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回复: 0

[九上] 20 创造宣言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25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8740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创造宣言

1704ee062223619d35d5ddca3f2cfc2b.png

0b1fd85037b1eb3eddf98d15a63786b2.png
课题
创造宣言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重点)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难点)
3.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重点)

3a0ee3770d8a89c81302d0d339a913ea.png




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安徽歙县人。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推行平民教育。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丰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巨人
写作背景
本文创作于 1943年10月13日,选自《陶行知全集》第四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陶行知在文中的基本观点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先生写此文,着重启发青年人,去掉在科学创造方面的妄自菲薄、无所作为的五大思想障碍:环境平凡,生活单调,年龄幼小,能力薄弱,困难当道。
读准字音
夫(qiáo)   养(huàn)   然(dǒu)    (cōnɡ
(zhí   溉(ɡuàn)   拜(chónɡ (hén)
伤(zhònɡ  无路(tóu)玄(zànɡ   夫(nuò
像(sù    词(dùn)    (dùn)    自暴自(qì
口无言(yǎ (yán)
辨清字形

ea5087a6463318df16ffb4bc7edbdd5f.png
理解词语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愚笨,不敏锐。懦夫:软弱无所作为的人。豢养:喂养。
画龙点睛: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哑口:像哑巴一样。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暴,糟蹋、损害;弃,鄙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投,投奔。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离,离开。

618ba2a7796a399e9de8a110014fdae0.png

413ffc2a2d5fa21e7374aae245bcc010.png
新课导入
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有的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今天我们许多进入学校的同学所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2.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这五种错误观点是: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3.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4.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由艺术家造石像谈起,引出教育家的创造不同于前两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第二部分():作者罗列出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以一连串的不可争辩的实例,一一予以反驳,从中确立起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一层():批驳了平凡”“单调不能创造的观点。
第二层():批驳了年纪太小”“太无能”“陷入绝境不能创造的观点。
第三部分():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第四部分():作者以排比的手法,鲜明地指出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你是一个活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这样的结尾富有感召力。
【品味亮点词语】
1.如何理解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出来、出来、出来的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的含义?
运用排比的手法,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只要有勇气,我们即使身陷绝境也能创造出一片天地。
2.赏析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一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通过玄奘、哥伦布、莫扎尔特身处困境但仍取得成功的事实有力地反驳了走投无路,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用毕竟一词点出他们成功的不易,引出下文要开出一条生路,必须要有智慧、信念和一种大无畏的精神。
【感悟精彩句子】
1.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2.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3.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这一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犀利的反问句,引人反思,催人奋进。作者把以我太无能为借口,自暴自弃,不去创造的人和吃桑叶就能吐丝的蚕作比较,激励人们去创造,去奉献。
4.怎样理解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这句话的含义?
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5.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这是什么意思?
引用古语说明要走出绝境,获得成功,就要,这里的指的就是创造,而创造则需要智慧、勇敢和坚定的信念。
【把握文章主旨】
1.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2. 概括本文的主旨思想。
本文作者通过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从而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励我们发掘潜能,创造美好未来。

3a08e52203fcd5943a8e5b20b1f38a87.png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有破有立,既摆出错误观点,又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主张。
文章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因而不能创造的两个借口,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选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选出不单调的主张;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陷入绝境这三个不能创造的原因,明确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2.叙议结合,以议为主。
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3.运用大量的排比、比喻。
层层深入地剖析了缺乏自信的危害,鼓励我们树立自信,勇于创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鼓动性。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感悟自信为题,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短文。可以运用课堂上使用过的事例,也可以另外找类似的题材。
教学板书

e95f82a2d83573e241a669c8fc8daad7.png

f44f25bf37a55757f0a5052077ce9d72.png

2b10a7969116fc42c75606cef8c7d63a.png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81d5abf09a57affb23480ac251dd6b25.png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教读此文,首先让学生了解了驳论文的相关文体常识,然后结合文本帮学生梳理出驳论文的思路。最重要的是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思考,敢于创新。指导他们用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对某一问题重新审视、重新解答。整堂课,有对文本的理解,有结合实际例子的创造思维的训练,学生既理解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又尝到了创造性思维的甜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 10:23 , Processed in 3.514960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