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
《我们不乱扔》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篇章,旨在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持环境整洁的重要性,培养其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和社会责任感。教材通过正反两面的案例对比,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树立文明、环保的生活理念。
|
学情分析
|
当前学生正处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外界充满好奇,模仿能力强,但自我约束力和环保意识相对较弱。部分学生可能存在随手乱扔垃圾的不良习惯,对公共环境卫生的维护意识不强。因此,本课需通过生动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
核心素养分析
|
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理解保护环境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道德素养:树立爱护环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道德观念,培养文明礼貌、自律自强的道德品质。
法治观念:认识到乱扔垃圾不仅是不文明行为,还可能触犯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健全人格: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能力,形成积极向上、负责任的人格特质。
责任意识:明确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和责任,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为创建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
教学重点
|
使学生认识到乱扔垃圾的危害,理解保持环境整洁的重要性。
|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养成不乱扔垃圾的良好习惯。
|
教具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导入新课
| 播放一段关于城市环境变化的视频,从干净整洁的街道到布满垃圾的角落,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引出课题《我们不乱扔》。
| 学生思考
| 通过强烈的视觉对比,激发学生对城市环境卫生现状的关注与反思。通过从干净整洁到垃圾遍布的场景转换,直观展示不良行为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而引发学生对个人责任与公共意识的思考。课题《我们不乱扔》的提出,旨在倡导学生从我做起,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共同守护家园的美丽与和谐。
|
二、讲授新课
| 板块一:我喜欢哪个地方
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最喜欢去的地方,并分享这些地方为什么吸引人。引导学生注意到这些地方的共同特点——干净整洁。
2. 图片展示:展示一些干净整洁的公共场所图片,如公园、图书馆、学校等,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美好环境的向往。
板块二:这样可不行
1. 案例分析:呈现几个不讲卫生的行为案例,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行为的不良后果。
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场景下的不文明行为及其引发的后果,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刻体会乱扔垃圾的危害。
3. 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日常行为,是否也有类似的不文明行为,鼓励学生勇于承认并承诺改正。
| 小组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最喜欢去的地方,并分享这些地方为什么吸引人。
学生分析这些行为的不良后果。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 通过小组讨论与图片展示的双重方式,激发学生对美好环境的感知与向往。通过分享个人喜爱之地,引导学生认识到干净整洁是这些场所的共同魅力所在,进而培养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态度,同时强化公共场所维护整洁的重要性。
通过“这样可不行”板块,旨在以鲜活的案例分析警醒学生,直观展示不讲卫生行为的恶劣影响;借助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不文明举止带来的后果,增强情感体验;最后,通过自我反思,促进学生自我审视,激发内在动力,主动改正不良习惯,共同营造文明、卫生的生活环境。
|
三、课堂练习
| 1. 设计标语:让学生分组设计一条关于环保的标语,要求简洁明了,富有创意,能够激发人们的环保意识。
2. 情景模拟:设置几个日常生活场景,让学生判断并指出其中的不文明行为,提出改进建议。
| 学生分组设计一条关于环保的标语
| 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环保相关场景,引导学生识别并批判不文明行为,培养观察力与判断力。同时,鼓励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方案,促进个人及社区环保习惯的养成,共同营造绿色和谐的生活环境。
|
四、课堂小结
|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保持环境整洁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守护我们的美好家园。
| 学生分享交流
| 通过强调环境整洁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社会乃至自然的积极影响,激发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和行动力,鼓励他们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形成良好习惯,共同为构建一个更加清洁、绿色、健康的地球贡献力量。
|
板书设计
|
15.我们不乱扔
我喜欢哪个地方
|
教学反思
|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教学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