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回复: 0

[必修1] (教案三)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860

回帖

1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1205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时0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基本信息
课程模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对应章节
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
授课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
80分钟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题目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一、教学分析
(一)学情分析
学生刚由初中跨人高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影响了其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
1、思想认识问题: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地位认识不到位,因而重视度不够。学生往往认为高中思想政治初中道德与法治一样,仅仅是考试考查简单知识点的重复背记,因此不重视学习。
2学习方法问题:往往沿袭着初中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只愿意听老师讲而不善于主动问,因而其课堂合作探究参与度不够,参与质量不高
3能力阅历问题: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其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辩证思维、辨别等能力,受知识、实践与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等因素的影响还达不到高中一年级应有的程度,对社会主义认识不够深人,因而其往往不能客观评价社会时事,容易受到错误思想和言论的误导。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起点和总纲,而《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又必修1全书的第一课,是全书的起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本课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趋势。因此,回顾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阐释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本册教材内容的逻辑起点和关键线索。通过本课的学习,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规律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能够运用这一规律分析社会现象,深入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因而搞好本框内容的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学科的功能和魅力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和尽力的展现,关系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完成。
就第一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的知识而言,教材讲述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阐释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原因
就框题涵盖的具体知识而言,有三个层面的知识,第一个层面阐述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第二个层面阐释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以及封建制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第三个层面叙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并进一步阐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这三个层面是相互联系、依次递进、逐步深人的共同支撑核心问题的解决,也是课标和教材编写原则理论与实践、政治性与学理性、知识性与价值性、显育性与隐育性等相统一体现。
2.内容框架

abd5ae344ab0ce136086a375f6f9208c.jpg
3.主要知识
(1)人类社会各个阶段生产力水平的变化、生产关系的特点;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资本条件;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实质;
(4)社会基本矛盾。
4.知识拓展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含义、构成要素和两者的关系;
(2)私有制、阶级、国家三者产生过程中的内在联系;
(3)剩余价值的相关知识;
(4)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以及两者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一)目标内容
1.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能够运用社会基本规律的理论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解释和解决社会问题;
2.探究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及其影响,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进步性和必被替代性;探究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诞生条件、理论基石,概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轨迹,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理解历史进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增强政治认同明确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增强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四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弘扬科学精神,能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能对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发展。
(二)达成路径
1.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2.学生自主学习与互动学习相统一
3.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统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内容与突出办法
1.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2.办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比较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分析二者的相互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二)难点内容与突破办法
1.内容: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衰。
2.办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全面深入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和必被替代性。
四、教学方法
(一)议题式教学法: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议题引导教学,预设好情景,分配好任务,把控好节奏,总结好内容,以达到教学目标。
(二)小组合作法: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带着自主学习的成果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参与讨论与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TBL ( Team-Based Learning) 教学法: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通过议题或者“活动”的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进一步促进创造性的学习与发展。
(四)BOPPPS教学法:情境导入——确定目标——参与学习——课堂检测——总结提升闭环式的教学活动。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教材、PPT课件、板书、课后作业资料。
六、教学设计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一)思路设计
(二)议题设计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指导,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原则,坚持学科知识、生活常识、其他学科知识相互交融的要求,力求做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
通过设计议题来统领整个教学活动,本框内容设计两个议题,一是“自学:掌握教材主要知识”,主要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到四种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的特点。二是“小组合作探究”,使各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以此激发不同组别之间的思维碰撞。
(三)方法设计
事先设计教学活动流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设定不同学生参与活动的不同角色,提升学生活动的参与度、自信心和学科认同度,通过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从而带动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以“目标引领——自主学习——课堂导入——合作探究——课堂检测——总结升华”的闭环式教学活动为教学方针来解决问题,使学生从个人探究到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结成交互式、探究式的教与学关系,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
(四)过程设计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3分钟)
用视频《人类文明演进史》作为导入
探究人类文明演进的背后的载体有哪些?

bb973d30089428f749e31447d45e3045.jpg
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目标简介
(2分钟)
1.领会人类社会跨越的历史意义,认识不同社会形态的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
2.认识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明确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能辩证、全面地看待各种社会形态,明确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实质;
4.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确定学习方向和范围,并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
第一课时
1.自主学习(3分钟)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每种社会形态的劳动工具、生产关系的特点是怎样的?
2.小组合作探究(6分钟)
问题一:为什么原始社会的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问题二:为什么奴隶社会会出现奴隶主?
问题三: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逐渐解体、被封建社会取代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四:结合已知的历史知识,谈谈封建社会在科学技术、经济发展上的成就,并尝试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3.成果展示分享(18分钟)
小组中心发言人分别展示探究成果(1、2组解决问题一;3、4组解决问题二;5、6组解决问题三;7、8组解决问题四。)
4.课堂检测(5分钟)
例1  在原始社会,劳动产品实行平均分配,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根本原因是(   )
A.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
B.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观念
C.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D.原始人道德高尚
例2  下列符合社会发展历程的是(   )
A.私有制产生→生产工具改进→阶级产生→国家产生
B.私有制产生→生产工具改进→国家产生→阶级产生
C.生产工具改进→私有制产生→国家产生→阶级产生
D.生产工具改进→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
例3  “农民头上两把刀,租税重、利钱高”这首民谣反映了(   )
A.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
B.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C.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方式
D.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例4  封建社会后期,封建制度的存在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
①封建国家等级森严的统治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将农民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
③封建割据严重阻碍了自由贸易
④封建迷信、封建道德思想的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C  D  C  C
5.课堂总结(3分钟)
教师通过总结学生上节课的探究成果,得出结论: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人的能力、素养、思想水平的提高,生产力就会发展。只要生产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原来的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力继续发展,这就要求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出现并取代旧的生产关系,解决社会矛盾,从而继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6.课后作业布置
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分享、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利用好课堂生成资源。激发不同组别之间的思维碰撞。
根据所设置的问题和学生呈现出来的结果,将这些反馈与课堂内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第二课时:
(与第一课时衔接)
1.课堂过渡:
从对人类社会前三各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特点及原因分析中,引出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性,突出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播放视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视频更直观地感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和危害、总结出造成危机的直接原因,并能透过现象归纳出造成危机的根本原因。
3.问题抛出:
既然资本主义自己不能从根源上解决经济危机,那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怎办?
引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4.合作探究与展示分享
5.课堂检测
例1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②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
③适合生产关系状况的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的发展
④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例2  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这里的“一定阶段”是指(   )
A.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被个体劳动所代替
B.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有制的产生
C.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的出现
D.原始的氏族议事会被国家代替
例3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共同点有(   )
①都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②都存在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
③都有相同的剥削特点
④劳动人民都没有人身自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例4  马克思说:“当资产阶级统治受到威胁时,资产阶级就把‘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代以毫不含糊的步兵、骑兵、炮兵。”不难看出,资本主义国家在本质上是(   )
A.自由、平等、博爱的国家
B.维护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国家
C.实行议会民主制的国家
D.资产阶级统治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
参考答案: B  B  A  D
6.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总结学生上节课的探究成果,得出结论: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人的能力、素养、思想水平的提高,生产力就会发展。只要生产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原来的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力继续发展,这就要求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出现并取代旧的生产关系,解决社会矛盾,从而继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7.课后作业布置
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分享、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利用好课堂生成资源。激发不同组别之间的思维碰撞。
根据所设置的问题和学生呈现出来的结果,将这些反馈与课堂内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五)板书设计
  1.主板书设计
   
6dbeada17f02c16279c562797f1643e1.jpg   
2.副板书设计:通过板书关键词来截取学生课堂学习反馈的要点
(六)作业设计
1.课前作业(见导学案)
2.课堂检测
3.课后练习(见附件)
七、学习评价
(一)知识掌握评价:根据本课时教育教学目标,从课堂提问、课堂检测、课后作业来进行。
(二)学习状态评价:根据学生听课状况、思考深度、合作探究等方面进行,以激励评价为主。
八、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九、相关附件
课后练习题
第一课第一框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姓名班级
1.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记叙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欧洲人来到美洲的火地岛,送给岛上的居民一条被子。不料接受赠物的居民把被子撕成一块块的布片,分给了当地的每一个人。这种举动体现的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是(  )
A.生产力水平高,人们思想单纯、平等互助  B.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共享劳动商品
C.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D.生产力水平低,氏族长强制人们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2.中国已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超过两千处,涵盖了距今210万年到1万年的各个时段。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分布之广、数量之多令人惊叹,从华南、西南到西北、东北均有大量发现,总计六七千处,考古人用“满天星斗”来形容这个时代,各地城邦并起如天上的繁星。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  )
①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②出现了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
③人们以劳动关系结成基本单位     ④土地归劳动者或家庭私人所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关于国家的产生,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国家是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而出现的  ②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③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④国家是在生产发展到定阶段,随着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在奴隶社会,奴隶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地位低下,处境悲惨。奴隶主阶级对广大奴隶的野蛮统治和残酷剥削是罗马奴隶制经济的本质特征。因此,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与激烈的阶级斗争相伴随。公元前73年,意大利半岛爆发了罗马共和国后期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斯巴达克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奴隶主的统治。材料说明(  )
①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
②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基本矛盾
③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
④奴隶主为了维护各阶级的利益,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奴隶社会后期出现了一种新式生产工具,奴隶主因为害怕奴隶破坏生产工具,只把一些粗笨的、不易破坏的工具交给奴隶去从事劳动,使得新式生产工具得不到广泛地推广和使用。这表明(  )
A.奴隶没有科学文化知识,不懂得使用新式生产工具  B.奴隶社会的发展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C.奴隶制生产关系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D.奴隶社会的生产力已经成为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桎梏
6.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一诗中写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首诗生动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农民的悲惨生活和所受的残酷剥削。农民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干杂务,战乱时则武装为私兵部曲,等等。结合材料可以分析出(  )
①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地主阶级的奴役  ②封建等级制度是农民与地主贫富不均的总根源
③农民没有任何自由,地主占有其全部劳动成果  ④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对农民进行剥削的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马克思曾经指出:“他们(指工人)除掉自己的劳动力,除掉劳动的手和头,再没有别的东西可卖了。”这句话表明工人(  )
A.没有任何生产资料   B.生活贫困   C.政治上没有地位   D.受雇佣、受剥削
8.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B.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
C.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D.资本主义国家不能通过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9.马克思指出:“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的财产多-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同样也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从这段话中可以分析出资本主义国家的雇佣工人(  )
①本质上没有不出卖劳动力的真正自由   ②与资本家之间实质是平等互助的关系
③其劳动力价值远低于资本家所付工资   ④受剥削压迫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在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都要靠剥削他人的劳动来发财致富,被剥削阶级被迫为剥削阶级提供无偿劳动。就这一点来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共同点是(  )
A.剥削的基础相同    B.剥削的形式相同   C.剥削的本质相同    D.剥削的程度相同
11.14世纪中期,在佛罗伦萨的城区和近郊出现了历史上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我国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较发达的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城市,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这一现象在背景相似、不同地区的出现,说明了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CADBC BADBC
11.①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
②封建生产关系已不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的根本原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18 13:47 , Processed in 3.026904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