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授新课
| 议题一:生命健康俱可贵
结合视频情境,思考:
思考1:视频中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侵害公民的哪些权利?
总结:
1.法律依据
(1)民法优先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
(2)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权利。
【重点提示】①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指公民享有人身不受任何非法搜查、拘禁、逮捕、剥夺、限制的权利。②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指与人身有密切联系的名誉、姓名、肖像等不容侵犯的权利,具体体现为人格权,如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禁止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特别提醒】人格尊严权涉及精神层面,人身自由权涉及物质即身体本身层面。造谣中伤、辱骂等,违反了人格尊严权;非法绑架,违反了人身自由权。
2.范围(内容)
(1)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以及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身份权。
(2)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特别提醒】法律意义上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健康,生理健康是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转,心理健康是心理状态的良好表现。对于心理健康多通过精神损害赔偿的办法进行保护,只有当精神损害影响心理健康时才得以成为健康权客体上的健康。
思考2:视频中的以魏莱为首的霸凌三人组应当承担哪些法律责任?陈念所在的学校应当承担责任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呈现《民法典》条例
依据《民法典》规定,以魏莱为首的霸凌三人组侵害了生命健康权,造成人身伤害和严重精神损害,应当承担民事法律责任: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精神损害赔偿。
依据《民法典》规定,魏莱为首的霸凌三人组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陆小蝶和杨念在校期间受到人身伤害,是由于学校对学生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造成的,所以所在学校,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总结:
3.要求
(1)人们在生活中既要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
(2)侵犯他人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4.意义:生命是自然人最高的人身利益,身体是承载生命健康的物质载体,自然人的身心健康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
小组讨论:未成年人应当如何在生活中自我保护,全社会应当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校园欺凌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未成年人: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遭遇侵害时要向老师、家长、学校等求助,要学习一些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技巧。
学校:要切实肩负起教育管理的责任,经常对学生进行青少年保护相关法律知识教育,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校园暴力;
家长:要看管好孩子远离暴力游戏、暴力性动画片及电视剧,承担起预防校园暴力的责任;
国家要加强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打击力度。
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一起重视起校园暴力问题。
议题二:姓名肖像受保护
呈现图片,创设情境:
思考:1.事件侵害了李现的什么权利?
2.李现能否对自己的名字和照片主张权利?为什么?
呈现《民法典》条例,得出结论
侵犯了姓名权、肖像权;依据《民法典》相关规定,李现能对自己的名字和照片主张权利,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赔礼道歉。
总结:
二、姓名肖像受保护
1.姓名权(自然人对其姓名享有的人身权利)
(1)依据:姓名是我们用来表现自我、区别于他人的符号,因此,姓名总是与特定个人相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个人在人格上的基本特征。
(2)内容:自然人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
(3)表现:(呈现鲁迅资料,思考:你认为“鲁迅”这个名字受法律保护吗?除了本名,你在生活中还使用过哪些名字?)
①一般来说,未成年人由父母决定其姓名。
②成年后有权自己决定继续使用或者改变姓名,但是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③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被他人使用足以造成公众混淆的笔名、艺名、网名、译名、姓名的简称等,参照姓名权加以保护。
2.肖像权
(1)含义:是通过影像、雕塑、绘画等方式在一定载体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识别的外部形象。
(2)内容:自然人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
(3)要求: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思考:用电影明星的照片做QQ头像,是否侵犯他们的肖像权?
电影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其肖像权受到一定的限制,只要不用于商业目的,不刻意丑化他们,就不算侵权。
议题三:名誉隐私不可侵
视频情境:《成都疫情女孩 个人隐私泄露》
思考:视频反映了什么事件?侵犯了女孩的什么权利?
总结:
1.名誉权和荣誉权
(1)含义: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名誉权是法律规定公民、法人享有的保有和维护自身名誉的权利。
(2)要求: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也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的荣誉称号,不得诋毁、贬损他人的荣誉。
呈现生活中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2.隐私权
(1)含义: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隐私权是法律规定自然人享有的保护自己隐私的权利。
(2)侵权表现: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例如——偷拍;擅入他人民宅、侵入他人邮箱;监视、跟踪、发送垃圾短信、拨打骚扰电话;擅自泄露、公开他人的隐私。隐私公开权是一次性的权利。
呈现生活中侵害隐私权的行为
(3)意义
①民法保护隐私权,是对宪法规定的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住宅不受侵犯等公民权利的落实。
②尊重他人隐私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③法律明确保护个人信息,对于保护自然人的人身与财产权利、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保护个人信息的原因
个人信息与隐私权密切相关,受到法律保护。
(5)保护个人信息的要求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以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方式处理他人个人信息。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
(6)保护个人信息的意义
法律明确保护个人信息,使其免受非法侵扰,对于保护自然人的人身与财产权利,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思考回答问题
结合课本,思考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联系实际,思考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问题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 提高信息提取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得出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
创设情境,得出要求、意义。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得出姓名权、肖像权的知识。
深入理解思考得出名誉权与隐私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