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回复: 0

[七下]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案1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25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9010
发表于 前天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说和做——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作品知识和文学常识。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课文,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能运用全新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这篇文章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革命家的所说所做,表现了闻一多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
3、中招考点
结合历届河南中招语文试卷选择题和记叙文的阅读理解题来看,针对本课考察的知识点有:
  • 重点字词,文学常识。
  • 品析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4、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学习散文不陌生,只础上梳理课文主要事件,理清思路,难点是学习这篇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还有品析生动形象,富于感情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查找资料,能介绍臧克家和闻一多。
2.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方面的表现。
三、评价任务
  • 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查找资料和课下注释,能介绍臧克家和闻一多,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 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通过朗读课文,能圈点勾画出闻一多的两种身份和事迹,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能说出闻一多的身份、事迹,能概括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教   学  活   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 通过查找资料,能介绍臧克家和闻一多。
2: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方面的表现。
一、导入
说话、做事是我们每个人日常。有的人先说后做,有的人只说不做,那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常人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呢?让我们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寻找答案。
  •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地壳  qiào   校补  jiào     赫然  
函寄  hán   漂白  piǎo    衰微  shuāi
卓越zhuó   深宵  xiāo     钻探  zuān
锲而不舍 qiè          警报迭起 dié     潜心贯注 qián     迥乎不同  jiǒng     慷慨淋漓  kǎi  
气冲斗牛  dǒu  及 xiá      目不窥园 kuī   仰之弥高        炯炯目光  jiǒng      沥尽心血
2、解释下列词语
目不窥园: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
诗兴不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不是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一反既往:既,已经。既往,过去。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结合课下注释和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弥高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群蚁排衙  迥乎不同  气冲斗牛
自学指导一:
内容:课下注释或手中资料有关臧克家和闻一多的介绍。
方法:自学。
时间:3分钟
要求:能介绍臧克家、闻一多。
自学检测一:了解作者
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被誉为“农民诗人”。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去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闻一多
著名诗主战士。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1930年,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
这个青年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臧克家于1930年起在青岛,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发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自学指导二:
内容:课文。
方法:朗读课文,用笔圈划出有用信息。自学、对学,交流,展示。
时间:10分钟。
要求:完成自学检测二。
自学检测二:
  臧克家笔下的闻一多具有两重身份,这两重身份分别是什么?
  •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其主要成就是什么?
  •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主要做了什么事?
  • 在这两种不同的事业中,闻一多先生是如何处理“说”和“做”的关系的?
  • 课文在结构上,前后两个部分构成了艺术上的什么手法?
  • 请概括课文内容。

e42d0f68396a557bc2fbb24f7db6c025.png
课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和革命家在方面的表现,热情赞扬他为了救国救民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能介绍臧克家和闻一多。
要点归纳:
1、概括事件的方法:
通过把握事件的关键语句,并联系文章的标题主题来概括
2、概括主要内容答题格式:
谁 +(在何时何地) + 什么情况下干什么 +  结果怎么样。
或:什么(事物) +  怎么样。
五、限时训练
1、(5年中考,3年模拟)下列加红的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c
A、函寄(hán)     硕果(shuò)    锲而不舍  (qì
B、弥高 (ní)    校补 (xiào)  迥乎不同  (jiŏng)
C、潜心 (qián)  迭起 (dié)   沥尽心血 (lì
D、赫然 (hè)    凝结 (níng)   气冲斗牛 (dòu)
2、最后两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行一致的伟人。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粹的散文,感情充。学习本文,要在品味生动形象语言的基础上,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深入领会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
3、中招考点
“赏析词句”每年的设题,但都指明了具体的赏析位置;考查细致,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赏析有一定难度,赋4分的居多。
  • 学情分析
   赏析词句虽然一直是文环节,方法、格式已经能初具模式,但因为思考单一,对生活的体验不深,往往只知其一,思考不严谨,答题不全面。 文章的写作手法选题时可切入的角度比较多,学生还不能一眼明了,做出精准的判断,即使所用手法判断准确,能写出一言中的的答案仍有待于训练。
二、学习目标
通过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教   学  活   动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学习目标:
通过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自学指导:
内容:下列句子。
方法:自学、小组内合作交流,老师点拨,找出规律,归纳 方法要点。
时间:15分钟。
要求: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自学检测: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2.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3.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
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4.“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这句话说明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是救国。
5.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6.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7.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 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
通过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赏析句子的角度及答题格式:
1.修辞:比喻、拟人……
运用……的修辞,生动形象(有力、强调)地写出  ……的样子,表现了作者……感情(富有诗情画意)
2.用词:
“…… 一词,生动形象地(具体、逼真、贴切 ……)写出了……动作或形态,表现了人物 ……的感情。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闻一多研究学问的目的是什么?
2.划出最能表现他潜心学术,成就卓越的语句。
参考答案: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把我们的民族比作病人,突出闻一多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救国.
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细节描写,表现闻一多治学严谨,一丝不苟。
3.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细节描写,表现闻一多的刻苦精神。
4.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都是说用心极专,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使他分心。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请在文段中找出穿插的人物描写,透过这些词语或句子,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闻一多?
(1).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 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语言描写。表现闻一多先生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2.) 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肖像描写。突出闻一多先生的大义凛然、敢说敢做。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人物描写方法+性格特点(精神、品质)


五、限时训练
1、(《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他正向古典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          )
(2)不动不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         )
(3)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         )
(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        )
2、说说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句中动词的使用好在哪里?(找准关键词
准确地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全究,执著寻求解救民族衰微的文化药方,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 12:02 , Processed in 0.817478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