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
《平平安安回家来》作为道德与法治中安全教育课程的重要一课,旨在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培养其自我保护能力。本课通过生动的案例、实践模拟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学会识别交通风险,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与应急处理技能,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安全、顺利地往返家校之间。
|
学情分析
|
当前学生群体普遍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交通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缺乏足够的判断力与自我保护能力。他们可能在日常出行中忽视交通规则,对潜在危险认识不足。因此,本课设计需注重趣味性、实践性和教育性相结合,通过直观展示、情景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交通安全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
核心素养分析
|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理解国家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增强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觉性。
道德素养:培养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道德品质,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交通安全理念。
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明确交通违法行为的后果,自觉抵制交通陋习。
健全人格:提升自我保护能力,面对交通紧急情况能冷静应对,展现勇敢与智慧。
责任意识:认识到自己是交通安全的直接参与者,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负责。
|
教学重点
|
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和过马路的安全常识。
|
教学难点
|
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交通环境中灵活运用交通规则,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
教具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导入新课
| 播放一段因违反交通规则导致交通事故的短片,引导学生观看后讨论:视频中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通过直观的画面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共鸣,引出本课主题——《平平安安回家来》。
| 学生认真思考
| 通过震撼人心的交通事故短片,以直观视觉冲击引发学生深刻思考。短片展示违反交通规则导致的惨痛后果,旨在触动学生情感共鸣,促使他们意识到安全出行的重要性。随后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事故原因,探索预防措施,自然过渡到本课主题《平平安安回家来》,强化交通安全意识,培养负责任的出行习惯。
|
二、讲授新课
| 板块一:回家路不一样
1. 分享交流:请学生分享自己回家的路线,包括乘坐的交通工具、途中的标志性地点等。教师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回家路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安全是共同的需求。
2. 地图绘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自己的回家路线图,并标注出可能遇到的交通路口、信号灯、斑马线等关键信息。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学生对回家路线的熟悉度。
板块二:交通安全记心上
1.怎样才安全呢?
讲解基本的交通规则,如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过马路要走斑马线或人行天桥;不在马路上追逐打闹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违反交通规则的严重后果,增强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2. 学习交通安全儿歌
教授一首简单易记的交通安全儿歌,如“小手拉大手,安全过马路;红灯亮,停一停;绿灯亮,快步行;交通规则记心中,平平安安回家中。”通过儿歌的传唱,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交通安全知识。
|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自己的回家路线图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习交通安全儿歌
| 通过学生个人经验分享与团队合作的地图绘制活动,不仅增进学生对自身日常安全的关注,还培养其空间认知与团队协作能力。活动设计强调每位学生回家之路的独特性,同时凸显安全意识的普遍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并重视归家途中的安全细节。
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牢固树立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通过详尽讲解基本交通规则,如红绿灯信号识别与遵守、正确过马路的路径选择(斑马线、人行天桥),以及禁止在马路上嬉戏的安全准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自保知识。结合生动的案例分析,直观展现违规行为的危害,旨在触动心灵,激发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内生动力,确保每一次出行都能平安归来。
|
三、课堂练习
| 情景模拟:设置模拟交通路口,邀请学生分角色扮演行人、司机、交警等,进行过马路、礼让行人等情景模拟。通过实际操作,检验学生对交通规则的理解与运用。
| 分小组进行模拟
| 通过模拟真实交通路口情景,让学生分别扮演行人、司机、交警等角色,亲身体验并实践过马路时的交通规则与礼让文化。此活动旨在增强学生对交通规则的深刻理解与记忆,提升其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培养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交通环境的构建。
|
四、课堂小结
| 总结本课学习的交通安全知识,强调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懂得自我保护的好学生。
| 指名学生谈感想和收获
| 通过实例分析与理论讲解,我们旨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鼓励学生将所学转化为日常行动,争做遵守交规、安全出行的模范,为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保驾护航。
|
板书设计
|
4.平平安安回家来
回家路不一样
交通安全记心上
|
教学反思
|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教学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