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回复: 0

[八下] 9《桃花源记》导学案(含答案)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25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9010
发表于 昨天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题
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鲜美”“缤纷”“”“”“”“豁然”“俨然”“交通”“怡然等;注意3个字的读音与书写:”“”“
2. 翻译重点句子: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3. 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会翻译课文。
4.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感情。
学习重点
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会翻译课文。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感情。
学   习   过   程
备注
六、布置预习
1.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学习、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2.读顺课文(字音准确,停顿恰当),疏通文意。
3.你有怎样的疑惑?

第一课时
一、预习展评
1、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2、世外桃源的含义。
二、出示学习目标
1. 积累重点文言词汇:”“鲜美”“缤纷”“”“”“”“豁然”“俨然”“交通”“怡然等;注意3个字的读音与书写:”“”“
2. 翻译重点句子: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3. 翻译课文,理清渔人的行踪,复述故事。
三、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一:   便船      大惊        记之而去
  1、一词多义  屋俨然    不知有汉    此天意
               王欲所携人  去后至  
                                
武陵人捕鱼   处处  向所志
不足外人道也    寻向所 病终  
此人一一具言所闻    不复出     又何间
茅屋秋风所破歌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惧有伏
2、通假字    便还家   
3、词类活用   渔人甚之                 欲其林            处处
4、文言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预设问题二:翻译: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预设问题三:理清渔人的行踪,复述故事。
四、精讲点拨
古今异义  鲜美 古义:        交通  古义:       妻子 古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绝境 古义:        无论 古义:       开朗 古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五、当堂达标
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20分)
1.解释加点的词。(16分)
(1)溪行  便向路
(2)豁然             俨然            怡然            欣然   
(3) 缤纷          (4)通人    (5)            (6)答之      
(7) 余人各复至其家    (8)此中人云     (9) 出        
(10)便扶路             (11)太守说如此  (12)  欣然
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皆叹惋中的字意义不同的是(    )(2分)
A、如外人     B、来问讯     C、众妙备  D、相步于中庭  E、怡然自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六、布置预习
熟读成诵,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题:
1.渔人一路上见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是怎样的?
2.桃花源的美表现在哪里?
3.东晋时期,桃花源真的存在吗?
第二课时
一、预习展评
1、检查课文翻译。     
2、检查背诵。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感情。
三、合作探究
1.渔人是怎么样发现桃花源的?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2.东晋时期,桃花源真的存在吗?
四、精讲点拨
桃花源的美表现在哪里?


五、当堂达标
(一)必做题(20分)
1. 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是。(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2.课文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6分)

3、第2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4.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4分)

(二)选做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鲁人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注 释】好力:爱好勇武、力气。败北:战败逃跑。北,打了败仗往回逃。鲁城坏即压齐境:意思是说,你们侵略鲁国,已经深入到都城边缘、假如鲁国的都城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颜色:脸色。辞令如故:像平常一样谈吐从容。倍:通。背弃、违背。
5、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齐桓公与鲁会于柯而盟(        )   曹沫三战所地尽复于鲁(      )
勇力事鲁庄公(         )          公与庄公既盟坛上(       )
6、说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的目的是什么?(3分)
      
7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


六、布置预习
      
学习心得
9课 桃花源记
第一课时
便船    ( 舍弃 )    大惊  (竟然 ) 记之而去 (于是,就)
1、一词多义  屋俨然  ( 房屋 )    乃不知有汉(竟然) 此天意   (是)
               王欲所携人 (丢下,抛弃)  去后至 (才                                 
 武陵人捕鱼业 ( 作为 )        处处之(做标记)              向所志( 寻找)   
 不足外人道也 (对,向)        寻向所( 标记 )              寻病终(不久)   
此人一一具言所闻( 对,向)    不复出(在这里)            又何间( 呢)   
茅屋秋风所破歌( 被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呢)        惧有伏(在那里 )   
2、通假字    便还家  (  通,邀请   )   
3、词类活用   渔人甚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异)   
其林( 形容词作动词,走动……尽头)  处处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   
4、文言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判断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省略句)   
四、精讲点拨
古今异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交通 古义:互相通达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食物新鲜,味道好      今义:运输事业       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     开朗 古义: 开阔明亮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今义:条件复句的连词  今义:乐观、畅快           
【当堂达标】参考答案2、D   3、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惋惜。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
1.渔人是怎么样发现桃花源的?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明确:缘溪行……豁然开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东晋时期,桃花源真的存在吗?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四、精讲点拨桃花源的美表现在哪里?明确: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生活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当堂达标】问题的答案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活动、穿戴、心情  
3、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4、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5答应    割让或丢失    凭   在   6、使桓公归还曹沫与鲁国三次作战中丢失的土地。  
7、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其中夫、以、信、于、天下、与、之等词语落实不到位酌情扣分。)
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勇力侍奉鲁庄公。庄公十分喜好勇士,曹沫是鲁国将军,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鲁庄公害怕了,就献上遂邑这块地方求和,但仍然用曹沫为将。
齐桓公答应和鲁国在柯地会盟订约。桓公与庄公已经在坛上订了盟约,曹沫手持匕首胁迫齐桓公,桓公近旁的人没有人敢动手,问道:你想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鲁国弱,而贵国侵犯鲁国也太过分了。现在齐国、鲁国是相邻的国家,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桓公说完话,曹沫就扔掉匕首,走下盟坛,朝北回到群臣的位置上,脸色不变,言辞从容如故。桓公大怒,要背弃自己的誓约,管仲说:(你)不能这样。贪图小利来使自己快意,在诸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帮助,不如给他。这样,桓公就割还了侵占的鲁国领土,曹沫三次战役所失去的土地,全部都还给了鲁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 12:00 , Processed in 2.54689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