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
本课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关于环境保护与个人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篇章。第2课时在延续第1课时对环境卫生重要性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于学生日常生活中“不乱扔”行为的实践与内化,旨在通过具体情境与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
|
学情分析
|
当前学生群体普遍对环境问题有一定的认知,但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尚待提升。部分学生可能存在随手乱扔垃圾的习惯,缺乏自我约束和对他人影响的考虑。因此,本课需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和实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
核心素养分析
|
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认同环境保护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理解个人行为对环境的直接影响。
道德素养:培养爱护环境、尊重自然的道德情感,树立“不乱扔”的文明风尚。
法治观念:了解并遵守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法规,认识到乱扔垃圾是违法行为。
健全人格: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律性、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责任意识:明确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与义务,主动参与到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的行动中来。
|
教学重点
|
理解“不乱扔”的重要性,掌握并实践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
|
教学难点
|
将环保意识内化为自觉行动,形成长期稳定的环保习惯。
|
教具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导入新课
|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对比鲜明的图片:一张是干净整洁的公园,另一张是垃圾遍地的街道。引导学生讨论:你喜欢哪个环境?为什么?这样的环境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从而引出本课主题——“我们不乱扔”。
| 学生讨论
| 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对比鲜明的图片——清新整洁的公园与脏乱不堪的街道,旨在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讨论个人对环境的偏好及其原因,进而深入探讨环境变化背后的人为因素。此环节旨在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自然过渡到本课主题“我们不乱扔”,强调个人行为对环境的重要性,培养文明习惯与责任感。
|
二、讲授新课
| 板块三:我能做到的……
1.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典型的乱扔垃圾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行为对环境的危害及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增强法治观念。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讲卫生,我能做到的有哪些?”鼓励学生从家庭、学校、社区等不同场景出发,列举具体可行的环保行为,如垃圾分类、使用环保袋、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等。
3.角色扮演:选取几个场景(如公园、学校操场、超市),让学生分角色模拟表演,展示正确的环保行为,如劝阻他人乱扔垃圾、正确投放垃圾等,增强实践能力和情感体验。
4. 承诺墙:准备一块“环保承诺墙”,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环保承诺并签名,以此作为自我监督的依据,同时增强仪式感和责任感。
| 学生分析其行为对环境的危害及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增强法治观念。
分组讨论“讲卫生,我能做到的有哪些?”
学生分角色模拟表演,展示正确的环保行为,如劝阻他人乱扔垃圾、正确投放垃圾等
学生写下自己的环保承诺并签名,以此作为自我监督的依据
| 通过板块三“我能做到的……”系列活动,旨在以案例分析强化学生的环保法治意识,明确乱扔垃圾的严重后果;随后的小组讨论则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从日常生活点滴做起,共同营造清洁、绿色的家庭、学校与社区环境,培养责任感与行动力。
通过角色扮演与实践模拟,让学生在互动体验中深刻理解环保责任,培养主动践行绿色生活的习惯。承诺墙的设立则旨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承诺,形成持续监督与自我激励的良好氛围。
|
三、课堂练习
| 选择题示例
1. 下列哪些行为属于积极践行环保的举措?
A. 随意丢弃废旧电池至普通垃圾桶
B. 使用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代替一次性塑料袋
C. 忘记关闭水龙头,任由水资源浪费
D. 频繁更换电子产品,追求最新款
答案:B
2. 垃圾分类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A. 增加垃圾填埋场的容量
B. 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资源回收利用
C. 仅为了满足政府规定
D. 增加环卫工人的工作量
答案:B
判断题示例
节约用水是每个人的责任,洗澡时应尽量缩短时间,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答案:正确
2. 为了图方便,可以将餐厨垃圾直接倒入下水道,这样就不会影响环境卫生。
答案:错误(解释:餐厨垃圾易堵塞下水道,且影响水质,应分类投放至厨余垃圾桶。)
3. 回收废旧纸张可以减少对森林的砍伐,对保护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
答案:正确
这些题目不仅考察了学生的环保知识掌握情况,还引导他们反思自身行为,激发其参与环保行动的热情。
| 学生完成相关的选择题或判断题
| 本题组旨在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与引导性的选择题与判断题,深化学生对环保行为重要性的认识,检验他们对垃圾分类、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等关键环保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能力。通过明确是非、辨析正确行为,促进学生将环保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其成为具有环境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公民。
|
四、课堂小结
| 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强调“不乱扔”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 学生分享交流
| 通过强调“不乱扔”的重要性,旨在激发学生的环保责任感与行动力,促使他们将这一简单却关键的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共同守护地球的美好未来。
|
板书设计
|
15.我们不乱扔
我能做到的……
|
教学反思
|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教学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