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第一课时
|
一、核心素养
| 政治认同:认识塑料制品的广泛应用及其原因。
道德修养:了解塑料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以及危害。
法治观念:明白人们对塑料制品的依赖性,懂得我们必须合理地、有节制地使用塑料制品的道理,并尝试在生活中践行限塑
健全人格:提出减少“白色污染”的合理建议。
责任意识:增强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
|
二、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学生掌握白色污染形成的原因及危害。
难点:学生认识到生活的便利离不开塑料制品使用,学会利用替代品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
|
三、教学准备
| 课件、图片素材
|
四、评价任务
| |
|
| | | |
| - 星期天的时候,小丽和妈妈一起去逛街,出门前妈妈拿了一个大大的布袋叠好放在袋子里。小丽和妈妈一起买了不少东西,结账时,小丽发现很多叔叔阿姨都自己带了袋子,有的拿了网袋,有的也像妈妈一样用了布袋,从前大家都会用的塑料袋子,好像突然消失了。
- 师:看一看,通过小丽的故事,我们能不能说一下为什么大家买东西都会自己拿袋子?为什么不用塑料袋了?
- 师:自己拿袋子是为了减少使用塑料袋,也是为了保护环境。那么塑料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对环境有危害?让我们今天一起来了解它吧。
| | -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学生回答判断学生是否具有环保意识。
|
| - 师:在日常生活中,塑料制品随处可见。你见过哪些塑料制品呢?
- 学生3:我们用的一次性水杯、饭盒还有泡沫箱,都是塑料制品。
- 师:塑料制品为什么会被广泛使用呢?结合下面两位同学获得的信息,一起来分析一下。
- 信息1:这是我搜集的一些塑料糖纸。通过用手摸、鼻子闻、用水浸,我发现塑料很软,没有气味,还有很好的隔水性。
- 信息2:这是我搜集的一段电线。通过观察和请教爸爸,我知道了塑料有很好的阻电效果。
- 学生1:塑料的特征决定它们有很好的塑形性,可以被制作成各种形状不同的物品。
- 学生2:塑料既能防水又能阻电,使用塑料的安全性很高。
- 学生3:最重要的应该是塑料制作起来很便宜,所以才能大范围使用。
- 师:塑料制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塑料垃圾也给人们带来很多困扰,甚至被人们称为“白色污染”。让我们看看,为什么它会变成“白色污染”呢?
- 我是一个白色的塑料袋,被人丢在小区的垃圾桶旁。一阵大风吹来,我和几个同伴被吹上了天空。
- 我慢慢飘到田野的上空,农民伯伯见到我,生气地说:“不要落到我的庄稼地里。”我正感到委屈,瘦弱的玉米弟弟叹了口气说:“塑料袋,你的许多伙伴累积在我脚下的田地里,影响我吸收营养和水分。我的肚子饿得咕咕叫……”
- 我红着脸慌忙离开了田野。飘啊飘,飘到大海边,看见一条奄奄一息的鲸搁浅在海滩上。这是怎么回事?人们检查后发现,因为它误食了太多的塑料袋,垃圾堵塞肠道导致营养不良,最终饿死了。我心一惊,赶忙离开了大海,飘到垃圾场的上空,空气中散发着呛鼻的异味,站在枝头的喜鹤姐姐见到了我,咳嗽着对我说:“看,人们在焚烧垃圾,有很多塑料制品被烧掉,我的爸爸妈妈和弟弟都深受其害,过早地离开了我!”
- 师:通过阅读故事,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塑料垃圾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困扰?
- 学生1:废弃的塑料垃圾在城市里扔得到处都是,既不美观又很难打扫。
- 学生2:塑料虽然好用,但废弃的塑料物品需要小心处理,乱扔会给动物造成危害。
- 学生3:塑料不能埋进地里,会影响农田生长,也不能大量焚毁,会污染空气。
- 废旧塑料制品进入环境后,由于其很难降解,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首先,废旧塑料包装物混在土壤中,由于塑料阻隔性强,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将导致农作物减产;第二,抛弃在陆地或水体中的废旧塑料制品,会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因为塑料难以分解也无法被消化,导致动物死亡(在动物园、牧区和海洋中,此类情况已屡见不鲜);第三,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废旧塑料制品很难处理:填埋处理将会长期占用土地,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适用于堆肥处理,分拣出来的废塑料也因无法保证质量而很难回收利用;如果将垃圾进行焚烧处理,会产生大量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有害气体。
- 师:塑料垃圾危害这么大,我们能完全不使用塑料制品吗?想象一下如果完全不使用塑料制品,我们的生活会变成怎样呢?
- 如果学校里没有塑料制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如果医院里没有塑料制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如果家里没有塑料制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师:大家说说,如果没有塑料,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 学生1:没有塑料,我们只能用铜或铁做水管,很容易被水腐蚀生锈,污染水源,要定时更换,很不方便。
- 学生2:如果没有塑料,我们必须用木制品包裹电线,容易损坏并造成漏电。
- 学生3:没有塑料,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生产成本会增加,很多东西都不能量产,大家的生活就没那么方便了。
- 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塑料,可塑料垃圾又给环境带来那么大、那么长久的危害。我们必须合理地、有节制地使用塑料制品,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
- 德国于1991年实施《包装条例》,首次就废弃包的重新利用及利用比率进行了全面规定,并强制要求生产商必须负责其产品包装的回收和处理。如今德国人上街买菜、购物,大都手提布袋子或竹篮子。大大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量。
- 2002年,爱尔兰政府实施了一项塑料袋税,向消费者在零售场所购物时使用的每个塑料袋征税,从而减少了型料袋的使用量。
- 我国为了限制和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2008年6月1日,“限监令”正式生效。
- 师: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人们找到了很多塑料制品的替代品。例如本课开头,人们为了减少塑料袋使用,就会用上布袋或竹篮。那么,我们的生活里还有哪些塑料制品的替代品?为了减少污染,我们还可以使用哪些塑料的替代品?
- 师: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来减少白色污染?
- 案例1:在外出需要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场合,可提前准备个人用品,例如自己携带饭盒盛带午饭,减少点外卖的次数,并携带餐具,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
- 案例2:在生活中多使用非塑料制品的生活用品,如水杯、碗碟等,在非必要的情况下选择使用塑料制品的替代品。
- 学生1:废弃的塑料垃圾不随意乱丢,按要求放到指定地点处理。
- 学生2: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自己要重视白色污染的危害,也要多向身边的朋友家人宣传。
- 学生3:我们可以参加环保公益行动,身体力行地为减少塑料垃圾尽一份力。
| - 环节1:通过事例分析与案例学习,学生能够学习并了解塑料制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 环节2:通过案例学习和课堂讨论,学生能够了解塑料制品的危害,学会减少使用塑料制品。
| - 环节1:教师通过学生回答判断学生是否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塑料制品发挥的作用,意识到塑料制品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完成评价量表1。
- 环节2:教师通过学生回答判断学生能否正确认识到塑料带来的危害及塑料制品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在两种矛盾中学会协调,主动思考减少不必要地使用塑料制品,维护环境,引导学生完成评价量表2。
|
| | - 帮助学生学会设计思维导图,通过导图总结归纳本节课内容。
| - 教师考查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及时给予评价。
|
| - 与父母商议,拟订一个家庭“减塑”方案吧。如果执行得好,还可以将这个方案在亲朋好友中推广。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