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回复: 0

[八上]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25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9010
发表于 前天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课前自学
(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比喻力量非常强盛,声势非常浩大。  高屋建(líng):在屋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势。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  气势磅礴(páng bó):形容气势雄伟壮大。磅礴,盛大的样子。  瑰宝: 特别珍贵的东西。  回肠荡气:形容乐曲文章等非常动人。  (kuì)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jiān)灭:消灭。  击溃:打垮;打散。   封锁:采取军事措施,使不能通行。  管辖:管理;统辖(人员、事务、区域、案件等)。
(二)知识积累
1、简介消息
(1)定义:消息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
从广义上讲,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特点:
真实性、时效性,语言简明准确性。
(3)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结构:
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消息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5)消息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消息,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背景简介: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消息

二、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消息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一)基础练习
1、查阅有关消息的知识。
A.定义: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B.特点:、简明性。                                                                             
C.要素:消息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事件的原因、。                                                                             
D.结构: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分:。其中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2、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
(   ) (   )  (    )港   (    )湖    (    )退  (    )灭  
(    )锐不可(    )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快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并写在下面,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                                                                                
(2)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标题:
导语:
主体:
(3)在文中画出主体部分的的结构层次。
第一层(从              到             ):
第二层(从              到              ):
第三层(从              到              ):
(4)探究新闻的结构。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2、句段品读
品读文章,揣摩新闻的语言特点。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们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突破渡至二十四小时”“即已依次次换成越过”“到达”“”“现在好不好?为什么?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画线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好不好?


3、探究质疑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2)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随堂抽测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 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             ,在文中的作用是                    。

②“新华社长江前线22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   


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
④“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   

⑤“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域一句中的有何表达作用?


                             随堂抽测题
课外文阅读理解。
(一)本报华盛顿128日专电记者张允文报道:今天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约1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发射台上的爆炸,造成三名宇航员丧生。
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在搜集和彻底研究全部数据之前,他们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然而据来自宇航局的消息,宇航局的专家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航天飞机的两个固体燃料助推器和庞大的主燃料箱上面。据研究了录像带的专家说,问题可能出现在外挂燃料箱上。燃料箱中存放着200万升液态氢和液态氧,用以推动航天飞机进入轨道。爆炸时,外部燃料箱的尾部首先断裂,把两个固体燃料助推火箭猛推到相反方向。有的专家认为,助推器有燃料外泄的迹象。
选文第一段电头部分都交代了什么?


选文第一段电头之后的文字是这则消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这句话中,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选文第一段明确说明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爆炸,为什么又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是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


参考答案
  • 基础练习:
B.特点:  真实性           时效性          、简明性。                                                                             
C.要素:消息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的原因、  经过       结果   。                                                                             
D.结构: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分: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其中    标题     导语       主体     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2、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
è( yǜ  ) ( dí  )港  (wú  )湖   (kuì )退  (jiān   )灭  
(sài)锐不可(dāng )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快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并写在下面,整体把握消息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3)在文中画出主体部分的的结构层次。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4)探究消息的结构。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实数,西路军35万中路军30万东路军35万,共100万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数量多   战线长  气势大  胜利大
2、句段品读
品读文章,揣摩消息的语言特点。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们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突破渡至二十四小时”“即已依次次换成越过”“到达”“”“现在好不好?为什么?
(1)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 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泛指到了某一地点或某一阶段,) 24小时内,时限明确,(,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画线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好不好?
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3、探究质疑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2)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随堂抽测题参考答案
  • 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
  • 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 不是,因三路大军加起来正好一百万。
  • 均”是全的意思。突出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
参考答案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及记者姓名。导语
③“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1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
难。因为阿波罗飞船的爆炸是在发射台上,并没有升空而挑战者号是升空后在空间爆炸的,所以说是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 11:59 , Processed in 1.705411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