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回复: 0

[七上]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名师教案)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25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9010
发表于 前天 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单元集体备课

06a904064db4b0fb33911459dc457ea6.png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与学习这一主题有关共包括两篇回忆性散文和一篇文言文。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根据自己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亲身经历叙童趣述真情回忆了自己年少时的嬉戏和读书生活;海伦·凯勒在《再塑生命的人》中回忆了自己作为盲聋哑人的童年学习生活通过具体的事件表现了安妮·莎莉文老师循循善诱、耐心慈爱的美好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深情;《〈论语〉十二章》是选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十二则讲述学习与做人道理的内容给人以哲理启示。
本单元重点是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和精神上的启发激发对学习生活的思考和热爱。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重点培养学生一气呵成默读完全文的习惯;在学习《再塑生命的人》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揣摩关键语句来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在学习《〈论语〉十二章》时应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异。
本单元写作的主题是写人要抓住特点记叙文写作除了记事离不开写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特点又表现在不同的细节中蕴含在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中。所以要想写好人物学生就得留心生活、观察细节、体悟情感才能在写作中把人物写表现出人物的独特之处。

d7ab54f08d3b51c1dcd872c772d28575.png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阅读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
1.积累生字词背诵优美语句、经典章节以及儒家名言。
2.学习运用准确的动词、生动的形容词。
3.掌握默读方法训练默读速度在默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4.学习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关键语句理清文章内容及主旨的方法。
5.学习回忆性散文的阅读方法探讨专题阅读。
6.多角度观察学习写景状物的写作手法。
7.学习观察人物的方法训练抓住特征写人的能力。
10.再塑生命的人
1

11.《论语》十二章
2
写作
写人要抓住特点
2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
课外古诗词诵读
1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和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默读的方法感知文章大意。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百草园生活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诗词启发,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其二)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生齐读课件上的诗句)
师:同学们童年就像一支古老的歌谣是我们一生的珍宝。大家刚才读的这几句诗是我国古代诗人对儿童生活的有趣描写。现在回想一下自己上小学前和小学时的生活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事呢?(生思考并回答)本文的作者看似严肃的著名作家鲁迅又有过怎样有意思的童年时光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百草园三味书屋看看吧!
(板书课文题目及作者)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古诗词导入引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激发其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用童心阅读、感悟文章消除阅读鲁迅文章的距离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资料助读知人论世(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
资料助读:
课件出示: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热风》《且介亭杂文》等。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这是鲁迅人生中充满变动的一年。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这组散文是鲁迅在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2.默读课文扫清障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课件出示:
默读要求:
1)不出声、不动唇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2)留意关键语句、语段可以边读边做记号。
3)限时5分钟。
3.梳理结构勾画语句
1)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预设  第一部分第1—8段:回忆在百草园游戏玩乐的快乐生活。
第二部分第9—24段: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学习的生活。
2)画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和过渡段。
预设  
百草园部分
起句: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止句: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三味书屋部分
起句: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止句: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过渡部分
9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训练默读指导默读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在默读中抓标题和关键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通过默读初步体会儿时的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总体感受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三、品读课文,感受百草园之乐
1.通读第1—8段
思考: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体现在哪里?
预设  有趣的景物——不同季节景色不同;神奇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别样的活动——雪地捕鸟。
2.品读第1—6段
思考:
1)第1段中作者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是否矛盾呢?
预设  不矛盾。前一句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似乎确凿只有说明大人眼里的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而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在童年的“我”的眼里百草园里的一切都那么有趣是“我”的乐园。所以并不矛盾。
2)第2段分别从哪些感官角度写了百草园里的哪些景物?体现了百草园的什么特点?
预设  
景物:
视觉上: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听觉上: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触觉上: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首乌的拥肿的根味觉上: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特点:
体现了百草园的生机勃勃、趣味无穷。
3)第2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预设  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油蛉”“蟋蟀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它们发出的悦耳声音充满童趣表现出儿童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4)“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预设  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下边的内容还表现了鲁迅一一历数儿时趣味时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
5)第4—6段中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预设  美女蛇的故事吸引着使产生了做人之险
美女蛇的故事吸引着使产生了做人之险的感受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默读第7、8段
思考:
1)这两段写了发生在冬天的百草园的什么事情?
预设  雪地捕鸟。
2)作者是怎样具体写这件事的经过的?
预设  作者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然后写捕鸟的方法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接着写捕鸟的结果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最后借闰土父亲之口点出捕鸟不太成功的原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3)找出描述雪地捕鸟的动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预设  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
4)在雪地捕鸟过程中“我”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请把这些句子找出来。
预设  捕鸟的心情变化:紧张期待(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失望(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沮丧(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羡慕(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佩服(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师小结:读了第1—8段我们可以看出儿时的鲁迅在百草园的生活是丰富多彩而又快乐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文字层面分析到结合自身感受体验抓关键词理清内容。品析经典动词的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从平静的叙述中体会丰富的情感变化从而感受到百草园给“我”带来的乐趣。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并背诵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
2.仿照第2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段文字描写一下你的“乐园”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左右。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完成课文的课后练习题在学完后及时落实、学以致用加以巩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乐趣。
板书设计

5b45842e6069f025c0167661e2b43181.png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2.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3.探讨本文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检查背诵
1.检查背诵第2段。
2.指名学生分享关于“乐园”的习作师点评。
二、品读课文,体会三味书屋的生活
1.阅读第9段
思考:为什么要离开百草园了?这一段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  因为太顽皮家人要将送去书塾读书。第9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暗示作者对去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愿、不满意
2.默读课文第10—23段
思考:
1)这部分写了发生在三味书屋里的哪些事情?
预设  行礼拜师;问怪哉虫;课间玩耍;师生共同读书。
2)鲁迅具体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寿镜吾老先生?从中可看出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预设  外貌描写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写出了他的年老从侧面反映出他的学识渊博;神态描写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表现出他的古板严肃;动作描写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表现出他对好文章的热爱从中可以看出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老师。
师小结:对寿镜吾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斥。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然而他对学生的提问拒绝回答还面带怒色则表现了他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常用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宽容慈爱。
3.概括内容
师: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请简要概括并说说你的评价依据。
预设  三味书屋的生活苦中有乐。
先生严肃要求严厉不自由。规矩多:拜师行礼不准提问。生活单调:读书、习字、对课。读书苦:难读难懂。
新鲜乐。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对未脱童稚的来说充满着奇异的新鲜感。读书乐。增长了见识学习内容渐渐加多人声鼎沸的场景更是乐趣无穷。游戏乐。小园里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偷描小说绣像、在指甲上做戏等都别有情趣。收获乐。学到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东西画的画儿也多起来画儿的成绩却不少还用画换了钱。
三、深入分析,探讨课文主题
师:在三味书屋学习了几年之后鲁迅顺利考入江南水师学堂继而入南京铁路矿务学堂学习1902年又获得公费留学日本的资格这一切都离不开鲁迅在三味书屋里打下的基础。
1.默读全文圈点勾画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出能体现中年鲁迅感叹岁月流逝的句子。
预设  
1)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
2)但直到现在总还是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3)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2.结合体会思考转变
结合你的阅读体会思考:从百草园三味书屋意味着作者怎样的转变过程?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回答。
预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幼时玩乐到少年读书的过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天真顽皮到成熟懂事的成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偏隅一园到走向世界的跨越。
师小结: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鲁迅而言不仅仅只是童年时期两个玩乐的场所它们是两个时间段的跨越是鲁迅生命成长中的两个重要空间。因此它们成为成年鲁迅终其一生守护的精神家园。
【设计意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字面上看它是两个地点间的转变也隐含着两个时间的跨度。但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地点是鲁迅生命成长中的重要空间是他童年成长的重要过程。要探寻这个主题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因而先指导学生初步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个童年生活地点变换对的转变意义在此基础上归纳提升示文章的主题让学生切实体会童年生活在鲁迅生命中的重要影响感受童年鲁迅的成长。
3.探讨主题发表观点
师:关于本文的主题历来是专家们探讨的课题。有人认为作者是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有人认为本文只是作者对儿童生活的回忆并无批判之意。同学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生自由讨论表达观点)
预设  关于本文的主题有三种说法。
一是批判说。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从而表现了鲁迅对封建社会及其教育制度的彻底否定。例如作者对私塾老先生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形象特别是写“我”如何抱着求知的渴望和仰慕的心情拿天真的问题去请教他却遇见了“不知道”
和脸上的怒色”——说明了他是一贯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从而得出此文的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一是儿童心理说。这种观点认为贯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就是这篇散文的意境和韵味之所在。因此主题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
还有一种是对比说。即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儿童热爱自然的心理同时表达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结束语: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童年生活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为中心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既写出了三味书屋生活的枯燥称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写出了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戏、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而学生乘机偷玩的乐趣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玩乐天性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在探讨回忆性散文的语言特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成年的我的影子的基础上全面理解文章主题。
四、布置作业,阅读经典
课外阅读《朝花夕拾》另外九篇文章试着按我们学习本文的方法对名著内容圈点勾画、做批注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同时为本单元的名著导读做准备。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对课文分析有了方式、方法的认识后结合本单元名著阅读要求自然过渡在方式、方法上训练落实提高阅读技能提升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2bb26d062428d86538a45478c81e3eff.png
【设计亮点】
本次教学设计密切结合部编版教材的教学理念力求解读出童心的乐趣、回忆的美好。教学步骤清晰逐层推进。本设计从整体结构入手到局部赏析再回到整体主题探讨符合学生认识过程。教与学相结合是指导回忆性散文阅读的有效方法。整体把握内容和结构局部研读读出情趣探讨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目的为后面的名著《朝花夕拾》的阅读做了很好的铺垫。

da0988e8d3d25288e92de0c03c522733.png
资料链接
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位于都昌坊口11号。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原貌。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
三味书屋的三味:古人说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谓之三味;绍兴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次子寿洙邻先生说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即经书是米谷史书是蔬菜子书是酱油肉末等调料。吃谷物是正道表明了办学宗旨。
认识中国古代的民间学堂——私塾
私塾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素养提升
古代文言文中的标点
中国古代文言文一般是不用标点符号的因此需要明句读(dòu。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与今日的白话文有明确的标点符号帮助朗读截然不同文言章句中的停顿并非固定不变因声求气作者之气质会活泼地呈现出来。故文言文体系没有专门写在纸上的标点符号设计却按照阴阳相合、虚实相生的原理构建了独特的虚字行气体系来完成文句的起承转合。清代袁仁林《虚字说》有:夫虚字诚无义矣独不有气之可言乎?吾谓气即其义耳。
疑难探究
如何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既有浓厚的封建教育观念,又有着开明思想的人
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回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所以当问他“‘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他却不回答而且脸上还有怒色了。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这体现了他是一个具有深厚的封建观念的人。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了他具有一定的开明思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 12:00 , Processed in 2.958775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