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原列传》 《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情景式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屈原列传》
(1)《屈原列传》中用“ , ”两个句子高度评价《离骚》的主题宏大、言近旨远。
(2)《屈原列传》中,屈原在回答渔父的话里交代的自己被流放的理由是:“ , 。”
(3)屈原以“ , ”的生动比喻,表达了不愿意让自己高洁的品格蒙受世俗玷污的态度。
(4)《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的原因是“ , 。 ”
(5)司马迁评价《诗经》中的《国风》《小雅》的句子是“ , .”
(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子是“ , 。” (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
(8)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 ”。
(9)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 ”。
(10)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1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 , ”。
(12)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即“ , ”。
(1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 , ”。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14)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 , ”。
(15)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原“ ,”,怎么能够没有怨恨呢?他的《离骚》就是从怨恨之中生发出来的啊。
答案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3)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
(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5)《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6)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7)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8)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9)“离骚”者犹离忧也
(10)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11)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12)故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也
(13)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
(14)其文约其辞微文
(15)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过秦论》
(1)在《过秦论》中,战国诸雄为了对抗强大的秦国,采取了“ , ”的外交策略。
(2)《过秦论》中,最能体现诸侯各国“合纵”政策失败的句子是“ , ”。
(3)在《过秦论》中,写出了秦始皇强大的军事威慑力使得北方的“胡人”不敢南下,勇士不敢动武来报复仇怨的句子是“ , ”。
(4)《过秦论》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 , ”
(5)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过秦论》中“ , ”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6)《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一句是“ , ”
(7)《过秦论》一文中“ , ”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8)《过秦论》中的“ , ”极言秦始皇的功业之大,与下文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9)贾谊在《过秦论》中通过论述史实,得出秦灭亡的原因是“ , ”。
(10)贾谊《过秦论》中最能体现秦始皇守天下防范之严的两句是“ ,”。
(11)贾谊的《过秦论》中表现陈涉起义的巨大影响力,写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顷刻间燃成燎原之势的名句是:“ , ”。
答 案
(1)合从缔交相与为
(2)于是从散约败 争割地而赂秦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6)振长策而御宇 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7)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8)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9)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0)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1)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五代史伶官传序》
(1)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 ,。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的结论是,。
(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借庄宗困于伶人亡国而警戒后人的句子是,。
(4)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论述国家盛衰之理的句子是,。
(5)《五代史伶官传序》开宗明义,用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 可谓立论鲜明,催人警醒。
(6)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引用“,。 ”揭示了人不应骄傲自满而应谦虚谨慎的道理。
(7)《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的结论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8)养成勤正衣冠的习惯,能收到防微杜渐的效果。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通过后唐庄宗宠信伶人失天下的典型事例得到了“ , ”的警示
(9)《五代史伶官传序》在引《尚书》中的话作答时,作者顺势从中引申出“ , ”。道理
(10)《五代史伶官传序》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 , ”。的经验教训。
(1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论述由盛而衰的史实后连用两个设问句“ , ?”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
答案
(1)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2)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5)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6)满招损 谦得益
(7)满招损 谦得益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9)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0)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