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回复: 0

[八上] 第4单元 16 三棵树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315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9382
发表于 前天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6* 三棵树
【导学目标】
1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理解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
3体会并感受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感悟与倾诉。
【课时计划】
1课时。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大家知道杨树在茅盾先生心中是中华儿女英勇不屈的象征,那么,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苏童先生心中的三棵树又是如何地让他难以忘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苏童的内心世界吧![来源:学科网ZXXK]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嫉妒(jí dù) (yǒu) 怅惘(chàng wǎng)
(jué)  (liàn)  (bù)
(póu)  枇杷(pí pá)  悲(mǐn)
(yuán)  (lì)  (yè)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颤索:哆嗦。[来源:Zxxk.Com]
悲悯:哀怜、怜悯。
谋面:彼此见面、相识。
残垣:残缺不全的墙。
登堂入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
夷为平地:指铲平使成一块平地或指把地面以上的物体全部摧毁。
郁郁寡欢:形容心里苦闷指闷闷不乐。
3作者介绍
苏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原名童中贯,1963年生于苏州,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代表作包括《园艺》《红粉》《妻妾成群》《河岸》和《碧奴》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
【交流点拨】“我”生命中遇到三棵树作者由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引到对这三棵树的叙述上的。
2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
【交流点拨】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3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交流点拨】①从文中“我种过树。我曾经移栽了一棵苦楝的树苗……将一只破碎的花盆和一抔泥土留在岸上留给我。”可以看出苦楝树具有幼小无依的特点。(第一是一棵没有什么可爱之处的幼小的苦楝;第二它居然是栽在花盆里的在这样的土壤里就是生长起来也是可怜的。从中流露出作者的深意也寄托了对人、对城市的调侃的意味。)②从文中第八自然段中的相关文字来看枇杷树具有含蓄深沉的特点。石榴树具有热烈、奔放的特点,体现出作者得到石榴、枇杷后的极其喜爱、兴奋、愉悦情感。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把握情感[来源:Z_xx_k.Com]
1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却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地付出无边无际地奉献两相对比我们在果树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
【交流点拨】树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
2在作者的一生中这是他拥有的三棵树但是应该说在其余大部分的时间他没有树那么关于树的其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
【交流点拨】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3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相关语句来梳理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
【交流点拨】怅惘——无奈自责——悲伤、隐痛与缺憾——快乐与欣喜——哀伤与缅怀。
在作者的想象中树是挺立在原野上的有绿色的褐色的树干但这只是想象在现实中作者多次提到“我”没有树这让“我”怅惘成了“我”的隐痛。②成年后“我”见过了很多树但都不是“我”的树那么作者的树到底在哪里呢?在迁居新居后“我”得到了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两棵树在作者欢快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树的存在让“我”知道“我”是个幸运的人。③但“我忽略了树”对它视无睹,当树终有一天将离去时,才又怅然若失起来。作者这一生,他种过树,但只能种在花盆里,并且苦楝树被我偶然的疏忽和难以抗拒的天灾毁了,从中可感受到生存的艰难、无依、无奈。后来两棵果树离我而去表现对逝去的一种哀惮,可见他情感的悲伤与凄凉。
步骤四 品味语言 理解主旨
1作者在文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请思考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寻找树呢?没有树会对“我”有怎样的影响?
【交流点拨】没有树让作者怅惘、觉得缺憾有了树让他觉得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关于果树的描写也是本文最为欢快的章节。这说明他觉得没有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整因此不断寻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我生命中应该有三棵树的”只有这样才有完整的生命形态。
2作者为什么认为有树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呢?为何在不停地寻找树呢?
【交流点拨】“树”不仅仅是树,是一种象征,是一种想象中美好的生活状态,是一种美好的理想追求,是一个遥远的难以实现的梦想,寻求树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梦想探寻的过程,人生有梦才精彩,但并非每梦皆能圆,有美好、有痛苦才是生活的本真,树是自象的象征,因此作者不停寻找我的树其实是在呼唤自然与人共生和谐的环境,呼唤人对树(自然)的珍惜和感恩。
3在寻找“我的树”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交流点拨】伤感、无助、无奈。关键是结果“我”没有了树可见基调的主旋律是一种无助的呼唤与渴望对完整生命形态的热切的期盼。
4第三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写移种苦楝树苗的经历?
【交流点拨】是作者少年寻梦的难忘经历伴着他的隐痛与自责;作者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将没有树存在的生活看作是不完美、不齐全的人生;与后文写到的两棵果树构成对比。
5文中第五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过渡作用(或承上启下由“苦楝树”过渡到“两棵果树”)好处:承上接上文。归结出失去苦楝的自责、愧疚和隐痛又开启了下文为意外获得两棵果树的欣喜、满足铺垫蓄势;使文章脉络清晰。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96879a26454569c2a0e50643fffd7b99.png
苦楝树是作者拥有的第一棵树它的孤苦无依、不幸夭折似乎和作者的童年有不尽相同的地方童年的作者连拥有一棵树的愿望都显得那么奢侈、天井大小的地方只能望天因此作者希望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2860631059343f4e7a6785e5ce1487e3.png
请对照作者通过本文传达出的思想感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人生中目前为止最珍视的东西。(小组交流、发言、派代表上台讲述)[来源:学|科|网Z|X|X|K]
【附:板书设计】
三棵树苦楝树——幼小无依
枇杷树——含蓄深沉
石榴树——热烈奔放伤感
无助
无奈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 16:27 , Processed in 0.71146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