整理课文结构,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层次是怎样的?
2.速读课文理线索,这篇课文有几条叙事的线索?
3.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四、板书设计
将战——备战——胜战——评战
论战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五、拓展延伸
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印证的成语。
示例:伐我”———师出无名,师出有名
齐人三———           
望其旗———(            )
彼竭我———(            )
小信未——           
第二课时  探究写法悟剪裁
一、新课导入
本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史书上是如何记载这一历史事实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回味这一段传奇佳话。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齐师伐我是什么意思?由齐师伐我字你悟出了什么?
2.曹刿的身份怎样?你会用一句什么样的诗句来评价他?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人?
4.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5.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是什么意思?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鲁庄公怎样?照应了上文的哪个句子?
6.曹刿对战争能获胜的原因分析,可以用哪两个成语来概括?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1.阅读第一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全文的关键词,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2)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3)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4)段末句战则请从有什么作用?
2.阅读第二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恰当的作战时机的呢?
(2)辽阔的万里战场,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简略?
3.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曹刿是如何回答鲁庄公的询问的?
(二)人物赏析
再读课文,探究下面的问题:
1.找出文中写曹刿的句子,分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2.课文除了写曹刿还写了鲁庄公,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用“从……中表现了……”的句式说话)
(三)主旨探究
鲁国能够以弱治强的原因是什么?
(四)写法探究
1.课文的核心人物是曹刿,作者为什么还要写鲁庄公?
2.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四、板书设计
    请见——爱国热情
            曹刿    参战——卓越才能    远谋
                    论战——过人谋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无知
            鲁庄公   急于备战,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     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五、拓展延伸
根据平时的积累说说历史上那些以少胜多的战例,并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17 12:02 , Processed in 0.837773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