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
《人人爱护公物》作为德育课程的重要一课,旨在通过具体事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公物的重要性,理解爱护公物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校园公物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奠定基础。
|
学情分析
|
本课教学对象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但自我约束力和责任感尚待加强。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能够识别常见的公物并描述其现状,但对公物保护的深层意义及自身应承担的责任可能认识不足。因此,本课需通过直观展示、讨论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爱护公物的自觉性。
|
核心素养分析
|
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认同爱护公物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是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道德素养:培养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珍惜公共资源的道德品质,树立爱护公物的良好风尚。
法治观念:理解保护公物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规定,增强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健全人格: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同情心和公共精神,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
教学重点
|
理解保护公物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规定,增强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
教学难点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同情心和公共精神,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
教具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导入新课
|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校园公物受损的视频或展示几组对比图片(完好的公物与受损的公物),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公物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它们?”从而引出本课主题——《人人爱护公物》。
| 学生思考
| 通过直观展示校园公物受损前后的鲜明对比,创设强烈的情感共鸣情境,旨在触动学生心灵,引导他们深刻反思公物受损的原因,激发保护公共财产的意识与责任感。进而自然引出《人人爱护公物》的主题,鼓励学生从自我做起,共同维护校园环境,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公德心。
|
二、讲授新课
| 板块一:校园里的公物
1.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分组走出教室,实地观察校园内的公物(如课桌椅、图书、体育设施、绿化等),记录它们的现状(完好、轻微损坏、严重损坏)。
2. 讨论交流:回到教室后,各组分享观察结果,讨论这些公物受损的原因(如人为破坏、自然磨损、维护不当等)及可能带来的后果(如影响学习环境、增加学校负担、损害学校形象等)。
3.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公物背后的辛勤劳动和公共资源的宝贵,激发他们爱护公物的情感共鸣。
| 组织学生分组走出教室
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公物背后的辛勤劳动和公共资源的宝贵
| 通过实地考察与讨论交流,增强学生的公共责任感与爱护公物意识。通过直观感受校园公物现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受损根源及影响,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校园环境的维护中来,共同营造和谐美好的学习环境。
|
三、课堂练习
| 情景题,如“面对校园内的一扇被涂鸦的墙壁,你会怎么做?为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 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 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责任感、团队协作、问题解决及沟通技巧等知识进行深度思考与讨论。旨在增强学生面对挑战时的行动力与决策能力,同时促进班级内的思想碰撞与观点交流,加深理解并巩固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
四、课堂小结
| 总结本课要点,强调爱护公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校园公物的守护者,鼓励他们将爱护公物的. 设计一份校园公物保护倡议书,准备在班会上向全班同学宣读。
| 学生交流
| 通过强有力的语言,深刻阐述爱护公物的重要性,激发同学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每位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是校园环境的直接受益者及守护者。通过倡议书的宣读,旨在营造一个“人人爱公物,公物为人人”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们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维护校园的美丽与和谐。
|
板书设计
|
14.人人爱护公物点
校园里的公物
|
教学反思
|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教学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