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回复: 0

[四上] 【大单元整体教学】12.低碳生活每一天 第二课时 课时教案

[复制链接]

9514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328
发表于 2025-10-25 04: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低碳生活每一天》第课时
一、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了解碳排放的概念和影响。
道德修养:掌握减少碳排放的方法和技巧。
法治观念:通过自身体验、观察和思考、资料搜集、算一算、出点子、制定家
庭低碳生活新规范、阅读感悟等活动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
环保意识。
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尝试去改变日常生活中不恰当的生活方
式,减少碳排放,过绿色低碳的生活。
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责任和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造成碳排放的各种行为。
难点:学生学习了解减少碳排放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素材
四、评价任务
  • 1.生活中的碳排放
  • 评价量表1
  • 评价项目
  • 评价标准
  • 星等
  • 学生认识了解生活中各种引起碳排放的行为
  • 能够说出生活中有哪些碳排放行为得1星。
  • (  )

  • 能够说出生活中这些碳排放产生的原因得1星。
  • (  )
  • 2.低碳生活怎么做
  • 评价量表2
  • 评价项目
  • 评价标准
  • 星等
  • 学生学会低碳生活,了解社会中减少碳排放的举措
  • 能够写出一份家庭低碳生活计划得1星。
  • (  )

  • 了解社会中有哪些为了减少碳排放的行为得1星。
  • (  )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学习活动
  • 设计意图
  • 效果评价
  • 导入新课
  • 导入环节:
  • 华华家所在的社区最近开展了减少碳排放的宣传活动,听主持活动的叔叔阿姨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碳排放的行为,所以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就能减少很多碳排放量。华华很好奇,究竟在生活里还有哪些碳排放呢?
  • 师:同学们,你们能解答这个问题吗?
  • 导入环节:通过日常情景的讨论导入本课主题。
  •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学生回答判断学生是否对低碳生活具有一定了解。
  • 讲授新课
  • 环节1:生活中的碳排放
  • 师:人们常常把“温室气体”的排放称为“碳排放”,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碳排放”。大家回去可以问一下父母,家里一个月要用多少度电,计算一下产生了多少碳排放。
  • 示例:
  • 我:“ 一个月用这么多度电,这要产生多少碳排放量呀?”
  • 妈妈:“家里的电器一开,就会耗电,产生碳排放。”
  • 爸爸:“一月份用了350度电,制造了大约275千克的碳排放。”
  • 师:碳排放计算的公式是,家居用电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耗电度数×0.785,同学们回家可以计算一下自己家每个月的碳排放量。
  • 老师准备一个家庭每月用电量,课堂让学生进行计算,以此为例分析。

  • 师: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 课堂讨论,学生分析并思考,举手回答问题。
  • 学生1:即使我们不做别的,光是日常生活用电就会造成碳排放。
  • 学生2:一个家庭一个月就要产生这么多碳排放,一个城市每个月产生的碳排放量肯定很大。
  • 学生3:社会生活的进步和碳排放是有密切关系的。
  • 师:家里有哪些耗电量大的行为?你认为哪些可以避免或减少使用频率?
  • 案例1:夜晚开灯照明
  • 案例2:使用空调
  • 案例3:使用冰箱
  • 师:不仅是我们的家庭,我们社会上还有更多碳排放的行为,你还知道哪些直接产生碳排放的行为?
  • 学生思考作答。
  • 案例1:使用汽油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排放出许多废气,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 案例2:工厂生产工业产品的过程中,会排放大量废气,含有二氧化碳及其他对空气有害的气体。
  • 师:很多“碳排放”容易被人们忽略。很多物品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碳排放”。
  • 展示材料:《生产一件衣服的“碳排放”》
  •     材质不同的衣服在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会有不同。一件天然材质的衣服,原材料生产需要经过种植、灌溉、施肥、喷洒农药等环节。
  •     一件皮革材质的衣服,原材料生产需要经过动物的饲养、防病、宰杀等环节。
  •     一件化纤材质的衣服,原材料生产需要经过石油等原材料的化学反应过程,提炼出化学纤维材料。
  • 原来,原材料制成衣服,再运送到不同商场,再到洗涤衣物需要耗费水电等资源……一件衣服“一生”的“碳排放”积累起来,也是相当惊人!
  • 师:说说衣服生产过程中哪些环节产生碳排放?
  • 学生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 学生1:衣服的原材料会产生碳排放。
  • 学生2:将衣服的原材料加工成衣服的过程会产生碳排放。
  • 学生3:衣服制成后运到不同地方去,也要耗费不少资源,在这过程中产生碳排放。
  • 师:你还能说说其它物品生产中产生的碳排放吗?以饮料瓶为例,用化学材料生产饮料瓶的过程中会产生碳排放,使用它们装饮料的加工过程会产生新的碳排放。包括运输到各地出售,以及使用后进行回收处理的过程,也有碳排放。
  • 学生自由举手作答,回答自己了解的碳排放。
  • 师:其实,地球上的生物每时每刻都在产生二氧化碳,有氧呼吸是地球上大部分高等生物进行呼吸作用的方式,通过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来实现能量转换。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出二氧化碳,但只要保持生态平衡,碳排放并不会危害我们的环境。
  • 环节2:低碳生活怎么做
  • 师:为了减少碳排放,我们已经在行动,看看这几位同学是怎么做的呢?
  • 学生1:我会在马桶水箱内放一个装滑水的矿泉水瓶,这样可以省水。
  • 学生2:看电视时,我会适度调节电视的亮度。既能省电又能保护视力。
  • 师:原来在生活里,一些不经意的生活小事中都藏着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 师:同学们,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你能选择一个方面制订一份家庭低碳生活新规范吗?
  • 师:在我们的家庭中低碳生活怎么做?
  • 课堂讨论,学生举手回答。
  • 学生1:晚上家人休息玩耍时尽量聚集在一个房间,减少电灯使用量,养成早睡的习惯。
  • 学生2:冬天食物不容易腐坏,冰箱可以使用节能模式。
  • 学生3:旧衣服可以放着在家穿,减少买新衣服的频率。
  • 师:现在社会中,大家都在努力行动起来,为减少碳排放而努力。除了通过绿色低碳的生活来给地球降温外,还可以参与碳补偿的活动。例如,每年3月12日是我国植树节,是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和植树月,共称为国际植树节。提倡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会知道,绿色植物对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我们可以通过大力种草植树,爱护花草树木,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只有每个人自愿地过绿色低碳的生活,才能形成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环境。
  • 师:让我们看看,社会中的大家还做了哪些努力呢?
  • 师:为了维护生态环境,我国还展开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活动。
  • 材料:退耕还林是中国政府为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状况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该政策要求将部分耕地恢复为森林,以增加森林覆盖面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退耕还林不仅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水土流失,还能为农民提供新的收入来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 师:减少碳排放,我们在行动。
  • 示例1:推广共享单车作为短途出行的交通工具。
  • 示例2:研发使用新能源,节能环保的汽车。
  • 环节1:通过事例分析与案例学习,学生能够意识到在家庭中存在许多不引人注意的碳排放行为。








































































  • 环节2:通过案例学习和课堂讨论,学生能够学会了解怎样行动才能保证低碳生活。

















  • 环节1:教师通过学生回答判断学生是否能够认识生活中有哪些碳排放,知道不引人注意的碳排放如何产生,引导学生完成评价量表1。



































































  • 环节2:教师通过学生回答判断学生是否可以通过碳排放的产生从而制定出低碳生活计划,了解社会中的低碳行为,懂得用实际行动实现低碳生活,引导学生完成评价量表2。








  • 课堂总结
  • 学生自主设计思维导图,总结归纳知识点。        
  • 帮助学生学会设计思维导图,通过导图总结归纳本节课内容。
  • 教师考查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及时给予评价。
  • 作业布置
  • 结合家庭具体实况,制定一个家庭低碳计划

  • 通过作业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 教师及时查看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并给出修改建议。
  • 板书设计
  • 低碳生活每一天
  • 1.生活中的碳排放
  • 2.低碳生活我努力
  • 3.减少碳排放,每个人在行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3 08:38 , Processed in 0.922014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