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回复: 0

[九上] 11 醉翁亭记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25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9010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醉翁亭记

1704ee062223619d35d5ddca3f2cfc2b.png

0b1fd85037b1eb3eddf98d15a63786b2.png
课题
醉翁亭记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1.掌握文章重点字词;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重点)
2.感受文章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特点;发挥想象,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难点)
3.感受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旷达开阔的胸襟。

3a0ee3770d8a89c81302d0d339a913ea.png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现在江西永丰)人。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散文明畅简洁,诗词婉约淡雅。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10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1046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读准字音
chú    yá)    (hè)     醉(zhé)
(fēi)    yì)    (liè)    (yáo)
(sù)     筹(ɡōnɡ) 伛偻yǔ lǚ) 然(tuí)
mínɡ)     者胜(yì) 射者(zhònɡ)
重点实词
霏开霏,弥漫的云气;开,消散,散开。
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泉香而酒清。
杂然而前者: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交错交互错杂。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望之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
之乐:尽情地喝酒。
芳发而幽香:芳,香花;发,开放。
云归而岩穴归,聚拢;暝,昏暗。
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的样子。
颓然:原指精神不振,这里形容醉态。
古今异义
醉翁之不在酒(古义:情趣   今义:意思,含义)
游人而禽鸟乐也(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颓然乎其间者(古义:醉醺醺的样子   今义:精神不振的样子)
而幽香(古义:香花   今义:芳香)
佳木而繁阴(古义:茂盛   今义:美丽)
一词多义
有亭翼然于泉上者(动词,居高面下,由上看下)
    溪而渔(动词,到)
而岩穴暝(动词,聚拢)
    太守而宾客从也(动词,回去)
望之蔚然而深者(形容词,秀丽)
    佳木而繁阴(形容词,茂盛)
游人去禽鸟乐也(连词,表承接)
往,暮归(连词,表修饰)
不知人之乐(连词,表转折,却)
环滁皆山(表陈述)
在乎山水之间(语气助词,无实义)
太守自谓(表判断)
山水之(名词,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形容词,欢乐)
醉翁意不在酒(助词,的)
   者谁(代词,它)
词类活用
有亭然临于泉上者 (名词做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之者谁(名词做动词,命名、取名)
太守也(名词做动词,设宴)
滁皆山也(名词做动词,环绕着)
临溪而(名词做动词,钓鱼,打鱼)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动词做名词,伛偻,驼背弯腰的老人;提携,用手搀扶的小孩)
行六七里(名词做状语,沿着山路)
杂然而陈者(方位名词做状语,在前面)
文言句式
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表判断语气)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表判断语气)
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介宾结构后置,歌于途于途歌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介宾结构后置,述以文以文述
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省略介词,应是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618ba2a7796a399e9de8a110014fdae0.png

413ffc2a2d5fa21e7374aae245bcc010.png
新课导入
被誉为天下第一亭的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的古道旁,是上琅琊寺的必经之地。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游览醉翁亭,作一次滁州之旅,涤荡心中的芜杂,感受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的迷人风光;跨越时空,与圣贤会晤,感受那份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新课展开
【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1)陈述;(2)肯定;(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通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及名字的由来。
第二部分(2):山间朝暮,四季景色。
第三部分(3、4):太守与民同醉同乐的情景。
【研读第一段,欣赏醉翁亭】
1.总领全文的是哪一句?
环滁皆山也。
2.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3.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
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渲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境,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4.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研读第二段,欣赏琅琊山】
第二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作者是怎样安排的?
利用时间推移,采用了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研读第三段,欣赏官民同游】
1.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他都是陪衬,写也是写
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关系。
2.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3.这一段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4.滁人欢乐的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这其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研读第四段,欣赏众人归】
1.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诵读全文,整体感悟】
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子令人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子清幽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3.这篇文章写了三种乐: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山水之乐、游人之乐的描写同太守之乐有什么关系?
作者描写山水之乐、游人之乐是对太守之乐的陪衬。写山水之乐,是表现他贬官谪居滁州后,寄情山水,排遣愁怀的生活态度。写游人之乐,为的是从众宾欢中反衬自己的乐,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是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是非同寻常的。太守之乐境界最高,太守既能知禽鸟之乐,又能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
【理解文章,把握主旨】
1.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2.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描写景物时又着眼于一个“醉”,作者是怎样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的?
是统一的,是表象,是实质,写正是为了写
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乐趣。
文中用太守醉结束欢乐场面,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勒出全文的主旨。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人都有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有忧民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2.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为官者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欧阳修那样,抛弃个人荣辱,胸襟豁达,时刻以人民疾苦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业绩的标准,以高尚的人格切实和切实的行动解决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人民谋福利,创造出人民满意的业绩。

3a08e52203fcd5943a8e5b20b1f38a87.png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本文采用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如,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了一篇锦绣文章。再如,除第一段,每段一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再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再到归来的一幅画卷。
2.骈散结合,相映成趣。
文中大量地运用了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像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样的句子,出语自然,浑然天成,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文中用了21个“也”字,用了25个“而”字,把诗一样齐整的句子断开,让它具有散文的韵味。这样整散结合的句子,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去掉“而”字,就变成诗句;加上“而”字,就变成了文句。“而”字的使用,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方法运用,片段作文】
请以《秋》为题,完成一个片段作文。注意长短句穿插使用。
教学板书

8b21f11a580ff99c4e25706b17b3ea58.png

f44f25bf37a55757f0a5052077ce9d72.png

2b10a7969116fc42c75606cef8c7d63a.png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81d5abf09a57affb23480ac251dd6b25.png
教学反思
文言基础知识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也是理解文意的关键所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更是效果显著。因此,我安排了大量的朗读训练。尤其是教学生把握节奏、重音、停顿,对疏通文意大有裨益。
课前作业设计,既能节省课时,增大课堂的容量,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合作互助精神。让学生既能体验自己学习成功的快乐,又能品尝帮助别人的喜悦。而且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可使师生关系变得十分融洽,让师生在课堂中融为一体,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方法指导:
文言比较阅读中如何探究结果
文言比较阅读是一种联系课内外知识、促进同学们学会知识迁移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是课内两篇(段)文言材料的比较阅读,也可以是课内外各一篇(段)文言材料的比较阅读。用来比较的选段,也可能不止是文言文篇段,还可能将古诗词,甚至是现代文与文言文篇段结合起来考查。其中,比较阅读文言文篇段并写出探究结果是常见的考查方式之一。
此类题的答题技巧是:
1.初读文言语段,浏览全文,疏通文意,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2.落实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从与之相关的语句分析和试题的考查点入手,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找准答题的切入点。
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素材积累:
怕后生笑话我
夜深了,欧阳修灯下伏案,专心致志地修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夫人打趣地说:你又不是学生,还这样认真改。难道是怕先生责怪吗?欧阳修说:我写文章是要给后生们看的,所以这样认真修改,是担心文章里还有什么毛病,怕后生笑话我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 13:20 , Processed in 1.46566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