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回复: 0

[四上] 12《低碳生活每一天》第1课时-江玉富-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9514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328
发表于 2025-10-25 04: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相州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导学案课前活动:
  • 观察我们周围的环境,了解周围环境的状况。
  • 查阅资料,了解温室气体及碳排放等知识。
  • 调查自己家庭的碳排放量。
学习目

  • 关注地球升温的问题。
  • 让学生知道全球变暖对环境和人类带来的影响和危害。
  • 了解全球变暖的原因,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
学习重点
了解全球变暖的后果极其原因,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
学习难点
懂得选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进行碳补偿活动,以保护地球环境。
学习方法

交流法
探究法
反馈练习法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做一名导游,给你介绍一个旅游的好地方-- 马尔代夫,请大家观看一个视频,一边看一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马尔代夫这个国家为什么要做好搬迁的准备?(视频资料)
生:我观察到由于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
师:是的,马尔代夫举国搬迁因为气候变暖变得异常艰难,而我们的地球也因为普遍升高的气温而“发烧”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节课,一起去为生病的地球把把脉吧!
二、讲授新知(一)查看症状
  • 师:地球“发烧”得很厉害,请你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帮地球看看它有哪些“发烧”的症状吧。
生 1:我通过观看天气预告认识了“高温橙色预警的标志”,这些天来,很多地方都陆续发布了高温橙色预警,天气越来越热了。
生 2:新闻报道说,某地高速路上的一块路牌居然因为温度过高而自燃了,这简直太匪夷所思了,如果天气一直持续高温的话,那我们周围岂不是会出现很多火灾,这可怎么办?
师:是的,同学们在生活中观察得都很仔细,地球“发烧”了,也就是全球气候变暖, 让我们来看看 2013 年 9 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报告中是怎么说的吧。(出示知识窗内容)
  • 师:气候变暖不仅会直接影响我们人体的感知,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灾害,你知道哪些因气候变暖而带来的灾害吗?
生 1:我知道很多地方水资源非常缺乏,大地变得很干旱,但是新闻报到上也说每年都有很多地方遭遇洪涝灾害。
生 2:全球变暖还会让冰川融化,如果冰川大量融化的话,那海平面是不是也会上升,那生活在沿海城市的人们怎么办呢?
师:是的,同学们说得都很正确,下面我们通过一则小视频来了解气候变暖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和危害。(视频资料)
总结:气候变暖导致了全球范围内气候混乱异常,加剧了洪涝、干旱、高温等气象灾害,进而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一系列的影响和伤害。
(二)寻找病因1.师:查看症状之后,我们一起来找找是什么原因让地球“发烧”了呢?科学观测发现,地球“发烧”的“元凶”是大气中逐年增加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但“元凶”却相当委屈, 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陈述温室气体的对白。
总结:原来,地球变暖是人类活动中产生的过量的温室气体造成的,在生活中,你见过哪里在大量制造温室气体呢?
生 1:我家附近电厂的大烟囱每天都在制造“温室气体”。
生 2:我们村这几年摩托车、拖拉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它们只要一发动,就会制造“温室气体”。
生 3:我还知道我们常见的汽车尾气还有家里的冰箱、空调在制冷的时候都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
师:是的,人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过量气体使得全球气温升高,但是地球变暖不仅与这些大量排放的“温室气体”有关,还与人类对树木的过度砍伐有关。因为森林遭到大量砍伐,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出示知识窗内容。
总结:本节课我们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告诉我们地球“发烧”了,全球气候变暖会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一系列的影响和灾害,而过量的温室气体人为过度砍伐就是造成地球“发烧生病”的罪魁祸首。我们人类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朋友,我们与地球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地球不再“发烧”呢?下节课我们继续一起学习探讨。
作业:请你试着想想办法,怎么样才可以让地球不再发烧呢?
堂堂总结:本节课我的表现        优、良 中)我的收获是:                我的困惑与问题:问题:                (主动学习,
为自己加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3 08:34 , Processed in 0.81699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