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回复: 0

[必修下] 15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25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8512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统编新版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参考了网络媒体等不少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文基本知识点;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谏太宗十思疏》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掌握魏征的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说话技艺;学习《答司马谏议书》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
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两篇文章的说理艺术;鉴赏文章的语言美和结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体会王安石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学重点  诵读、领悟、背诵全文;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
教学时数  4课时。
                    第一部分示范精读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探究学习《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读:知人识体1.导入新课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2.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3.文体知识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4.写作背景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二、听读:感概知貌
  • 听课文朗读
  • 注意停顿,并粗知句义。
  • 揣摩句内停顿
  • 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 连读整体把握
  • 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三、细读:咬文嚼字
1.小组合作探究
每4个同学为一组,左边的同学探究第一段,中间的同学探究第二段,右边的同学探究第三段,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上台展示。
要求:1人朗诵,1人指出该段的重要词语,1人翻译,1人挑出该段的成语并解释。
2.小组展示探究成果(以下仅为预设)
本段重要词语:
●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
●德义:德政与信义。
●明哲:明哲的圣人。
●不胜:不堪。 本段重要成语:
●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戒奢以俭:防备奢侈,做到生活节俭。
本段重要词语:
●景命:大命。
●殷忧:大忧。
●行路:路人。
●董:督责。
●苟免:苟且免罪。
●宜:应当。 本段重要成语:
●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无;初:开始;鲜:少;克:能。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人心向背:向:归向,指拥护;背:背离,指反对。指人民大众的拥护或反对。
本段重要词语:
●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简能:选拔人才。
●垂拱:垂衣拱手。
本段重要词语:
●谦谦君子:指谦虚谨慎、能严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卑以自牧:谦卑并且自我约束。●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并进行采用。●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事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长治久安:指社会秩序长期安定太平。
四、研读:寻章摘句
1.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2.要实现“垂拱而治”,必须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3.君王要怎样做才能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4.若要简而能任,择善而从,君王就必须怎样? 要“十思”、宏“九德”。 5.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 五戒:一戒贪心奢侈,二戒骄傲自满,三戒放纵懈怠,四戒壅蔽谗邪,五戒谬赏滥刑。
戒奢侈:思知足以自戒  思知止以安人戒骄躁:思谦冲以自牧  思江海而下百川戒放纵:思三驱以为度  思慎始而敬终戒小人:思虚心以纳下  思正身以黜恶戒赏罚不公:思无因喜以谬赏  思无因怒而滥刑6.为什么君王要此十思五戒? 因为治理百姓时,虽然“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百姓也“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人民之力,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为什么会出现人民“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的情况? 因为“凡百元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8.为什么君王会出现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就君王的身份而言,“承天景命”,自以为自承天命,而有恃无恐,“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就普通人性而言,“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般人,能做到善始善终的不多,此人之常情。 9.作者反复提醒君王的目的是什么? 为人君者“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而“积其德义”,因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要“永保无疆之休”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就必须如此。如果“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五、品读:郢匠挥斤
1.全班齐读课文
2.概括全文思路 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3.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4.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六、拓读:寻旨悟理
1.课文总结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 “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3.课堂结束语
  • “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同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太宗虚心纳谏,创造历史有名的“贞观之治”。若大家也虚心纳他人建议,虚怀若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


第二部分:自读探究
教学要点  学生自渎为主合作探究《答司马谏议书》;群文学习任务讨论。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 导读:知人识体
  • 导入新课
  • 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 作者简介
  • 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 “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作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3.文体知识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 4.写作背景
  • 《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
二、听读:感概知貌
  • 1.听课文朗读
  • 注意读音和停顿,并粗知句义。
2.读音检测
怨谤(bàng) 难壬人(nán) 胥怨(xù) 盘庚(gēng) 会晤(wù)
  • 3.连读整体把握
  • 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三、细读:咬文嚼字
1.小组合作探究
每4个同学为一组,左边的同学探究第一、二段,右边的同学探究第三、四段,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上台展示。
要求:1人朗诵,1人指出该段的重要词语,1人翻译,1人强调特别要注意的难句翻译。
2.小组展示探究成果(以下仅为预设)
第1自然段
●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   
●窃:我私下,谦词。
●每:往往,常常。                           
●术: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
●重:又。                                    
●反复:指书信往来。
●具道所以:详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见恕:原谅我。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译: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第2自然段
●儒者:这里指读书人。                 
●侵官:侵犯官员的职权。
●征利:与民争利。                     
●以致:因而招致。
●修之于朝廷:在朝廷上讨论修改。      
●举:施行,推行。
●辟:驳斥,抨击。
●壬人:善以巧言献媚的人。壬:“佞”的假借字。
●固前知:本来事先就知道。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译: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译:现在君实用来指教我的。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译: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用来交给主管官署去执行,不算是“侵官”。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译: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译:至于怨恨诽谤的很多,那是本来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
第3自然段
●恤:忧虑,顾念。                     
●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
●胥:相与。                           
●特:仅仅。
●度:计划。                           
●度(duó):估计,考虑。
●是:认定做得对。                     
●膏泽斯民:施恩泽给这些人民。
●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守:墨守。                           
●知:领教。
◎盘庚之迁,胥怨民也。
译:盘庚迁都的时候,老百姓都一起埋怨。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译:盘庚不因为有埋怨他的人的缘故而改变他的计划。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译: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
第4自然段
●无由:没有机会。                     
●不任:不胜。
●区区:拳拳,专诚、恳挚的意思。
  • 研读:寻章摘句
  • 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 “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 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变法?
  • 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 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
  •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
5.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实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 )
  • 6.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 人——“习于苟且”
  •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 上——“欲变此”
  •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
  •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
  • 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 坚持变法,义无反顾。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 9.作者重点批驳对方的什么观点?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
“(变法)以致天下怨谤也”(致谤)
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他的细支末节也就不攻自破。言简意明,要言不烦,理足气盛,毫不枝蔓。
全文要点(板书):
答司马谏议书         司马光: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             ↓         ↓           ↓                   受命于人主议法     举先王之   为天下      辟邪说   天下—怨谤          度而修之于朝廷     政以兴利    理财       难壬人    众—汹汹然                                                                                                        王安石: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五、品读:郢匠挥斤
1.全班齐读课文
2.概括全文思路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3.概括文章中心
本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 4.写作借鉴
  • 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值得借鉴。
六、拓读:寻旨悟理
1.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是赞同变法还是反对变法?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
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阻挠王安石变法,他是政治上的保守派;但是司马光在学术上是一位贡献很大的历史学家,他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后人把他和司马迁称为史学界“前后两司马”。
  • 2.《谏太宗十思疏》写于唐王朝国力上升的阶段,侧重建议君主如何“守成”。《答司马谏议书》写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强调臣子如何帮助君主“除弊”。学了两篇文章后,请从下面的话题中任选一个进行探讨。
  • 创业与守成
  • 善始与克终
  • 墨守成法与因时而变
  • 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
示例:创业维艰,守成不易
事情已经完成,物无大小,俱得亨通。但是,也正因如此,更应该谨慎小心,避免业绩毁于一旦。因为凡事情成功之后,人们往往会松懈下来,这样就容易再次出现混乱,因此必须谨小慎微、坚守正道,才能“守成”。所以,在事情成功之后,为防止最终发生危乱,必须懂得“守成艰难”,要谨慎行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 09:02 , Processed in 0.774053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