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回复: 0

[八上]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学案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25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9010
发表于 前天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二)学习重点
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导学
1.常识填空。
新闻,又叫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新闻的特点是观点________ 、内容________ 、报道________ 、语言________   。
2.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反复朗读这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粗的字词正音。
(   )        退(   )  锐不可(   )  灭(   ) 要(   )
绥靖(   )(    ) 阻(   )  管(   )      逃(   ) 湖(   )
二、探究案
1.快速默读,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和结果:
2.资料补充
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3.研讨: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4.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三、达标检测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  )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请用一句话(不超过20字)概括文段的中心。
2.在原文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A、不料 剩下 顽固 消灭     B、不料 余部 顽强 歼灭
C、不想 剩下 顽强 打败     D、不巧 余部 顽固 击退
3.第句中加点的击溃一词能否改为击退,为什么?
4.第句中加点的占领一词与控制一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四、方法总结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2.利用工具书及网络等完成
(1)生字关(2)词义关(3)朗读关(4)文本关
五、拓展交流
通过学习这则新闻,让我们了解新闻的相关的知识,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参考答案
【预习导学】
1.消息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  鲜明  真实  及时  简明准确
2.略。
3.yù  kuì  ruì  wú  jiān  sài  suí  è  xiá  cuàn
【合作探究】
1.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2.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3.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一气呵成。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4.第一小题,第2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第2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达标检测】
1.我东路军顺利突破敌军防线,渡过南岸。
2.B
3.不能。因为击溃是打垮、打散的意思,而击退是打退的意思,两个词表达的程度不同。用击退不能突出我军的英勇善战,势不可挡。
4.不能。因为两词含义不同,占领取得这地方,而控制不仅有取得之意,而且有已在我军掌握之中之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 13:28 , Processed in 1.942266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