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回复: 0

[选必中] 古诗词诵读 书愤(学案)-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随堂教学案(选择性必修中册)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25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8179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愤》学案
【素养目标】
1、学习知人论世等诗歌鉴赏方法。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理解南宋末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教学重点】
1、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书愤》主旨的理解。
2、同时代其他相同命运的诗人的探究,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知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请(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今天所要学的《书愤》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2、写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陆游主
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3、题目解说
书:写,抒发;愤:愤懑,悲愤;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
二、品读 探究
【任务一】
                   报国欲死无战场
【任务导引】
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爱情和爱国。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任务设计】
1、诵读诗歌,思考诗人“书”了哪些事?


2、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从诗中找)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任务二】
                   鉴赏艺术特色
【任务设计】
     1、“愤”感情是怎样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2、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三、拓展延伸
                    相同的际遇    共同的情结
【任务导引】
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任务设计
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答题思路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讨论归纳:


四、诗词阅读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2题
诉衷肠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戌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4分)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4分)



                            答    案
一、课前预习
1、知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请(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今天所要学的《书愤》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二、品读 探究
【任务一】
1、诵读诗歌,思考诗人“书”了哪些事?
首联:早岁那如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2、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从诗中找)
“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任务二】
     1、“愤”感情是怎样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
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
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表示要像诸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
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
三、拓展延伸
【任务设计
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类似的诗句。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讨论归纳:时代的悲剧
共同的情结: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
相同的际遇:陆游是“已先斑”“鬢先秋”、辛弃疾是“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
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四、诗词阅读
【参考答案】
(1)相同,“空”有“白白地”“徒然“的意思都抒发了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本词中“空”字点染出这种近乎绝望的失望与痛苦,感情愈发的悲愤,沉郁。陆游认为自诩为塞上长城有何用,年事已高,有心无力,“空”“已”二字相映,写出了无限沉痛,极大悲愤。(回答出相同,且说出相同的情感2分,具体分析两句诗句2分)
(2)词人直抒胸臆,把过去的壮志凌云、英姿勃发、渴望建功立业与现实的报囯无门、惆怅悲凉、愤慨不满作对比。塑造了自己鬢发已白、雄心不减、因时时牽挂边关而痛苦呻吟的爰国词人的形象。(技巧及分析2分,形象及分析2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 07:23 , Processed in 0.750277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