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回复: 0

[八下]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2课时)》导学案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25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9010
发表于 昨天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知识链接:
"格物致知"注释补充  
格:推究。致:获得。《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  
学习目标:
1 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2 体会本文通俗平易亲切自然的语言特点。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新知预习:
读下列语句,注意标有横线词的作用。
  (1)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2)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
  (3)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
  (4)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探究演练:
1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或依据,通常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证明中心论点的论据。
2 文中的论点与论据之间有什么关系?
3 你喜欢本文的语言吗?为什么?
拓展提升:
本文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你补充下列
列举事例
阐述道理
论述角度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反面事例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
正面事例
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知识整理与反思:
我的反思:
成果检测: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这段话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每层说了什么意思?
2、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研究学术和应付环境应该如何落实?
3、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的加点新的真正应该如何理解?试结合原文回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 12:03 , Processed in 1.451744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