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回复: 0

[9下] (学案一)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复制链接]

9641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711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学习目标
  • 掌握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知识。
2、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分析苏联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难点:苏联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三、自主学习
(一)新经济政策
1. 背景: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加剧。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2、开始时间:
3、内容:(1)以代替余粮征集制(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3)允许私人经营(4)实行的工资制
4、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促使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成立:
1、时间:
2、全称:   
(三) 苏联的工业化
1、时间:
2、重点:优先发展
3、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变成了强大的
4、评价:一方面,使苏联在短时期内集中实现工业化
另一方面,这种排斥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的日益僵化。
(四)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1928年,苏联发生了严重的。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2、开始时间:
3、措施::(1)开展了消灭。(2)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农庄执行
4、评价:积极:为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消极: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长期停滞。
(五)苏联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公布了
2、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评价:积极: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极:但由于没有尊重,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 
四、合作探究
比较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模式
所有制
经济体制
工业化道路
农业发展道路
  
  • 课堂练习
  • 1.1928年后,苏联为实现工业化重点发展的是(   )
A.农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商业
2.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是在(     )
A.十月革命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苏联成立后   D.两个五年计划后
3.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标志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通过      B.农业集体化方针的通过C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D.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4.关于苏联农业集体化方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            B.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C.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D.与苏联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基本适应
5、斯大林曾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这一思想给苏联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加速了农业化的发展        D.形成了过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7c68c25fcf02eea60978fd0d2e957475.png 6、右边是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l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法令》的颁布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D.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7.经过总结教训,列宁认为,既然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不可避免的。为此苏联实施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8、1932年,苏联的机器设备78%依赖进口,到1937年,机器设备进口不到10%。这说明苏联(   )
A.优先发展农业   B.实现了工业化   C.推行市场经济   D.发展模式僵化
9、在第二次世果大战中,苏联武器装备全面更新。苏制C-2克超过德虎式坦克的威力,火箭炮(喀秋莎)、强击机等新型武器都有极大地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农业集体化的实行              D.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10、1922年,苏俄农民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国内的集市上去出售,结果是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这是因为苏俄推行(   )
A.农业集体化运动        B.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垦荒运动    D.新经济政策
11、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等。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新经济政策深得人心                B.农业集体化推进
C.工业化取得显著成效                D.文学和艺术空前繁荣
12、.斯大林上台后,在一次讲话中说:落后就要挨打,但是我们不想挨打。不,我们拒绝挨打! …… 那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再落后了。于是苏联(   )
A.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推出了新经济政策
C.开展了工业化建设              D.发动了垦荒运动
21、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后来苏联)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方面进行探索和调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落在实处】
    材料一1921 年6月的一天,23岁的美国人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苏俄。他用100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00万普特小麦,用船运到苏俄去销售。这件事被列宁知道后,他热情邀请哈默前来克里姆林官会面。列宁说: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我们刚刚制定出的新经济政策就是要求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的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它将为你们提供很好的机会。                                                      ——《世界上下五千年(现代卷)》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制定新经济政策的背景,说明该政策在何处。
,找准支点】
材料二 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行业)。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斯大林实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取得的成效。
,弊隐利中】
材料三1935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后来他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做不断的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罗曼。罗兰还根据他在苏联的见闻撰写了《莫斯科日记》,在日记中,他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3)依据材料三分析罗曼·罗兰评价的是什么经济体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体制包含哪些消极的东西
【发展中的启迪】
(4)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列宁到斯大林,一直在调整苏联(俄)的建设政策,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三、自主学习
(一)1、社会矛盾   战时共产主义  2、1921年春 3、征收粮食税  出租土地   自由贸易  中小企业  按劳取酬 5、生产者的积极性  工农联盟  国民经济
(二)1、 1922年 2、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三)1、1926年起  2、重工业  3、农业国  工业国  4、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   市场和商品经济  经济体制
(四)1、粮食收购危机  农业集体化 2、20世纪30年代初   3、富农运动    国家的生产计划   4、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民的利益  农业生产
(五)1、新宪法  3、苏联经济社会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经济规律  严重体制障碍
四、合作探究
单一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集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五、课堂练习
答案:1-5 BDCBD  6-10 BBBBD  11-12 CC
13、(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经济。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2)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8-1937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3)体制:斯大林模式。
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用指令性计划来发展经济,效益低下等。
(4)启示: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搞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5 02:26 , Processed in 0.896632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