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
本课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关于社会公德与秩序的重要一课,继第一课时初步认识排队的重要性之后,第二课时深入探讨“怎样排好队”的具体策略与实践意义。教材通过生动的生活场景和案例,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排队不仅是个人行为的体现,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强调规则意识、公共意识及自我约束能力的重要性。
|
学情分析
|
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初步认识到排队的必要性,但对于如何在不同情境下有效、有序地排队,以及如何影响他人共同维护排队秩序,可能还缺乏具体的认识和行动策略。此外,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但同时也容易受外界影响,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需要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
核心素养分析
|
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增强学生对社会公共秩序的认同感,理解排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的基石。
道德素养: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尊重他人权益的道德品质,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精神。法治观念:通过排队规则的学习,初步建立学生的法治意识,理解遵守规则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
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形成自律、耐心、合作等良好品质,为构建健全人格奠定基础。
责任意识:强化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意识,认识到自己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积极参与到维护公共秩序的行动中。
|
教学重点
|
掌握在不同场合下有效排队的具体方法,理解排队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
教学难点
|
将排队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能积极影响周围人共同遵守排队规则。
|
教具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导入新课
| 播放一段公共场所混乱无序与有序排队的对比视频,引导学生讨论两者之间的差异及感受,自然引出本课主题——“怎样排好队”。
| 学生讨论两者之间的差异及感受
| 通过直观对比视频,即公共场所混乱无序与井然有序排队的鲜明场景,强烈冲击学生的视觉与感知,激发其主动思考与讨论。通过对比混乱带来的不便与秩序带来的高效与和谐,自然引导学生认识到排队的重要性,进而深入探讨“怎样排好队”的课题,培养其公共意识、规则意识及自我管理能力,为构建文明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
二、讲授新课
| 板块二:怎样排好队
1. 理论讲解:
解释排队的基本原则:先来后到、保持间距、不插队、不推搡。 分析排队的好处:提高效率、减少冲突、展现文明素养。
2. 案例分析:选取不同生活场景(如超市结账、公交车上下车、医院挂号等)的排队案例,分析成功排队的关键因素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案。
3. 策略探讨:
分组讨论:针对特定场景,设计排队规则或提示语,如设置排队标识、使用叫号系统、加强宣传引导等。 角色扮演:选取典型场景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排队过程,体验排队规则的重要性及如何有效沟通解决排队中的小摩擦。
| 学生认真听讲
学生思考解决方案。
分组讨论
| 通过板块二“怎样排好队”,旨在深入浅出地阐述排队的基石原则——先来后到、保持间距、禁插队、拒推搡,以强化公众秩序意识。同时,剖析排队对提升社会运行效率、降低人际摩擦、彰显公民文明风貌的积极作用,引导大众自觉践行,共筑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通过分组讨论与角色扮演,深入探索并实践高效排队策略。分组讨论旨在集思广益,设计出适应不同场景的排队规则与提示语,提升排队效率与秩序。而角色扮演则直观展现排队规则的实际效果,强化团队沟通与冲突解决能力,确保排队过程顺畅,提升用户体验。
|
三、课堂练习
| 设计“小小监督员”活动,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周内自己在学校或社区观察到的排队情况,包括好的做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建议。
| 观察并记录一周内自己在学校或社区观察到的排队情况
| 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观察力,通过亲身体验与记录,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排队秩序的重要性。活动旨在鼓励学生主动发现身边排队现象中的亮点与不足,激发其提出创新解决方案的能力,共同促进学校与社区环境的和谐与文明
|
四、课堂小结
| 总结本课学习的关键内容,强调排队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成为排队规则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 交流分享
| 本课旨在深刻阐述排队的重要性,不仅作为个人自律与素养的直接展现,更是社会整体文明风貌与秩序进步的显著标志。通过强调排队的深远意义,激励学生将这一简单行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仅自身成为排队文化的积极践行者,更要勇于担当,成为这一文明风尚的传播者与守护者,共同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
板书设计
|
16.大家排好队
怎样排好队
|
教学反思
|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教学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