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回复: 0

[一下] (教案五)【核心素养】第4课《我们有精神》第1课时教案含反思

[复制链接]

9514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328
发表于 2025-10-20 04: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版●x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4.1我们有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的第4课第1课时,主题为“我们有精神”。本课旨在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有精神”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对于“有精神”这一概念,他们可能有一定的感知,但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具体的实践。因此,本课的教学应注重直观性、趣味性和实践性,通过生动的例子、漫画和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认识到“有精神”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核心素养分析
核心素养:
1. 政治认同:虽然本课不涉及具体的政治内容,但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有精神”与集体荣誉、社会责任的关系,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为未来的政治认同打下基础。
2. 道德素养: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3. 法治观念:本课不涉及具体的法律知识,但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有精神”与遵守规则的关系,为他们树立法治观念打下基础。例如,认识到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遵守学校纪律和社会规范的一种表现。
4. 健全人格: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有精神”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坚韧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
5. 责任意识:强调“有精神”不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对他人和集体的责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有精神”的内涵,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2. 帮助学生认识到“有精神”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关系。
教学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有精神”的内涵,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2. 帮助学生认识到“有精神”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生动的例子、漫画和游戏等)
漫画图片(用于展示“有精神”和“没精神”的对比)
小贴纸或小红花(用于奖励表现好的学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通过一个小游戏(如“猜谜语”或“模仿秀”)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说:“我有一个好朋友,它总是笑眯眯的,走起路来很有劲,它是谁呢?”引导学生猜测并引出“有精神”的主题。
学生活动:参与游戏,积极猜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于通过趣味性的小游戏,如“猜谜语”,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参与热情。通过引导学生猜测并发表看法,自然过渡到“有精神”的主题,为后续教学奠定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基础。
二、讲授新课
第一模板:这样有精神
1. 还有哪些样子有精神?
教师活动:展示一组生动的例子(如学生认真听课、运动员比赛时全力以赴、警察叔叔站岗时精神抖擞等),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样子为什么有精神?”
2. 看漫画:谁精神?说说想法
教师活动:展示两幅漫画(一幅是“有精神”的样子,另一幅是“没精神”的样子),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谁精神?为什么?你更喜欢哪一种样子?”
第二板块:怎样才能有精神
1. 哪些人有精神?
教师活动: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三个场景(适当运动、好好休息、心情愉快),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场景中的人为什么有精神?”并总结出“适当运动身体好,健健康康有精神;好好睡觉有精神,休息不好没精神;心情愉快有精神,垂头丧气没精神”的道理。
2. 看漫画:谁精神?说说想法
教师活动:再次展示之前看过的漫画(或新的漫画),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并讨论:“现在你知道怎样才能有精神了吗?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活动:观察漫画,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想法。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有精神”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关系。
    学生活动:观察漫画,结合之前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于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漫画,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有精神”的多样表现及其与健康、行为习惯的关联,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激发他们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课堂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并适时给予奖励(如小贴纸或小红花)。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场景下的“有精神”表现(如在学校认真学习、在家里帮父母做家务、在公园里与小伙伴玩耍等)。
通过角色扮演的小组活动,旨在生动展现学生在不同生活场景中的“有精神”面貌,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表现力。教师巡回指导与适时奖励,旨在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培养其综合素养与团队合作精神。
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总结本课知识点,强调“有精神”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同时,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过程,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学生活动:回顾本课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并承诺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做到“有精神”。
通过教师的总结与强调,加深学生对“有精神”重要性的理解,并激励其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同时,通过学生回顾与分享,促进自我反思,巩固学习成果,明确未来实践方向。
板书设计
4课第1课时 我们有精神
一、这样有精神
1. 生动的例子
2. 漫画对比
二、怎样才能有精神
1. 适当运动身体好
2. 好好睡觉有精神
3. 心情愉快有精神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生动的例子、漫画和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有精神”的内涵,并学会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和分享自己的看法。然而,部分学生在理解“有精神”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关系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后续教学中给予更多的引导和帮助。此外,角色扮演环节虽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需要教师注意控制时间,确保教学进度。总体而言,本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有精神”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上得到了提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3 15:54 , Processed in 1.454226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