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回复: 0

[七下] 望岳 教案2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25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9010
发表于 前天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望岳》教案
一、教学目的
1、 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 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 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三、教学难点 : 理解诗中哲理和意境
四、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即将到来的十一假期,大家有什么安排呢?让同学自由回答,把话题引向旅行。说起旅行,我们国家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明确:泰山
2、介绍泰山,同时展示课件。
泰山” 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名录。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 皇帝来泰山封禅 。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色!
(二)讲授新课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
1、朗读,强调字音、字形。
2、解题: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逐句诠释:(此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还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表现诗人虽未得亲历其境,但久慕其名。接着解释岱宗一词,再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接句自问自答,齐鲁是春秋的两个诸侯国,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指泰山之色,请问,这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明确:青翠。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又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明确:绵延不绝。整句话是摹写泰山山脉卧于齐鲁大地,那这就应该是远望所见。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两句中的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聚集的意思。大家觉得这应该是虚写还是实写呢?明确:虚写。表面上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予之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泰山的赏慕有加。阴阳是指山的南、北两面,这句话就是说:山南山北,虽在同一时间,但一边明亮如清晨,一边却阴暗如黄昏。大家觉得这句话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呢?明确:字,突出南阳北阴之景色,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跃然纸上。第四句应为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这一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那么综合起来,这句表现了什么样子的泰山呢?明确:神奇秀丽、高大。比较首句,诗人关注的焦点已经从整个泰山山脉发展到泰山的山南、山北。这么看来这句应是从那个角度进行呢?明确:近望。
3、总结:这两联可以概括为:泰山的整体形象。
4、过渡:这是我们这个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当然,学习一首诗,重点还在于理解诗中的,所以我们接下来看到诗的第三句以及第四句。
5、后两句为本诗的第二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这两句诗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这里的景是指?明确:层云、归鸟。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这表达了怎样的心情?明确:心情激荡。接着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说明站在泰山上,视线如何呢?明确:眼界空阔。这一句是抓住了层云和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来抒情,所以这一联应为细望所见
6、接着诗人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请大家结合注释理解这一联的意思。明确: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那么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可以一览群山呢?明确:俯视。接着是本课重点:结合写作背景,启发学生理解这一句的深层含义。让学生各抒己见。(参考答案: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
7、总结:这两联可以概括为:诗人的感受
8、结合整首诗,进一步感悟诗人情感:讨论问题一、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参考答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讨论问题二、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 13:27 , Processed in 2.299446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