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回复: 0

[八下] 21 《庄子》二则.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25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9010
发表于 昨天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1 《庄子》二则
新课导入
    庄周曾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轻舞飞扬、飘然快乐。于是他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醒来之后,庄子对于自己究竟是庄周还是蝴蝶感到惊奇诧异。仔细想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了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庄子的想法表达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学习庄子的人生哲学!
学习目标
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重点)
体味对话中的人物语气,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难点)
学习庄子追求逍遥洒脱的人生态度,无所恃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难点)
作者简介
    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曾做过漆园吏。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一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52篇,现在仅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文章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成为专题论文。《庄子》的散文辛辣、幽默、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以及艺术魅力。
作品简介
  第一则选自《庄子集释》,自晋人郭象以来,众家莫不把它的篇旨看作是论逍遥,并且以逍遥游作为庄子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一点几乎没有异议,但在关于何为逍遥,怎样才能逍遥的问题上,出现了种种分歧,从而影响到对该篇思想意义及有关问题的正确理解。
    第二则,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对惠子的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中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很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却是庄子生平唯一的契友。
字词学习
鲲(    )    徙(    )     抟(    )
南冥(    )  濠梁(    )   鲦鱼(    )
kūn      xǐ  tuán  mínɡ háo tiáo
北冥有鱼

7e7dacfdd12e06820ca9330f72dd7046.png
ccd4445c5d9356b4de0e604b085294d4.png
bef738e0abe8f7a2be5602ae5dae5373.png
课文解读
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2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3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2.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3.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这句话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
深入探究
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
    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结构梳理

c5f749696c316314caccbc1dc07d1d10.png
主旨归纳
   这则故事以大鹏南飞作比喻,说明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状似逍遥,其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艺术特色
1.巧借寓言,富有哲理。
    庄子运用大鹏南飞凭借风的力量的故事,讲述了大鹏飞翔受到了风的限制,还是有所依赖的,所以大鹏还是有所待,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说理形象,寓意深远。
2.对比鲜明,道理明确。
    那些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活动之物(生物),皆由风相吹而动。与鲲、鹏相比,它们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显然,它们也没有达到逍遥。
3.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大鹏”“野马”“尘埃都展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想象雄奇瑰丽,汪洋恣肆,跌宕多姿,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一个它们都有所待,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的道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a50dcda2e05c628ef4d880688c4f375.png

a0aae361c1603ea3f532578c2b8dae97.png 课文解读
阅读并思考:
【庄子】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到了濠水时才感到鱼的快乐,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的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
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3.在这场辩论中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
    庄子把安知,解释成哪知道怎知道,而惠子本意是怎么(能)知道。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其机智灵活的形象跃然纸上。
4.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思想?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短文中的鱼之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
    惠子偏重于知识性的判断。论辩言语严密,逻辑性强,对事物的认知是持以寻根究底的态度,求实而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
【惠子】
力辩
求真
拘泥
【庄子】
巧辩
尚美
超然
轻松闲适,诗意盎然
深入探究
1.关于这场濠梁之辩的结果,有人说是庄子赢了,有人说是惠子赢了,你认为是谁赢了?
2.结合两则故事试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北冥有鱼》大鹏向南飞行,需要乘着六月的风而去。也就是说,大鹏的飞行是有所的。它虽然能够在天空翱翔,看似自由自在,但其实还要借助风的力量,也就是说,它受到了风的制约。如果没有大风,大鹏是不可能飞翔的。因此,在天空翱翔的大鹏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结构梳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惠子力辩、求真、拘泥
庄子巧辩、尚美、超然
万物与我为一
主旨归纳
    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艺术特色
1.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论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和幽默。
    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辩论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文言小结
古今异义
南冥者,天池也(         
安知鱼之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 今义:高山湖泊名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
古义:对人的尊称 今义:孩子,儿子
一词多义

其远无所至极邪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承接)
正色邪
不知几千里也
(连词,表示选择)
(代词,代鲲)
安知鱼
既已知吾知而问我
子之不知鱼之乐
(助词,的)
(代词,代鱼的快乐)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词类活用
其视也(名词用作状语,往下)
者也(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情)
击三千里(名词用作形容词,在水面上)
南冥者,池也(名词用作形容词,天然的)
文言句式
判断句:
    《齐谐》者,志怪者也
   “…………表判断)
    是鱼之乐也
   “……表判断)
倒装句:
    去以六月息者也
   (介词短语后置句,应为以六月息者也去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状语后置句,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省略句:
    我知之濠上也
   (省略介词,应为我知之于濠上也
拓展延伸
  《庄子》有许多内容已演化为寓言和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下列寓言和成语都出自《庄子》: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东施效颦    盗亦有道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呆若木鸡    无用之用
蜗角之争    每况愈下    涸辙之鲋    邯郸学步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成者英雄败者贼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背诵《北冥有鱼》,说说文中讲了哪几层意  
思,作者笔下的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
    第一层:描述鲲鹏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气势壮美)。
    第二层:鹏鸟南飞有所待 (野马”“尘埃作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主旨: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鹏的形象:
    作者笔下的是一个硕大无比、志向高远但又无法摆脱外力束缚的大鸟形象,它象征着渴望追求崇高的理想却无法挣脱现实束缚的庄子。
    文中,作者极尽想象,描写了一个体积庞大、气势惊人的大鹏鸟。当鹏鸟振翅而飞,由北向南壮游南海时,其气势极大: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然而,虽然大鹏神奇不凡,也依然要凭借海运所带来的大风才可以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它正如当时处于乱世的庄子,想要施展抱负却受到外力束缚,不得自由。
二、熟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复述这则故事,并回答下列问题。
1.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2.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
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2.庄周肯定自己能知道鱼之乐,从认知规律上来说,庄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但这种诡辩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子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典型的移情作用,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子的快乐。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齐谐者,怪者也
    3.子非鱼,知鱼之乐
    4.其本
参考答案:
    1.怒:振奋。这里指有力鼓动翅膀。
    2.志:记载。
    3.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4.循:追溯。
四、李白一生常以大鹏自比,下面这首《上李邕》,是他写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名士、北海太守李邕的。结合注释,并查阅工具书,说说诗人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下诏尊称孔子为宣父
畏后生:语出《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参考答案:
    《上李邕》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画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入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年轻的李白敢于向大人物挑战,充满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
课后作业
1.搜集有关庄子的小故事;
2.课下自由阅读《庄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 13:36 , Processed in 1.346737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