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回复: 2

[六上] 25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8146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5208
发表于 2025-10-10 05: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
《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颂,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浸润名家作品,从经典文段中品味作家写法。
教学难点是:对鲁迅作品中白描手法的认识和运用。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首先,作者写旧历正月初五深夜的情况,引出梦境中好的故事。灯火渐小,石油把灯罩熏得很昏暗,四周鞭炮繁响,烟雾迷漫,是昏沉的夜一边看书,一边朦胧睡去,看见一个好的故事。这里,空气的窒息、昏沉,令人厌恶,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射。
2.集中写梦境中的好的故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先总写。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有许多美的人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飞动起来像万颗奔星,幻化无穷,充满生机。这既是好的故事的总体形象,又是作者憧憬的理想的象征。其次是回忆。写梦中回忆故乡绍兴山阴道上美的人美的事。澄碧清新的江南水乡,百花竞放的山野风光,勤劳朴实的农夫村妇,时聚时散的河中倒影,水中的萍藻游鱼,诸景诸物,摇动,扩大,融和,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瑰丽多姿,令人爱恋。这是对故乡绮丽风光的真实描写,非梦中的奇想虚化。
3.写梦中所见的现在好的故事。一写现在的所见与回忆内容相似: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动静结合,交相辉映,构成一篇好的故事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说明美好的事物终将代替丑恶的现实,光明一定驱散黑暗。二写梦中"好的故事"。生命力极强的一丈红,大红花和斑红花在水中浮动,倒影忽散”“拉长,清澈碧绿的河水成了缕缕的胭脂水,斑斓美丽。茅屋,狗,塔,村女,云……交相浮动,交织成泼刺奔迸的红锦带,带入狗中,狗入云中,云入村女中,天上人间,美的人美的事融为一体,美丽,幽雅,有趣”“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强调这种美的境界是存在的,表现了作者鲁迅在昏沉的夜里对美的理想的强烈追求。
4.写好的故事的破灭。我正要凝视他们时,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骤然一惊,好的故事被撕成碎片。我从梦中醒来,眼前只剩下几点虹霓色的碎影。尽管如此,我真爱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但当我抛了书,取笔准备记下时,碎影没有了,只有暗的灯光,我在现实的昏沉的夜中,不过,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充分反映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眷恋,决计要同昏沉的夜进行不懈的抗争。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为了让同学们亲近鲁迅,走近鲁迅。让学生在这组课文的阅读中认识到,鲁迅是可亲、可敬、可爱的人,是我们的精神导师,是我们的朋友,并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在学生渴望了解、希望探究的同时,我便有选择地推荐一些网,让学生上网了解鲁迅的童年生活;了解鲁迅留学日本学医的情况;阅读鲁迅的其他文章,领会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良苦用心。
三、不足之处
我在课堂中的教学语言过于冗长和啰嗦,总觉得学生还可以理解得更好,回答还可以更完善,于是变成了带着学生绕圈子,既拖慢了课堂教学的进度,又无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从鲁迅印象中读出美术家鲁迅: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师生共读文段。猜猜这段话是谁说的?读了它,你对鲁迅产生了怎样的印象?接着体会鲁迅作品文中有画,景中有情的表达效果。号称白描圣手的鲁迅在色彩运用上颇为讲究,有唐代诗人李贺之风格。此刻的有色是为下个环节从无色中体会鲁迅白描写法来作铺垫的。然后教师带着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反复地诵读,由浅入深慢慢体会作家这样描写的妙处,悟出作家写作的动机,寻得作家白描的写作秘诀。最后删除色彩词,从有到无,体会白描之简洁;添置更多物象,让画面内容变得丰富;有了人的加入,画面更添生机;设置倒影,移步换景,绘出多幅画面;现实取材,发散思维……逐层递进,学生在不断修改、创作中,表达能力得以提升。

8146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5208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0 05: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
《好的故事》是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现代文学大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鲁迅先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颂,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情中有意。
  • 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 深入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一篇文章,想要深入地了解文中意思,必须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本课一开始,我先出示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及其混乱,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很艰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到来,故作此文寄以希望。在这种背景下,同学们就知道为什么作者写出一篇这样的文章了。
  • 小组合作,排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对于文中不懂的字词通过课文注释、查字典弄懂。我在一旁及时引导,。
  • 我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通过朗读、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首先引出梦境中的“好的故事”,其次,集中写梦境中的好的故事,然后写梦中所见的“现在”“好的故事”,最后,写“好的故事”的破灭。通过这个线索,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样一个“好的故事”。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课程中,我注重创设民主、平等的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和学生平等对话,借助一些特殊词的解释,例如“美丽、优雅、有趣”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好的故事”,从而理解“好的故事”的形象,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会希望这样“好的故事”,其次我注重学生的朗读,在读中感悟作者所蕴含的感情。我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们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读书形式,走进课文,理解作者想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不足之处
虽然这一课的学习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课中,我在课堂上的关注面窄,只注重了那些举手的同学,没有关注那些不举手的同学是不是跟着思路在学,是不是真的掌握了所要求的内容。
四、改进措施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之前成功的基础上,对那些不举手的同学采取鼓励、引导的方式,争取让他们回答问题,关注全班同学的学习情况,让中差生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8146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5208
 楼主| 发表于 2025-10-10 05: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故事》这篇文章,比较难懂。我的教学思路是尽可能地采取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方式,在再三品读文本的基础上慢慢引出先生的精神,让学生能够透过文本看到文字背后的先生。  
课堂教学设计分下面的步骤进行:1.了解鲁迅先生和《好的故事》的创作情况;2.初品课文,交流第一印象;3.细品课文,初步探究好的故事;4.深入文本,共析倒影;5.体味昏沉的夜,由品读关键句入手抓住其特点;6.深入探讨深暗的夜,探究背景,体味鲁迅先生的寂寞心情和人生态度。
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了教师指导者促进者身份,学生对这样一篇比较难懂的课文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中心,学习了解了写法,弄清了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出了鲁迅先生的复杂情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25 11:21 , Processed in 3.575138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