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小石潭记》
| 课型
| 新授
| 导学教师
| 肖学军
|
导
学
目
标
| 知识与能力
| 1、诵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句。
2、体会借景写情的写法。
|
| 过程与方法
| 诵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
|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 体会作者以“乐”衬“忧”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
导学重点
| 诵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句。
|
导学难点
| 体会作者借景写情、以“乐”衬“忧”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
导 学 过 程
|
学 生 环 节
| 二次备课
|
自
主
学
习
| 一、资料导入
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并称“韩柳”。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时艰不可济,谤毁兼至,贫病交加,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他满怀忧惧之情,多藉山水以排遣。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永州八记》就写于此时。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给加点的字注音:篁()竹卷()石底为坻()为嵁()犬牙差()互
佁然()俶尔()往来翕忽()寂寥()无人悄()怆()幽邃
2、借助注释独自初译文意,并解释词语:
|
|
合
作
探
究
| 3、小组合作释疑,理解文意,翻译句子:
①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②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④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组内探究:
第一段:小石潭是怎样被发现的?
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
第三段;溪身岸势有什么特点?
第四段;写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怎样的感受?
| |
整
合
提
高
| 三、品读课文,探究写法与情感
5、课文各自然段分别采用什么写法?
6、全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7、本文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8、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9、拓展:请你联系其他学科知识,说说小石潭水清的原因。
四、诵读课文,巩固提升。
| |
当
堂
检
测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斗折蛇行 心乐之
凄神寒骨以:以其境过清 全石以为底
2、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 )、( )、( )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 ),却又无处不在写( )。
3、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⑴ 鱼静态的句子:
⑵ 鱼动态的句子:
⑶ 鱼情态的句子:
4、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句子是
5、依据课文推断,作者的立足点在潭的()面。
| |
教
学
反
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