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回复: 0

[必修下] 1.3《鸿门宴》导学案(2)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25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8521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鸿门宴》导学案
文本解读
本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描写情节、人物都极其精彩的一篇。“鸿门宴”是刘邦、项羽由联合破秦到互争天下的转折点,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和勇气的较量。宴会上的情节矛盾错综交织,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物的性格特征。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史记》对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思考历史故事带给的启示。
一、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约公元前87),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汉武帝元封八年(公元前108年)继承他父亲司马谈的官职,任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他博览皇帝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后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他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鲁迅把《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纪传体是司马迁首创的体例,全书五十二万多字,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迹;“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是人臣之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书”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本纪和列传是全书的中心,在书中所占篇幅最大。
2、历史背景
“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即陈涉起义后的第四年),地点在今陕西临潼新丰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秦二世元年,陈涉在大泽乡起兵反秦,被秦灭亡的六国后裔,纷纷叛秦自立。陈涉起义失败项梁项羽的叔叔)等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仍楚怀王,项叔侄、刘邦同为怀王的主力军。公元前207年项羽在钜鹿(河北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并在新安(河南)坑杀了秦朝降军二十万。项羽继续进军,行至函谷关发现有人守卫,又听说刘邦已经率先进入咸阳,大怒,英布(黥布等攻破函谷关。项羽于是也进入了函谷关戏西(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北戏水西岸)。这就是鸿门宴发生的大背景。
预习检测
1、字音
沛公欲关中(      )    道芷欲行(     )   飨(    )    美(     )
    )生     (    )酒   有(   )    (   )     )目     
(   )      跽(   )     参(  )      )肩      刀(  )   
2、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初读课文梳理文意
问题探究
1、鸿门宴会的座次反映项羽什么样的个性?
2刘邦和项羽本文的主要人物,后人也经常这两个人物对比评说仅根据课本内容,评析两个人物性格特征,并说说你更欣赏谁(或:谁是你心中真正的英雄?)。
3、除了刘邦、项羽这两个主要人物外,张良、樊哙、范增等人的形象也栩栩如生,生动传神,令人过目难忘。根据课文内容选取其中的一个人物加以评析
、拓展阅读
1、除课文外,《史记》中还有几处(如《项羽本纪第七》、《高祖本纪第八》、《留侯世家第二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写到了鸿门宴的情况。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并自主查询更多相关史料,思考:项羽不杀刘邦,仅仅是因为性格原因(为人不忍)吗
  材料一、《史记高祖本纪》选段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材料二《史记项羽本纪》选段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遗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
到新安。诸侯吏卒异时故徭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2、项羽最终兵败,自刎乌江后世对此评价不一。读以下材料,分析概括每首诗中作者所持的态度有何不同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参考答案
预习检测
1、字音
沛公欲王关中(wàng)    道芷欲间行(jiàn)   飨(xiǎng)    美姬(jī)
鲰(zōu)生     卮(zhī)酒   有郤(xì)    玉玦(jué)   瞋(chēn)目     
目眦(zì)      跽(jì)     参乘(shèng)   彘(zhì)肩      刀俎(zǔ)   
2、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初读课文梳理文意
本文内容按情节发展过程可分为宴前、宴中、宴后:
1、第一部分(第1-2
内容概括:鸿门宴的缘起。交代刘、项双方驻地、力量对比、事件起因及双方幕后活动。
主要情节曹无伤告密;范增劝战;项伯报信;刘邦方面的应对
2、第二部分第3-4
内容概述:写鸿门宴的斗争。这部分是全文的重心。情节大起大落,扣人心弦。
主要情节:①刘邦谢罪;②范增示意;③项庄舞剑;④樊哙闯帐;⑤项羽赐座。
3、第三部分第5-7
内容概述事。
主要情节:①刘邦趁机离席;②项王受璧; ③范增碎玉斗。
问题探究
1、按照当时的礼节,宴会上的座次以西方为上座,其次北,其次南,为末座。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司马迁抓住项羽以主人身份而自居上座这一点,从侧面表现了项羽自矜功伐的性格。
2(示例)对比两个人的性格特征,我更欣赏刘邦。因为①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②项羽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刘邦善于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③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授命。④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3例如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是外貌描写,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这是语言描写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这是行动描写,写出了樊哙的无所顾忌、无所畏惧的勇武形象。
、拓展阅读
1、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如)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除了性格原因外,也许客观形势考量。首先,怀王有约在先,先入函谷关称王,从这一点上看,刘邦名正言顺;其次刘邦谢罪态度诚恳,表示愿意让出关中,项羽便没有了杀他理由再者刘邦入关后采取的一些列措施深得民心,而项羽因坑卒曾众怒;刘邦若有功被诛,诸侯怕是会人人自危,难免生出事端。
2、四首诗对项羽的评价各不相同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项羽如果能够“包羞忍耻”,或许可以卷土重来。王安石认为,项羽一方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 09:03 , Processed in 1.00547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