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回复: 0

[必修3] (教案一)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教学设计2841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860

回帖

1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1205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核心,探究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
第十课围绕我国为什么进行法治问题,重在说明我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主要探究 依法治国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实践,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在法治建设的进程,明确新时期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努力,需要全方位提升人权保障的法治化水平。
第二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回答了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阐述了我国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坚持的原则,为我国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指明了道路,我们要从中理解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的关系,明白依法治国的方略的系统性、渐进性和持久性。
【教学目标】
  • (1)了解依法治国的地位、意义。
  • (2)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 (3)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
  • (4)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 (1)了解依法治国的地位、意义。
  • (2)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 (3)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
  • (4)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 【核心素养】
  •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相信我国能够实现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
  • 科学精神:通过对为什么坚持依法治国和怎么样坚持依法治国的学习,明白依法治国的方略的系统性、渐进性和持久性。
  • 法治意识:明白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 公共参与:通过资料查询和合作探究,理解坚持依法治国的具体措施。
教学重点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具体要求。
  • 【教学难点】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阅读材料《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

思考:从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可以看出,我国使用过"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那么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学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两者主要区别有三点。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是相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而言的;法治则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
(2)法制是指一整套法律规则以及法律的制定与实施等各种制度;"法治"则是与"人治"相对应的一种治国理论与原则、制度。法制不一定涉及前述的治国理论,但它却是法治应有之义,一个国家法律再多,如果不遵循法治原则,那就不能说是实行法治。
(3)从实践上看,历史上任何国家都有法律制度,但不一定都实行法治。
    我国全面推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
  • 新课讲授:

  • 议题一:我国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探究活动一:观看视频《长江保护法》2021年3月1日正式实施》
  • 《 长江保护法》为了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促进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保障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制定的法律。这也是中国第一部流域法律。
  • 探究问题:结合《长江保护法》的出台,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
  •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重要性: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必要性: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议题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探究活动阅读材料《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 的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新目标、新概念。在此之前,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六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是形成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 "法律体系" 到"法治体系", 是党的治国理政基本思路的重大转变 。
法治包括两个重要内容:一个是,一个是。从的角度来讲,核心是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从的角度来讲,法治不光要有良法,还要有善治,关键在于"法治体系"的建立和健全。这就要在强调"立法"和"普法"的同时,落实"执法"、"司法"和"守法",也就是形成和贯彻"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十八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做出了全面论述,主要是五个具体体系: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探究问题: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的转变,这体现了在新时代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回答:奴隶制的产生、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等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
  •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      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具体内容:(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     (2)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议题三: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探究活动阅读《全国政协委员魏世忠∶”完善法律法规,严惩违规APP"》
在手机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某些APP强行索取个人信息的现象,严重侵害了个人隐私和消费者利益,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2021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魏世忠建议,相关部门应制定更加详细可靠、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堵截漏洞,约束平台运营公司及运营商在APP制作过程中更加注意保护个人信息,杜绝APP"霸王条款"。
针对APP等一些层出不穷事物,我国目前并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更加详细可靠、可操作性强的,能够堵截漏洞法律法规。
探究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魏世忠的建议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全面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各项工作法治化,建设法治中国
  • 3.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
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探究活动观看视频《热点聚焦》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全会提出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4方面举措,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调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提出、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等,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立改废释并举,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探究问题: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了什么原则?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领导立法,支持司法,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原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 (2)要求:①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②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 (1)原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 (2)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推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 探究活动五:阅读材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没有正当理由给予优待,即为特权;没有正当理由加以限制或增加负担,即为歧视。
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如法律对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
探究问题: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了什么原则?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
  •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1)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    (2)要求: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 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探究活动观看视频《见义勇为免责,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探究问题: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规定的理解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探究答案提示《民法典》上述条款体现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上述条款旨在鼓励见义勇为。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以法律形式保护热心救助他人的行为,有助于倡导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以道德滋养法治,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以法律守护道德底线,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
继续探究:《民法典》的这一规定,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坚持什么原则? 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原则?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2)要求: 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探究活动阅读习语: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探究问题:从习近平所说分析我国依法治国坚持什么原则?为什么坚持这一原则?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继续探究: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什么这一原则,是否意味着我们拒绝接受任何外来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
  • 相关链接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
  • 本课小结:

c664790ecf9e27d29164e449c6b1c1c8.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19 00:38 , Processed in 2.01353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