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回复: 1

[四上]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复制链接]

8146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5208
发表于 2025-10-7 03: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目标:
1.理解小古文的意思。
2.熟练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3.通过讨论等体会王戎善于观察、缜密思考的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全文,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他们智慧及美德。
教学方法:讲解法、表演法。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吃过李子吗?李子的味道怎么样?你吃的李子应该是甜的,可有的人吃的李子却是苦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看看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吧!
2.王戎简介。
  • 初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1.先听老师读一遍,请你听清每个字的读音。自由读,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试试能否读正确。
2.检查几个字词的朗读: 王戎   尝 诸小儿  多子折枝   竞走 取之  信然
3.读小古文不仅要读好,更重要的是能读出节奏。
4.教师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学生练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5.齐读。
6.抽测重点词的理解:
       ①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
书令,司徒。  
②尝:曾经。 ③李:李子。 ④曰:说  ⑤诸:众,一些,这些,许多。
⑥游:玩耍。 ⑦子:果实。 ⑧折枝:压弯了树枝。  
⑨竞走:争着跑过去。竞:争逐。走:跑。 ⑩唯:只有。⑪信然:的确如此。
7.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知道为什么李子是苦的了么?原来答案就在这样的一句话里——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这句话非常有意思,讲的很有道理。长在路边的李树上有很多李子,如果李子好吃,早就被别人摘光了。之所以没有被摘光,那李子肯定是苦的。而说出这样话,拥有这样的观察力的人,竟是一个七岁的孩子!
  • 精读——读明白,读出韵味。
1.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呢?让我们再次深入走进课文。要想读懂小古文,老师送给你一个法宝——想象力。这节课,请放飞你的想象力,让小古文丰富起来。
2.师出示第一句,指名读。 这句话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预设:小儿——小伙伴    诸——多     尝——曾经) “尝”可不是常常的常,出示字典中“尝”的解释,让孩子选择,说说为什么。(方法:用字典,联系上下文,借助课后注释) 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过渡:是哇,那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说一说! 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玩什么,怎么玩。(预设:王戎和我们一起踢毽子,只见他们把毽子往上一抛,就左一脚,右一脚的把毽子踢得像一只只小燕子在飞来绕去。我们玩得可开心啦!) 让我们一起读好第一句吧!
3.出示第二句。 自由读,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玩着玩着,不知道是谁,发现了什么?(预设:一棵李子树) 如果是你,你看见这么多的李子,你会喊什么?(预设:“快看!树上的李子真多啊!”) 在描述中领会“多子折枝”的意思。 听见喊声,孩子们都跑向了李子树,伸出小手摘李子。大家怎么摘的? 孩子们争抢着李子。有的......  有的 ......还有的...... 理解“竞走取之”,诸小儿竞走取之时心理是怎么想的?怎样读好这句话?(学生说,练读) 也不知道是谁,发现王戎站着不动。真是奇怪,他怎么不去摘呢?你会怎么问他。(预设:我骑在树枝上,对着王戎喊:“喂!你怎么不来摘李子?”王戎也跑过去了吗?)理解“唯戎不动”。
4.出示第三句。 指名读王戎的回答,读出他判断的那份笃定:此必苦李!
思考:王戎是随便猜的嘛?请你说说他是如何推断的。 李子真的很苦吗?
5.出示第四句。 没吃之前,小伙伴们七嘴八舌,想象他们都说了什么? 孩子们议论纷纷。 有的......  有的 ......还有的......你若在场,会怎样称赞王戎?(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板书:观察、思考)
总结:故事中的王戎从小就很聪明,他七岁就是一位小神童了!后来,他长大后还成了西晋的名士呢!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就是当时有七个文人常在竹林之下,饮宴游乐,创作文章,个个都是大学问家 。而王戎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 再读文章,理解文意。
1.相信同学们的朗读肯定会有所进步,我们再把文章齐读一遍。
2.理解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想一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①遇到事情要多想一想,多思考其中的道理,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②不能盲目的跟从。
3.你觉得王戎是个什么样的人?
王戎是个有主见不盲从、聪明的人。
4.指导背诵。
  • 填一填。 同学们读得这么流利。你能根据原文的语句填空吗?让我们来填一填:
       王戎(    ),尝与(    )游。看道边李树(    )折枝,诸儿(    ),唯戎(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  ),此必(     )。”取之,(    )。
  • 背一背。
1.自己试背短文。
2.指名背短文。
3.齐背短文。
七.演一演。
八.拓展总结。
智者自有惊人之举。历史的长河里,有一些少年,小小年纪却聪明智慧,令大人望尘莫及,除了称象的曹冲,让梨的孔融,还有今天我们故事中的主人公——王戎。他们还真是一个不一般的孩子!就王戎《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被古人用了短短49个字记录了下来,我想记录这个故事的人也很不一般!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小故事,不妨去读一读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那里的人物,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生动,通过文字,你定能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
板书设计:                        
道边苦李
诸儿竞走 多子折枝                                 
王戎不动观察  思考

8146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5208
 楼主| 发表于 2025-10-7 03: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词,区分“折”的读音。
2.理解词语“尝”、“唯”、“信然”、“竞走”的意思,正确地翻译课文。  
3.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背诵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尝”、“唯”、“信然”、“竞走”的意思,正确地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
  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如果我们大家在郊游的时候,看到路旁有水果树,上面结着桃子、枣子、李子、梨子等,你会怎么做呢?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位古代的孩子,他在路旁看到李子树上结满了李子,却没有摘,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注意“戎”字的写法,齐读课题。
2.王戎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个同学把收集到的王戎的资料说一说。
二、释题:
1.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是什么?
释题
2.谁来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
王戎不摘取道路旁边的李子。道:道路,路。
3.过渡:路边的李树下,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抽点学生读。老师提要求:同学们注意听他的音读得准不准,句中需要停顿的地方读得对不对 。
3.抽点学生评价,并请评价的学生再读。
4.出示小黑板,检查课前预习。
5.生齐读。

四、翻译全文。
1.这篇文章很简单,请大家根据注释来翻译全文,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实在不会翻译的地方做上记号,等一会儿大家共同解决。
2.学生试译。
3.询问学生有没有不懂的词,老师把它写在黑板右边,师生共同解决。
4.抽点学生翻译(一句一个学生地问),不足之处师生共同补正,(注意补充句子的成分,使之完整)
提示:重点和难点注意做笔记

五、巩固重点词句。
1.刚才同学们翻译得很好,但如果把这些词单独拿出来,你们还会翻译吗?现在请大家解释一下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看看大家能不能把这几个词语的意思都写对。
①尝:  ②诸:       ③竞走:   
④唯:        ⑤信然:
  • 再读全文,体会王戎的勤思考肯动脑的性格特点。
1.看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是怎么做的?王戎又是怎么做的?
板书:诸儿:竞走取之   王戎:唯戎不动
2.王戎为什么不动呢,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吃呢?他心里是怎样想的?
树在道旁而多李,此必苦李。
师:正常情况下,如果李子是甜的,长在大路边没人管的话,肯定会怎样?(被人摘了)可是这棵李树长在路边,李子却多得折断枝条,那说明这李子一定是苦的。
3.他的推理、判断正确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正确,取之信然)
4.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比一般小孩聪明的地方是什么?
板书:善观察,勤思考,发现不合常理的地方,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推断出正确的结论。  
5.作者不是直接写王戎的聪明,而是先写别的小孩“竞走取之”,再过写“唯戎不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这手法对表现王戎的聪明才智起到了什么作用?
(对比)   (反衬了王戎的聪明过人)
  • 联系实际讲对比:对比的手法看起来好像很深奥,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用。而
且经常用。
比如:有一次你考试没考好,你妈批评你说:“你看人家的孩子考了满分,你却不及格,你怎么考得这么差呢?请问你妈妈运用了什么方法批评你?(对比)她运用对比的作用是什么?(用别人考得好反衬你考得差)
生活中这样的对比还很多,以后注意在作文中也多运用。(视情况发挥)
  •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从聪明过人的王戎身上,你能学到什么?
遇到事情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推理,不盲目行动,
(师:如果做到这样,你也可以像王戎那样聪明)
七、诵读背诵课文。
1.诵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八、板书设计:                     
道旁李树
       诸儿:竞走取之           
               善观察、勤思考
       王戎:唯戎不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25 11:20 , Processed in 0.114382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